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要点
(一)拓展认知的丰富
这个阶段的婴儿主要以感知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早期家庭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让婴儿多接触外界环境,通过感官刺激丰富认知,刺激大脑的发育与发展。家长可以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大社会,扩大视野,欣赏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日月星辰;倾听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虫鸣鸟叫;和孩子一起吟唱儿歌、手舞足蹈,发展孩子的音乐动感;了解并熟悉物体的具体功能与用途,比如玩具如何发光、如何发出声音及是否会动、怎样动,餐具分别有什么用途,家中电器分别有什么作用,清洁用具的功能与作用等。成人所接触的物体,通常都是儿童感兴趣的对象,他们既有需要,也有可能通过观察及亲身实践了解物体的具体功能。其次,与婴儿共游戏,在游戏中探究新知。游戏是孩子学习的最佳途径,给孩子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如搭积木、玩玩具、撕纸、剪纸、折纸、玩沙、玩水等,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精细动作;角色扮演、故事表演、建构活动,在游戏中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鼓励婴儿的探索行为,多尝试。孩子能动手、会走路后,对什么都有新鲜感,什么都要摸一摸、碰一碰,甚至拆一拆,“破坏”行为让成人哭笑不得,这是孩子积极思维的表现,是探索心理的萌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去“试误”,不要过多限制孩子的行动,否则会阻碍孩子的创造,影响孩子的自信。
(二)促进语言的发展
如果说,1岁以前,婴儿主要是被动地听,那么1岁以后,婴儿就是主动地说,家长要多给婴儿鼓励和奖励,引导孩子的语言“输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出努力。首先,培养婴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孩子学说话,要有一定量的输入,以大量的语言信息为基础,这就需要孩子学会倾听别人的说话,分辨语音,理解语义,家长要有意识地和孩子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今天去了动物园,回来和孩子说说动物园里看到的动物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激发他们认真倾听的习惯,为自己开口说话奠定基础;还可以让孩子倾听各种声音,如风声、雨声,动物的叫声,厨房间锅碗瓢盆的奏鸣曲,听后让孩子模仿、想象。其次,激发婴儿语言表达的欲望。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和互动要更多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试着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孩子主动表达的欲望,比如问问孩子:“宝宝吃饱了吗?”他回答:“饱了。”在向孩子发问时态度一定要平和亲切,一旦让孩子感受到压力,他就会拒绝回答了。同时也要鼓励婴儿多与人交流,比如去饭店吃饭的时候,带孩子去问服务员阿姨要勺子,孩子只要表达出“阿姨,勺子”,服务员是很容易明白孩子的意思的,孩子也会体会到,不仅爸爸妈妈能听懂我的语言,我能用语言和更多的人交流了!再次,萌发婴儿阅读的兴趣。对于任何一个时期孩子的语言发展来说,亲子阅读都是一种不错的形式,亲子阅读从孩子出生就可以开始。1岁以后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孩子能听懂故事,理解故事情节,也会更加乐在其中。有时孩子会特别留意其中的一些词语,每次涉及这些词语的时候,留白让孩子自己说出来,这会让他有一种成就感——自己能掌控这些语言。通过多读儿歌、童谣、故事等,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最后,丰富婴儿的语言经验。语言学习也需要一定的练习,游戏的形式符合孩子的兴趣和心理,通过游戏练习词语的运用,在“玩”中学语言,还可以为胆怯和寡言的孩子提供练习说话的机会。比如,“打电话”的游戏,就可以让孩子用玩具电话练习怎样接电话,怎样与人交谈,怎样与人告别,既掌握了文明礼仪,又发展了语言;还可以扮演游戏中的一个角色和孩子对话,让婴儿当“爸爸”或者“妈妈”,成人扮演“孩子”,让婴儿用语言处理和满足“孩子”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练习说话;再大一点,还可以通过故事表演,将静态的故事动态化,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和情境表演能力;成人还可以设计专门的听说游戏,让婴儿练习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比如,和孩子拍手谣练习发音;词语接龙巩固词汇,问:“什么动物天上飞?”孩子答:“小鸟天上飞。”问:“什么动物水里游?”答:“小鱼水里游。”玩传声筒游戏让孩子模仿或者重复成人的话语,理解语义,学习语言表达。
(三)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唤起者和组织者,可以引发、保持或减弱其他行为或心理过程。对于0—3岁的婴儿来说,家长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首先,让婴儿体验和辨别各种情绪情感。家长应在科学认识婴儿情绪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孩子所表现出的每一种情感类型,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与孩子形成积极的情感互动,同时允许孩子充分地体验与表达其情绪情感,帮助孩子辨别自己及他人的情绪体验,逐渐学会认识各种情绪情感类型。比如,当孩子做了某件事情,家长可以表达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和心情,“你能主动把好吃的先给爷爷奶奶吃,妈妈为你感到高兴,你自己是不是也很开心,希望下次你还这样做。”“家里有这个玩具,你还要买,不买你就哭闹,妈妈为你感到难过,很伤心,希望下次你不要这样做。”其次,建立和婴儿之间的安全型依恋关系。婴儿的安全感和平稳情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和抚养质量,教养者一贯地细心、耐心、满心关怀地对待孩子,能正确理解、敏感地关心孩子发出的信号,并做出及时、恰当的反应,给予孩子积极的情感支持,孩子就能发展对养育者的信任和亲近,形成安全型依恋,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从而有助于婴儿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建立基本的信任感,如自由自在、快乐幸福。再次,引导婴儿学会情绪管理。0—3岁的婴儿模仿能力强,家长自己要成为情绪平和的人,面对问题,以一种健康向上的方式,管理自己的情绪,积极解决问题,孩子看在眼里,学在心里。用欣赏的眼光鼓励自己的孩子,让身处其中的孩子产生积极的自我认同,自由、开放地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使某些原本正常的情绪感受不因压抑而变质。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编故事、角色扮演、讨论故事中人物的感觉和前因后果及利用周围的人和事物,来引导孩子设想他人的情绪和想法。从他人的情绪反应中,孩子会逐渐领悟到积极情绪能让自己和对方快乐,消极情绪会给自己和对方造成痛苦,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如果孩子在表达情绪与控制情绪之间取得平衡的话,便能以建设性的态度表达强烈的情感,而且控制对自己、对他人有伤害的情绪表达方式。给孩子自己处理消极情绪的机会,如果可以的话,尽管让孩子有些时间来发发脾气,等他的脾气安定下来之后,再慢慢了解情况和教导他如何处理不快的情绪。教给孩子处理负面情绪的办法,比如:(1)宣泄法。打沙发、打枕头、撕纸等,以破坏性最小、不影响别人的方式发泄情绪。(2)倾诉法。找人聊天、随意画画等。(3)镇静法。数数、深呼吸等。(4)转移法。看景色、听歌、运动等。
(四)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儿童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一些习惯的养成,关乎一生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首先,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睡眠质量是保障婴儿其他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家长应针对孩子的生理特点,保证其足够的睡眠。1—3岁的婴幼儿一天至少两次睡眠,午睡和晚上睡眠,一般12个小时左右。家长还应培养孩子早睡早起的习惯,家长可以在孩子睡觉前以柔和的声音讲故事、轻声唱儿歌,以帮助孩子入眠。好的睡眠习惯坚持下来,形成良性循环,将有助于孩子身体健康。其次,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家长应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从小懂得什么样的饮食习惯是科学的,是有益健康的,并与孩子一起始终如一地坚持好的饮食习惯,比如饮食清淡,一日三餐按时适度,吃多样化食物,注意食物间的搭配,少吃零食和油炸、口味重的食物,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文明用餐等,在这一阶段让儿童形成合理饮食的习惯,有益于儿童一生的健康。再次,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盥洗方法,定时洗脸、洗头、洗手、刷牙、洗澡、换衣、剪指甲,保持服饰和环境的整洁,比如,吃东西前应洗手,从外面玩耍游戏回来要洗手,大小便之前和之后要洗手,触摸不干净的东西后要洗手,打喷嚏用手帕捂住口鼻,不乱扔果皮,不随地吐痰、大小便等,做一个有个人修养和社会公德的小公民。最后,培养良好的沟通与交往的习惯。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多与人接触,在与不同的人接触过程中练习交往,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懂得不同人的称呼,知道在各种场合中与人交往。比如,家里来客人了,要主动问好,大人说话时不随便打扰;到别人家做客不随便翻别人家的东西,别人给东西要征得大人的同意并说“谢谢”;和小伙伴一起玩耍,要团结友爱,爱护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还可以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耍,独立接待朋友。孩子只有在直接接触中才能体验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彼此关心,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