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家庭教育目标定位不当
每一种教育都要有一个目标,家庭教育的目标就是指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也是对教育结果的一种规定性。独生子女家长在孩子培养上,有的教育目标模糊,认为“树大自然直”“顺其自然”,对孩子不负责任地“散养”;有的目标过高,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压在孩子身上,造成孩子压力过大,从“赢在起跑线”和“零岁方案”到“小太阳工程”,学钢琴、学画画、学跳舞、学英语、学珠心算、学奥数、背古诗……不问孩子喜欢不喜欢,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有的目标过低,任由孩子的想法,不给孩子提出适度的成熟的要求,不善于发掘孩子的特点和特长,埋没了孩子的才能。
(二)家庭教育内容有失偏颇
正如第二章所讲的,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但是受到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对神童的盲目崇拜,许多独生子女家庭形成了错误的认知:重身体素质,轻心理素质;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学习特长、兴趣培养也变成了急功近利,满足家长虚荣心,为了不可预知的未来,让孩子没了童年,没了快乐,扼杀天性,使本来有灵性的、具有多种发展可能性的子女成为缺乏创造活力的、人云亦云的平庸之辈。
(三)家庭教养方式不够科学
如前文所述,父母的教养方式主要有四种,权威型、专制型、冷漠型和娇宠型。理想状态是权威型教养方式,这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抚养方法,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社会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比较出色。专制型家长的责任感十分强烈,对孩子要求很严厉,常用强制命令来强迫子女顺从自己的意志,这种教养方式中成长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焦虑、退缩等负面的情绪和行为。溺爱型的家长用过分的生物本能的感情去满足子女的需求,对子女百依百顺,忘却了对孩子社会化的要求,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常以哭闹的形式寻求即时的满足,对于父母有过多的依赖,在任务面前缺乏恒心和毅力。冷漠型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既不给孩子提要求,也不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这种极端的忽略,是对孩子情感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剥夺,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出现适应性障碍的可能性很大。由此可见,除了权威型,其他三种教育方式都可能带来儿童性格上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