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岁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0—1岁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身体和神经系统发展迅速

从外部指标看,出生后头几个月,婴儿身高平均每月增长2.5厘米以上,半年后有所减慢,每月增长1~1.5厘米,1岁时身高可达70~75厘米,达到出生时的1.5倍;体重增加6~7千克,为出生时体重的两倍。脑重增长最快,6个月时已达到700~800克(约占成人脑重的50%),12个月时已达800~900克。12个月时,头围可达46~47厘米。大脑神经突触的数量和长度不断增加,并以不同的方向向皮质各层深入,给乳儿和外界环境发生复杂的暂时联系提供了物质前提。神经髓鞘也逐步形成起来。有研究表明,分化抑制大约在第1个月后期形成,消退抑制在3—3.5个月形成,延缓抑制在3.5—4个月形成。从出生后的下半年起,乳儿的第二信号系统开始活动,能将第一信号系统的声音刺激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逐渐获得词语信号。

(二)感知觉发展的敏感期

从出生起,婴儿就会借着嗅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出生后,婴儿在复杂的声音环境中有所选择,他对人的声音最为敏感,对快乐的、抑扬顿挫的声音又更敏感,尤其偏爱母亲的声音。乳儿生命最初的几个月,视觉发展非常快,6个月时的视觉功能在很多方面已接近成人,喜欢看鲜艳明亮的物体,尤其偏好人脸,1岁左右的乳儿视力已达到成人正常水平。一般认为,乳儿从3—4个月开始就能分辨彩色和非彩色,喜欢波长较长的暖色,如红、橙、黄色,不喜欢波长较短的冷色,如蓝、紫色,红色物体特别容易引起乳儿的兴奋。研究表明,乳儿喜欢看复杂的、轮廓多的、活动的、清晰的图片,喜欢注视人的面部图形,4个月以前的乳儿就已具有了大小知觉的恒常性,6个月以前的乳儿就已经能辨别大小,随着爬行动作的发展,乳儿6个月左右出现深度知觉。儿童味蕾的分布比成人更广泛,甜酸苦咸四种基本的味觉在舌头不同部位有显著的感受性差异,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尖两侧对咸味最敏感,舌根对苦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对酸味最敏感。乳儿能够察觉各种气味,对于不喜欢的气味,如醋、氨气或者臭鸡蛋味,他们会做出厌恶表情(Rieser,Yonas &Wilkner,1976;Steiner,1979)。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味标识”,乳儿正是用这一特点来辨认亲密的抚养者。触觉也是乳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乳儿特别敏感的部位有嘴唇、手掌、脚掌、前额和眼帘,主要通过口腔和手的触觉来探索外部世界,1岁之前甚至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口腔触觉都是儿童认识客体的重要手段,所以,乳儿总是喜欢把东西放进嘴里,用嘴来探索物体属性。乳儿对温暖、寒冷及温度变化同样非常敏感,当奶瓶里奶液太热时,他们会拒绝吸吮奶嘴;当房间温度骤然下降时,他们会加强活动保持身体的热量(Pratt,1954)。但是,乳儿缺乏对温度知觉的认知,成人尤其要注意保护他们,谨防被烫伤、烧伤或冻伤。

(三)动作发展从无意识到有意识

动作常常被视作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动作和心理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新生儿(出生到28天)以无意识的无条件反射动作为主,慢慢过渡到有意识的动作,包括大肌肉的动作和小肌肉的动作发展。动作发展经历了:(1)从整到分: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散的,以后才逐渐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如手帕盖在一两个月的乳儿的脸上,乳儿受到刺激,会全身乱动,6个月的婴儿开始有定向动作,手向手帕方向抓,而八九个月的婴儿则毫不费力地拉下手帕。(2)从上到下:儿童最早发展的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任何一个儿童动作的发展总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顺序进行的。(3)由近及远:儿童动作发展从躯体中部开始,越靠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然后是远离身体中心部位动作的发展。以上肢发展为例,肩头和上臂动作首先成熟,其次是肘、腕、手、手指动作的发展。(4)由粗到细:儿童首先出现的是躯体大肌肉动作,然后才是灵巧的手部小肌肉动作。从四肢动作看,首先学会臂和腿的动作,以后才逐步学会手和脚的动作,尤其是手指的精细动作,以及准确的手眼协调。

(四)注意、记忆和思维处于启蒙时期

满月之后,乳儿觉醒的时间不断延长,生活逐渐有规律性,注意的客体不断增加。1—3个月的乳儿注意的选择性很明显,喜欢注视曲线、轮廓多的图形,和对称的、集中的以及复杂的图形。3—6个月乳儿注意力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探索活动更加积极,可看见的和可操作的、能发出声响的物体更能引起他们持久的注意和兴趣。6个月以后,乳儿的知识经验逐渐增加,活动范围扩大,开始记人、记事、记物,对熟悉的物体增加注意,对其有特殊意义的人,比如母亲,或让其恐惧的陌生人会特别注意。

人类个体在胎儿末期(妊娠8个月左右)就已经有了听觉记忆,新生儿末期已具备特定的常识记忆能力,3个月的乳儿对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记忆能保持4周之久。总体而言,乳儿期仍然是不随意记忆,记忆保持时间相对较短。在乳儿期,出现思维的萌芽,这个时期的儿童是直觉行动思维,在动作中进行思维,动作是思维的起点,是解决问题的概括化手段,通过不断地和外界交往,知道主体动作与外界物体之间的关系,动作不断协调、整合,形成大的、新的动作格式。大量研究证实,3个月的乳儿就已经具备比较明显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语言发展从牙牙学语到发出第一批有意义的字词

0—1岁是言语发生准备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简单发音阶段(0—3个月)、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和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乳儿大约在5个月时进入牙牙学语阶段,喜欢发音,以发音做游戏得到快感,此时乳儿能发出很多声音,不限于母语的声音,而且各国乳儿的发音都很相似,聋哑儿童也会像正常婴儿一样发出牙牙语,只是因为缺乏听觉反馈,牙牙语停止得比正常儿童早。大约9—10个月,非本民族的语言逐渐被放弃,淘汰环境中用不到的声音,同时逐步增加符合母语的发音。牙牙语帮助儿童学习如何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获得一般的发音能力和操作原则,是以后语音发展的积极准备。1岁左右,开始说出一批有意义的字词,最初的单词知识作为事物或者动作的一般标志。

(六)情绪不断分化

在出生一段时间后,婴儿在成熟和后天环境的作用下,情绪不断分化。伊扎德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情绪发展研究专家,他提出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在情绪研究中有很大影响。他认为儿童出生时就具有五大情绪: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对于儿童最初适应母体外的环境和生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5—6周婴儿出现社会性微笑,表现出对人特别的兴趣和微笑;3—4个月,婴儿出现愤怒、悲伤;6—8个月,婴儿出现对最熟悉、亲近者的依恋,随之产生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同时,原始的、最初的情绪反应如笑、哭、恐惧等也不断分化、发展。

(七)个性初步形成

气质是儿童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质,是在任何社会文化环境背景中父母最先能观察到的婴儿的个人特点。托马斯、切斯等(Thomas,Chess,et al.,1974,1982)在对婴儿进行大量追踪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其确立的气质9维度标准,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三种:(1)容易型。大多数婴儿属于这一类型,约占研究对象的40%。这类婴儿的吃、喝、睡等生理活动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情绪一般积极愉快,爱玩,对成人的交往行为反应积极。由于他们生活规律、情绪愉快且对成人的抚养活动提供大量的积极反馈,因而容易受到成人最大的关怀和喜爱。(2)困难型。这一类婴儿人数较少,约占10%。他们突出的特点是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食物、新事物、新环境接受很慢。他们的情绪总是不好,在游戏中也不愉快。成人需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使他们接受抚爱,很难得到他们的正面反馈。由于这类孩子对父母来说是一个较大的麻烦,在养育过程中容易使亲子关系疏远,因此需要成人极大的耐心和宽容。(3)迟缓型。约有15%的被试属于这一类型。他们的生活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而不甚愉快,但也不像困难型婴儿那样总是大声哭闹,而是常常安静地退缩,情绪低落。他们逃避新事物、新刺激,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变化适应较慢。但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对新刺激缓慢地发生兴趣,在新情境中能逐渐地活跃起来。这一类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抚爱和教育情况不同而发生分化。以上三种类型只涵盖了约65%的儿童,另有35%的婴儿不能简单地划归到上述任何一种气质类型中去。他们往往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的混合特点,属于中间型或过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