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要点

二、0—1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要点

(一)保证高品质的养护

生命的第一年,重点应放在生活护理和喂养方面。生理上的满足、舒适的照顾、有规律的生活不仅是健康的保证,也是心理上的最基本的要求。护理不仅仅是外在的给孩子买最好的衣服,用最好的护肤用品和最贵的营养品,关键是把握乳儿的生理特点,逐渐培养良好的饮食和睡眠习惯。婴儿随着月龄增加,逐步减少睡眠时间,1岁的乳儿一天至少睡14个小时,不要养成抱着睡、走着睡的习惯,让其轻轻躺下,慢慢地拍是可以的。睡眠不充足会影响乳儿的身体成长和大脑发育。在饮食方面不能太精、太细,提倡母乳喂养,6个月以后及时添加烂粥、碎菜,训练乳儿的咀嚼能力,促进口腔发育和消化功能。营养是基础,所谓“营养”指的是促进儿童身体发育,特别是脑发育所需要的饮食。由于这个年龄的儿童脑发育速度快,所需要的能量较多,如不提供充分的营养,就会影响脑细胞的成熟,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脑的发育及智力的发展。因此,家庭在考虑儿童身体发育所需营养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大脑发育所需要的营养。

在养护过程中,亲子关系的性质、抚养的质量要引起足够重视。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出生到1岁左右的儿童处于人格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为了使儿童从小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应让儿童的生活有一定的规律,使他们的期望得以实现,乳儿能感受到母亲的情绪状态,如果母亲是焦虑的,婴儿也会感到焦虑,母亲心情平和,乳儿也会感到宁静。信任是双方的,要使乳儿信任父母,父母必须相信自己的能力与养育方式,必须积极关注孩子的多维需要,注意听取乳儿的信号,并能正确理解,做出及时、恰当、关爱的反应,乳儿就能发展对母亲的信任和接近。

针对乳儿的不同气质类型,托马斯和切斯提出了拟合优度模式(goodness-of-fit model)来描述气质和环境因素是怎样共同作用以产生良好结果的。拟合优度模式包括创造儿童抚养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识别每一个孩子的气质类型,同时鼓励其表现出更多的恰当行为。首先是气质和教养方式之间的良好拟合。以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为例,一般来讲,容易型乳儿对各种教养方式都容易适应。但这种容易适应性也会导致一些行为问题的发生。例如,这些乳儿在早年容易接受并适应父母的期望和管教标准,并将它们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这样当他们走进幼儿园或同龄人的世界时,就会发现新环境中的要求和规则与他们在家庭中习得的行为模式有所出入。如果这两种要求间的冲突十分严重,则儿童会陷入进退两难、无所适从的境地,从而导致行为问题或发展障碍。困难型乳儿的父母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早期教养和亲子关系的问题。但如果父母能够始终保持平和,坚持让孩子遵守规则,约束但也允许他们慢慢去适应,长此以往,儿童就不会那么任性了。很多困难型儿童在耐心、敏感而又有要求的父母培养下,到了童年晚期和青春期就不再属于困难型或者不再表现出问题行为了(Bates等,1998;Chess & Thomas,1984)。但如果父母对他们暴躁、不耐心和采取强制措施,困难型儿童很可能会维持其困难型特征,而且也容易在未来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Chess & Thomas,1984;Rubin等,2003)。对迟缓型乳儿教养的关键,在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顺其自然。一方面,如果给他们施加压力以催促其尽快地适应环境,则只会强化或诱导其本能的反应倾向——回避。另一方面,他们也确实需要鼓励或机会去尝试新经验、适应新环境,他们更需要尝试过程中的热情帮助与具体指导,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发展得更加积极、良好。其次,儿童和父母是相互影响的,抚养环境与孩子气质之间早已建立起有效联系,同样的教养方式在不同气质类型孩子身上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对那些缄默的、不活跃的儿童的研究发现,高度刺激的母亲行为(如频繁地提问、教导和指出物体)培养了孩子探索环境的能力。然而,同样这些高度刺激的父母行为却制约了非常活跃的孩子的探索活动。对这些孩子来说,太多的成人干涉妨碍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Gandour,1989;Meceli et al,1998)。最后。在拟合优度模式中,抚养不仅是对孩子气质的反应,它同样依靠文化价值和生活条件,即关于什么是良好的气质,什么样的气质特点会产生什么样的发展结果这些问题,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如在西方国家,内向、退缩的孩子被认为缺乏社会交往能力,但在中国,却对这样的孩子给予肯定的评价——认为是社交上的成熟和有理解心(Chen,Rubin,& Li,1995)。在泰国很强调孩子的克制力和恒定性,在美国老师眼里很正常的孩子,可能被泰国老师认为不专心、动机不明(Weisz et al.,1995)。拟合优度模式告诉我们,每个儿童都是带着独一无二的气质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气质无好坏之分,抚养者们必须接受。父母对孩子的气质类型不能任其自然发展,不能一味地指责孩子的过错。父母要做的是针对孩子的问题设计适合儿童发展的成长环境,帮助儿童征服发展路上的一个又一个挑战,给他们以成长的力量。

(二)提供丰富的刺激

乳儿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给乳儿提供系统丰富的刺激指的是为儿童创设充满乐趣、可调动多种感官的空间,使乳儿通过音乐、节奏、韵律、图画、情感和动作来启迪开发潜能。

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为乳儿营造愉快、利于五感刺激的环境。如:宽敞明亮的房间;在乳儿头上方悬挂些能摇晃、有声响的玩具,并且经常调换位置,根据幼儿的年龄逐渐拉远视觉距离;经常让乳儿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进行一些活动;家长要抓住一切契机跟乳儿交流及进行手指的刺激;适当地给乳儿喝些果味水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为乳儿提供动手、动脑的活动,如:读绘本、听故事、念儿歌、玩玩具、做实验等。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如公园、海滩、森林、球场、田园的风景及声音等,使乳儿获得最佳的刺激。这样,乳儿通过他们所有的感觉接收信息并逐渐尝试,试着如何使用这些信息。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父母需要根据不同月龄阶段乳儿的心理特点,提供合适的玩具,在玩中体验,发展感官及认知。

表3-2 不同月龄乳儿玩具的选择及教育价值

(续表)

(三)给予引导性练习

丰富的环境固然能诱发乳儿的自发性练习,这种练习可以刺激发展。有意识的引导性练习,对于乳儿也是必要的。引导性练习是建立在“成熟—学习”原则之上的,成熟是一个过程,从统计学意义上说,只有10%的孩子出现某个新的行为或心理现象,说明婴幼儿在这方面处于成熟早期;有90%的孩子都出现上述行为或心理现象时,说明婴幼儿在这方面处于成熟晚期;有50%的孩子出现上述行为或心理现象时,说明婴幼儿在这方面处于成熟中期。当婴幼儿处于成熟早期时,应当重在创设能刺激其自发练习的环境,引导性练习的最佳时机可能是成熟的中期。所以,在教养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观察孩子的成熟指标,采取顺应其成熟发展的教养措施。引导性练习以可接受性为前提,主要依据是孩子活动时的情绪表现,如孩子处于愉悦、舒适状态则说明引导性练习是合适的。[9]例如,对4—5个月的乳儿,可在俯卧的基础上训练其四肢运动,并利用玩具逗引或由成人帮助翻身,而后继续训练用手抓握物品、用腿迈步、站立、走路等。又如,从3—4个月开始就应面带笑容逗引孩子咿呀发声,从6—7个月开始就用简单词句通过重复引导孩子发音等,成人多和孩子面对面交谈,帮助孩子将语言和动作建立同步反应,提高乳儿前言语阶段用语言伴随表情或动作,去代替语言与人进行交往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文学作品是促进乳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家长和孩子平行性阅读,共读儿歌、绘本故事等,可以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丰富孩子的词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