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书籍
[美]乔伊斯·L.爱泼斯坦.大教育:学校、家庭与社区合作体系[M].曹俊骥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
钱德勒·巴伯,尼塔·H.巴伯,帕特丽夏·史高利.家庭、学校与社区——建立儿童教育的合作关系[M].丁安睿等译.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美]格雷恩·奥尔森,玛丽·娄·福勒.家校关系——与家长和家庭成功合作[M].朱运致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美]罗伯特·菲尔德曼.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四版)[M].苏彦捷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日]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郭雯霞等译.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7.
[美]劳拉E伯克.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4版)从0岁到青少年[M].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陈鹤琴.家庭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陈鹤琴.家庭教育与父母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李燕.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李燕.家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刘琪,杨雄.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
王乃正,王冬兰,张小永.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郑益乐.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第四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李涛.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中国儿童中心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李贵希,王燕.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与活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李天燕.家庭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郁琴芳,温剑青.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实务[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
常瑞芳.家庭与社区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邱冠华.亲子阅读[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吴念阳.绘本是最好的教科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论文
王秀丽.幼儿亲子游戏现状调查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1).
于爱华,李倩.论幼儿亲子游戏的指导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9).
嵇珺,刘晶波.幼儿分享教育的价值与实践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
黄爽,霍力岩.儿童学习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国外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4(5).
刘文,齐璐.幼儿的创造性人格结构研究[J].心理研究,2008,1(2).
徐敏.大力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J].贵州教育,2001(10).
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J].教育研究,1999(3).
施克灿.当今日本社区儿童教育发展的新趋向[J].学前教育研究,2003(4).
宋妍萍.智利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3(3).
王园凤.谈社区儿童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以厦门市少儿图书馆社区分馆为例[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4).
戚晓明.社区图书馆运营与服务创新研究——以南京市鼓楼区睿城社区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2018(12).
杨滨章.快乐的天地成长的乐园——丹麦儿童游戏场地设计艺术探析[J].中国园林,2010(11).
李平.以色列社区学前教育简介[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3(8、9).
苏凤杰.开展社区儿童保护项目推动新儿纲相关目标的实现[J].中国妇运,2012(12).
滕婉俐.社区教育资源为幼儿园教育助力[J].江苏教育,2017(18).
李洪曾.近年我国学前家庭教育的指导与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6).
宴红.“家庭教育指导”概念辨析[J].江苏教育,2018(9).
毛乐,曾彬,李阳.基于“全面二孩”情况下的家庭教育误区及对策[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6(6).
余洁.“全面二孩”背景下的家庭教育[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0(4).
李艳超.浅谈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4).
田倩倩.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山西榆次区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5).
王诗堂,王海燕.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5(5).
张帝,杨婷,张秀雅,张胜军.流动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的实证研究——基于常州市的调查[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6,22(5).
樊荣.如何爱你,我的孩子——浅谈单亲家庭教育误区及正确的教育方式[J].辽宁教育,2015(4).
王金辉.浅谈重组家庭背景下孩子的教育误区及教育策略[J].儿童大世界,2017(9).
操美林.重组家庭中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教育对策——基于家庭教育的视角[J].中国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学报,2019(1S).
李英霞.由《家有儿女》看重组家庭的子女教育[J].电影评价,2008(7).
马莲.“二爸”“二妈”看这里[J].恋爱·婚姻·家庭:青春(下),2018(5).
崔竹云.重组家庭呼唤家庭教育的一致性[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9).
沈红.古人对优生优育的认识[J].中医药文化,2006(6).
佚名.如何进行优生优育[J].农家致富顾问,2018(15).
李伟艳.中国古代胎教经验及其现实意义[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2).
华爱华.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实践中几对关系的思考[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9).
马君谦.复杂系统观下幼小衔接问题的本质探究[J].学前教育研究,2019(7).
钟志农.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J].江苏教育,2019(8).
张富洪.学前儿童家庭心理环境创设策略[J].教育评论,2016(7).
覃丽.家庭教育视野下的学前儿童教育问题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赵忠心.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中国妇运,2011(1).
刘丹丹.隔代教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39(S2).
陈璐,张跃飞,陈传锋.幼儿隔代教养的利与弊:对祖辈、父辈和孙辈的影响研究概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4(4).
李海云,刘文艺.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1).
吴丽丽.幼儿家庭亲子游戏的现状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
张晴晴.学前儿童品德养成教育路径探析—以家庭教育为视角[D].吉林:吉林大学,2017.
刘丽霞.论学龄前儿童教育中的“家社合作”[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雷盛刚.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以江西安义县为例[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5.
许向东.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及其对策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18.
朱红红.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调查报告——以合肥市仰光社区小朱岗村为例[D].合肥:安徽大学,2015.
孙现红.流动幼儿家庭教养状况研究——以山东省J市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4.
卢鹏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母参与的现状及问题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
赖越颖.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个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杨卉.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王译若.重组家庭亲子关系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西安市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厉力.绘本阅读对学龄前儿童思维影响的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3.
蒋爱弟.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代际冲突的个案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7.
张晴晴.学前儿童品德养成教育路径探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7.
杜红.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祖辈与父辈的价值冲突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李妹.中国传统家训中的学前儿童教育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刘丽霞.论学龄前儿童教育中的“家社合作”[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余丹.3—6岁幼儿隔代教育现状研究——以泸县福集镇玉蝉社区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
蒋素馨.幼儿家庭中父亲参与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