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含义和价值

一、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含义和价值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由家长对儿童实施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政治观念的教育,塑造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家庭道德教育是个体道德教育的基础,对儿童道德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对学前儿童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启迪儿童的道德认知

儿童的道德认知主要是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执行意义的认识。它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及道德信念的形成三个方面。[1]儿童的道德认知,通过家庭、家长的启迪,从无到有、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由零星到系统地逐步发展起来。孩子通过在家庭中阅读绘本、故事,观看动画片,慢慢分清“是非善恶”。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家庭文化的熏陶,儿童才逐步形成一系列抽象的道德认知,比如无私和自私、诚实和虚伪、文明和野蛮、公正和偏袒、勤劳和懒惰等。这些道德认识的形成,家长的言传身教起着有意无意的影响作用,儿童的模仿能力较强,以成人为模仿的榜样。所以,家长要坚持正面引导,使儿童的道德认识沿着无私、诚实、大方、文明的方向前进。

(二)有利于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中,“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苏霍姆林斯基)。”[2]儿童的道德情感是伴随着他们的道德认识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道德认识的优劣和深浅在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丰富儿童美好道德情感,是家庭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家长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榜样”,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形成健康的家庭情感氛围,实现对孩子的熏陶。孩子做得好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要恰当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做得不好的,不符合情理的“耍赖”,要及时提出批评和适当的惩罚,使孩子对正确的行为产生愉快、向上、自豪的心理体验,对错误的行为产生厌烦、悔恨、羞耻的心理印象,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对具体的道德行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许多具体的道德情感,常常使孩子终生难忘,成为孩子产生类似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比如孩子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了别人,他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助人为乐也会深入其心。

(三)有益于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一种习惯,是靠不断练习形成的。良好的道德行为是在良好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指导和推动下形成的。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道德行为的培养,家长要抓好“边练边行”,对孩子的道德行为方式要善于指导,对于成年人来说,知行能做到统一,但学前儿童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自控力较弱,往往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知行不一致,有时还“好心办了坏事”,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轻易责怪孩子,要善于诱导,耐心启发,多方引导,做到先“扶”后“放”。孩子的道德行为要反复训练,反复启发,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使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