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所谓的“艺术”其实就是:真诚、爱心、责任感、换位思考和智慧(巧妙)。所有这些,以“用心”来运作,便成就了教育艺术。用一个简化的公式就是:爱心+用心+智慧=艺术。当然,不要忘记专业知识这个基石。
以下20句沟通用语会对我们有用,请把它们记下来:[14]
1.您的孩子最近表现很好,如果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一下,孩子的进步就更大。
2.请家长不要着急,孩子偶尔犯错是难免的,我们一起来慢慢引导他。
3.您有什么事情需要老师做吗?
4.您有特别需要我们帮助的事情吗?
5.谢谢您的提醒!我查查看,了解清楚了再给您答复好吧。
6.您有什么想法,我们可以坐下来谈谈,都是为了孩子好。
7.孩子之间的问题可以让他们自己来解决,放心吧,他们会成为好朋友的。
8.这孩子太可爱了,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他,继续加油。
9.谢谢您的理解,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10.很抱歉,孩子受伤了,老师也很心疼,以后我会更关注他。
11.我想这件事该由××负责,我可以帮您联系一下。
12.我们非常欣赏您这样直言不讳的家长,您的建议我们会考虑的。
13.您的孩子最近经常迟到,我担心他会错过许多好的活动,我们一起来帮他好吗?
14.您的孩子最近没有来园,老师和同伴都很想他,真希望早点见到他。
15.请相信孩子的能力,他会做好的。
16.幼儿园的食谱是营养配餐,为了他的身体健康,我们一起来帮他改掉挑食的习惯,让他吃饱吃好。
17.您有这样的心情我很理解,等我们冷静下来再谈好吗?
18.近期我们要举行××活动,相信有您的参与支持,会使活动更精彩。
19.幼儿园(班级论坛)内容丰富多彩,欢迎您经常浏览,及时沟通。
20.我们向您推荐好的育儿读物,您一定有收获的,孩子也会受益。
(一)沟通从“心”开始
美国学者沃伦·韦弗指出:沟通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任何沟通中,真诚、让对方感受到友好与爱都是前提性因素,更何况因为教育对象与教育阶段的特点,家园沟通有着比任何学段更加密切的特点,因而家园沟通受“心”的影响更大。在家园沟通当中,教师的爱心、诚心和责任心是最重要的要素,这“三心”彼此不同又相互嵌入和影响。在我们看来,诚心是沟通的“敲门砖”和“通行证”,俗语说“心诚则灵”;爱心是沟通工作的长期养料;责任心是沟通的基本保障。三心当中“爱心”最为核心,准确地说,有此一“心”,其他皆会有之。
(二)肯定、赞扬孩子,尊重、体谅家长
“老师常常主动和我沟通,态度也不错,只是每次都说孩子的缺点。我现在感觉我的孩子真的是没有什么优点了,有点失望。”“老师都是好意,把孩子的问题及时告诉家长。但是,我也挺想多听听孩子的优点的,家长都是愿意听好话的。当然,我也不是说像有的老师那样,总是说挺好、不错,类似这样的话。”说明有些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并不是缺乏主动和热情,但的确不太懂得“艺术”,不能体谅家长的感受,致使传递给家长的信息带上了消极“倾向”,即使家长能够理解教师的初衷,他们的心里也是不舒服的,也必然会给以后的沟通造成一定隔阂。
社会角色互动理论认为,在人际沟通中,只有超越自己角色的观点,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沟通环境。那么,幼儿教师与家长在沟通过程中除了互相了解对方,按照自己的角色规则行事,还要做到角色互换,能够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可以借鉴的策略有:先报喜后报忧,尊重、体谅家长,换位思考,学会用请教的态度和商量的口气向家长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家长提出意见要注意场合,不要在别人在场时更不要当众批评家长;尽量不要谈别的孩子,除非家长问及;肯定与表扬孩子要具体,避免“今天孩子表现不错”等笼统评价,不要让家长觉得敷衍。
(三)善于倾听并做出反应
倾听并不只是用耳朵听,更是用心理解对方的信息并建构积极的意义。卡耐基说:“如果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致意倾听的人。”首先,可以让家长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其次,有助于抓住说者的漏洞,争取主动;最后,为自己准备答案预留时间。我们试着给出一些倾听的具体策略:
目光平和注视,专心听。认真专心、有兴趣地听,让家长感到温暖、放松,受到良性暗示,愿意把真心话说给老师;不要表情严肃或冷漠,或者边忙着工作边跟家长交流,或者不时左顾右盼,让家长觉得他不受欢迎或不受重视。
注意观察解读,留心听。注意观察家长说话时的表情、体态、姿势,还有语气、语调等,准确解读家长想表达的信息。
不要随便打断或急于指导家长,耐心听。很多时候只有听完家长的话才能完全明白其真实含义。
有反应地倾听,诚心听。沟通不能只是倾听,而是积极的双向参与,所以应适当地以不同的方式做出恰当的反应,如轻轻点头表示认同;或“哦,原来是这样啊!”表示听懂;“听到这里我的心一下子被揪起来了,您快说说孩子怎么样了?”表示询问;“您刚才提到了……,您是说——”表示确认等。
总之,倾听不仅可以使家长产生亲近感,保持放松,还可以使老师更深入地了解家长及其要表达的意思,更多地获得家长方面的信息,达成有效的沟通。
(四)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场合
国内研究发现,大多数家长倾向于在不受干扰的、较为私密的场所进行个别沟通,但是目前沟通的地点多数集中在教室门口或走廊,时段是接送幼儿期间。有家长反映:“接送孩子的时候,通常都是人最多的时候。各个班级的家长和各个班级的老师都忙成一团,幼儿园里出出进进好多人。这个时候能谈出什么呀,就是一些很皮毛和表面的东西。”沟通地点是影响沟通情绪的重要环境因素,优化沟通地点能够为沟通效果起到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因此,沟通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应是幼儿园认真考虑的问题。
幼儿园可以尝试设立家长接待室、园内小凉亭等专用功能区室,这些区室平时可用于幼儿及教师活动,需要时可以接待家长,可以配备茶具等设施,接待家长时态度热情、真诚,为家长沏茶倒水,营造舒心氛围。这样的环境好于在园长或者教师办公室。另外幼儿园可以安排家长随时访园以及利用约谈方式,以增加个别沟通的机会。
(五)使用简化的语言,表达切入主题后尽量快速人情化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注意力只有10分钟。如果10分钟之内抓不住对方的注意力,他就很容易失去听的兴趣。所以沟通前需要在心里提炼、组织语言,学会在三五分钟内将问题谈明白。沟通时应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艰涩的用字遣词,要尽量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特别对于祖辈家长的沟通,更要像拉家常一样,态度亲切,富于人性化关怀,注意表达的语气及语句组合顺序,如:
平常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非常重要,不是吗?(严肃而生硬地说)
平常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非常重要,您说是吧?(微笑而亲切地说)
前者反问的语气可能传递出对家长无知的不满、不耐烦、不尊重,并可能增加理解的难度,因而一般应该使用正面语气,传递友好、积极的情感信息。
(六)善于运用非语言因素
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大学(UCLA)的研究显示,沟通效果的55%取决于外表(包括衣着、举止、表情、手势),38%取决于传达的方式(包括语音语调、感人的小故事、幽默的开场白、清晰的逻辑推理),只有7%取决于传达的内容本身。因而在某种程度上说,“讲话形式比讲话内容更重要”。
教师与家长沟通时,提倡运用多重手段传递思想、观念与情感。沟通者利用言语(口头或书面的)和非言语(动作、表情、身体接触、空间距离等)两种方式一起向对方发出信息时,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当我们接待一位奶奶时,可以挽着她的胳膊;沟通时,可以坐在一起促膝交谈;即使与一位父亲沟通,面对面坐也会拉近距离,而尽量不要坐在自己办公的座位上,以免给家长一种居高临下的不平等之感。
(七)控制情绪
台湾学者张召雅认为,沟通是一种情绪管理的艺术。教师也是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有相应的喜怒哀乐是正常的,但在与家长沟通中,对控制不良情绪还是有比较高的要求。比如在一次离园接待中,老师烦恼于毛毛小朋友近期的调皮捣蛋还咬人,毛毛妈妈来接时,老师当着很多家长和幼儿的面,冲口说道:“毛毛这段时间不知怎么搞的,集体活动时间总是不安静,影响其他孩子活动,刚才还咬了××一口呢!”毛毛妈妈一听,也很生气地说:“我家孩子从来不弄别人的,肯定是别人先欺负他了。况且老师也不能那么凶,把我家小孩骂得都哭了。”
可见上述沟通是失败的。态度不好,场合也不对。如果教师在避开众人的场合与毛毛妈平和地呈现“毛毛咬人”事情的本来面貌,毛毛妈本来可能会感到歉意,进而与教师进一步沟通,但这样一种抱怨、气恼等负面情绪使毛毛妈妈也难以接受而“当场回击”,使教师瞬间陷入被动,也为下一步的沟通带来一定障碍。
强调重视控制情绪,不仅是为事情的沟通与处理争取主动,更需要的是防止不理智的冲动导致的严重伤害。实际中已经有教师被冤枉后难以控制情绪、不会迂回解决问题,致使家长将老师的耳膜打伤送医手术的极端事件。因而,老师们应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控制情绪,克制冲动,防止极端恶果出现。
(八)了解家长特点,因人施策
每一位家长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个人素质,这是对沟通工作的客观挑战。教师应当注意了解班上家长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等,可以按一定维度如性格、文化水平等将家长进行分类,对某一类家长采取一类的方法策略,对比较个别、特殊的家长更要专门研究对策。比如,对于急于求成的家长,教师应耐心沟通,讲授幼教知识;对于寄希望于教师的家长,教师应多宣传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对于不讲究教育方法的家长,教师应逐步观察、了解孩子,帮助他们寻找适合的教育方法;与祖辈家长沟通,应尊重长辈,语气委婉,让祖辈家长看到教师对幼儿的关心。教师可以多留心学习一些“家园共育中教师与不同类型家长的互动策略”之类的经验。
(九)坚持原则,守住底线
很多家长甚至整个社会都误将教师的“教育者”角色和家长的“监护人”角色相混淆,认为只要将孩子送到了幼儿园,教师就是孩子的监护人,出任何差错都去问责教师,甚至教师也不清楚自己是不是监护人。此种做法显然损害了教师和幼儿园的尊严和利益。教师被家长甚至社会的错误责任定位所“绑架”,不切实际地承担了一些监护人的责任,这并不是法律所界定的。当然教师作为教育者,必须负好自己的责任,尽最大可能保护幼儿。我们建议在这个前提下,对特别不讲道理的家长,先忍后导,适当学会拒绝;出了事故有必要分清责任,判明有无过错。遇到难以沟通的家长,教师和幼儿园应坚守“底线”,必要时寻求法律帮助,不能轻易损害自身权益。
(十)注重反馈
反馈是教育行动的重要环节,在与家长沟通当中也应注意有效反馈。反馈有三种情况:(1)正面的反馈。对家长或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予以肯定、表扬,希望好的行为再次出现。注意适度,不要太夸张。(2)建设性反馈。家长做得不足的地方,给他提出建议而不是批评。(3)负面的反馈。如:“小怡妈妈,上次不是给你说过了吗?你怎么没有听啊!”这种反馈不仅没有帮助到家长,反而使人心情不快,给双方都带来负面影响,要尽力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