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的独特价值

一、亲子阅读的独特价值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层次分为七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将儿童的需要和亲子阅读做个简单的对应:

表5-1 儿童的需要与阅读

(续表)

(一)亲子阅读是一种爱的传递活动,具有情感性

亲子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让孩子感受爱、享受爱的过程,这是它突出的特点。阅读对于孩子而言,首先是得到爱与快乐的途径,其次才是获取知识的手段。孩子带着听有趣故事、看有趣图画的积极心态和成人一起阅读,成人在此过程中不伴随具体的评判活动,其目的不是让孩子学习知识,而是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家庭之中,孩子依偎在父母怀抱里,倾听父母温柔的话语,和父母一起畅游书的世界。这些来自视觉、听觉、触觉的信息经由孩子的大脑就会被诠释为慈爱、安全、温情,同时父母也深切地感受到来自孩子的依恋之情。阅读之中弥漫着浓浓的亲情,缩短了两代人的距离,产生共同的欢乐,达到相互的理解与信任。阅读应该成为孩子和父母甜蜜的享受。反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第一需要——父母的爱——缺乏的话,那么在孩子看来,这次阅读就是没有意思的、失败的。

(二)亲子阅读是一种快乐的活动,具有愉悦性

阅读对于孩子来讲,与其说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和成人共同游戏的过程。和孩子一起看书,并不是简单地将图书上的字一个一个地念给孩子听。亲子阅读很重视阅读情境的陶染,借助各种游戏的手段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比如角色扮演、延伸想象、猜猜认认、改编情节等,互动交流,其乐融融,从而提高孩子参与阅读活动的主动性,使阅读成为孩子的内在愿望与动机。

愉悦性还体现在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舒适。在美国,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可能会是让小朋友找一棵阴凉的大树,靠在树干上,拿一本书很惬意地读。强调阅读的舒适,并不是为了滋养懒惰,目的是让孩子觉得阅读是一件很美好、很享受的事情,日后就容易成为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家庭之中的阅读正可以让孩子体验到这种舒适,比如,孩子有充分的看书时间,有足够大的阅读空间,可以向父母随时提问,得到父母及时的回答,也可以和父母一起靠在柔软的沙发上看书,边听音乐边看书,甚至可以在阅读之余品尝到父母精心准备的可口茶点。阅读活动总是和愉快的情绪体验联系在一起,那么幼儿对阅读的喜爱之情将是深刻持久的。

(三)亲子阅读是一种养成性活动,具有可持续性

亲子阅读和普通阅读的目的不同,在亲子阅读中,我们强调的是让孩子学会阅读,而不是通过阅读来学习。“学会阅读”,我们可以称之为“前图书阅读经验”——体验阅读的乐趣,掌握阅读的技能,培养阅读的习惯。处于学前期的孩子,其兴趣以直接兴趣为主,他们只会主动从事令他们感到舒服、愉快的行为,我们强调成人与孩子之间创设轻松、快乐、和谐的氛围,强调亲子阅读不以识字为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只有孩子喜欢阅读,愿意阅读,真正阅读了,才谈得上阅读技能的掌握与提高,才谈得上阅读习惯的养成与巩固。简单的阅读技能与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通过亲子阅读、师幼共读习得的。这些简单的技能和习惯包括:了解书的组成部分;学习观察画面;分析书中的图片、标记、文字之间的关系;熟悉并掌握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以及按画面排列顺序阅读的规则;培养正确的阅读姿势;爱护图书,不在书上乱涂乱画,不拆、不撕图书;看完后将图书放回原处并收拾整齐等。由此可见,亲子阅读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让孩子在与成人的互动中喜欢阅读,并有终身阅读的愿望与能力,形成看、听、读、写一整套终身养成性教育,即亲子阅读之意不在于“书”,而在于“阅读过程”。

(四)亲子阅读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具有互动性

亲子阅读非常强调阅读之中成人与孩子的相互作用,这是亲子阅读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其独特价值得以体现的主要条件。在阅读之前、之中、之后,成人和孩子随时都可以就故事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各种非正式的谈论。成人和孩子的互动可以分为平行式、交叉式和垂直式。平行式亲子阅读,成人主要以观察者的身份出现,进行主动的观察,倾听孩子自己对故事的描述,观看孩子对图书的翻阅,鼓励孩子大胆想象,让孩子尽情展示想象力,自由发挥。在观察中,成人可以看到孩子现有的阅读发展水平,使自己的指导有的放矢。交叉式亲子阅读,成人主要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孩子有需要的话,成人和孩子共读一本书,一起角色扮演,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制作小图书等。在参与之中,孩子和成人共享阅读的快乐,同时也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垂直式亲子阅读,成人主要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引导孩子有序地观察图画,示范如何对图画进行观察与描述,提高孩子的观察力、表达力、思维力;当孩子就自己不理解的情节或概念提出问题时,成人可以结合孩子的日常经验,以合适的方式给予及时的解答。

由此可见,亲子阅读对孩子而言,是一次和成人成功交流的有益的社会实践,在与成人的互动中,不仅可以促进孩子对相关概念、情节的理解,对故事做更深入的思考与联结,增长知识,还有助于孩子学会倾听和理解别人的语言和观点,尝试组织语言来提出自己的疑问,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社交能力,并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网络与价值观。

(五)亲子阅读是一种渗入式活动,具有默化性

一本优秀的图书,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发展因素,它运用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色彩美丽的插图和浅显生动的文字,把孩子生活世界中有趣的事物和他们渴望知道的东西一一展现,从而满足孩子的需要,扩展知识经验,陶冶情操,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成人和孩子一起遨游图书的世界,借用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教育孩子,比起枯燥的灌输、简单的说教,其效果有效、深刻、持久得多。

亲子阅读还是一个让孩子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安全桥梁。孩子能进行自主阅读活动之前,他们的故事来源主要是父母、教师的讲述,成人讲故事主要使用的是日常口头语言,遣词造句不固定,具体用语有很大的灵活性。而读故事,是以书籍中的文字为蓝本,书面用语的句式相对较固定,符合语法规则,语言规范。成人富有感情的朗读,为故事中的书面语提供了语音信息,孩子结合自己已有的口语知识经验,从而达到对故事的理解,同时也让他们接触了正式的书面用语。

需要指出的是,在亲子阅读过程中实现的识字是阅读活动的副产品,不是活动本身的目的。亲子阅读活动中,同样的文字,孩子可能会在不同的语境中多次遇到,一方面,看到似曾相识的“老朋友”,孩子会倍感亲切,甚至兴高采烈;另一方面,在不同的上下文中理解同一个字的不同意义,可以让孩子加深和丰富对该字的理解。同时,孩子在反复接触图书的过程中,通过成人的引导,可以认识汉字的独特书写风格,知道汉字的基本间架结构,甚至可以尝试用有趣的方式练习基本笔画,在自己动手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了解书写的初步规则,认识书写的工具,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以上种种,我们称之为“前识字经验”和“前书写经验”,这些经验的获得有助于提高孩子对文字的敏感性,认识到汉字的美,并为幼儿进入小学后的正式学习书写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