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家庭智能教育的具体内容
(一)认知教育
认知是人们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等,认知是人类最重要的心理过程。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就是指学前儿童在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和智力等方面的成长。家庭是个体认知教育的起点,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培养孩子良好的感知能力
出生前,婴儿的各种感觉系统就开始工作了,出生后,感知觉功能继续发展,婴儿的感觉和大脑共同完成并创造了一个由图像、声音、味道、气味和身体感觉构成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家长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良好的感知能力,发展观察力。比如,春暖花开,带孩子去欣赏大自然之中的花草树木,配合语言的讲解,让孩子心中留住美景;阅读绘本时,引导孩子学习观察画面,能从中发现人物表情、动作、背景,并将之串联起来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书中的图片、标记、文字之间的关系。
2.鼓励孩子多动手操作
儿童的动作是在脑和神经中枢、神经、肌肉控制下进行的,动作不断练习、丰富和提高,使儿童对外部世界各种刺激及其变化更加警觉,而手部精细动作的练习对于触觉和视觉的发展有很大的刺激作用,经常性练习,有利于手眼协调,促进大脑发育。在动手操作中,实现做与玩的结合、动手与动口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在生活中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比如,串珠、折纸、剪纸、十字绣、夹夹子、开锁、使用筷子、系带子、学做简单的家务等,都在锻炼小肌肉的灵活性、协调性,帮助孩子积累对周围世界和自己身体的了解和经验。
3.帮助孩子习得各领域粗浅的经验
0—6岁是人生的启蒙阶段,也是经历各种经验的重要时期,孩子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家庭之中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孩子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例如,走进大自然、大社会,引导孩子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生活中,引导孩子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会用到数,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数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以及数学的用处;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孩子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体会语言是思维和交流工具的作用。
(二)专注力教育
专注力是儿童最基本的学习品质,它是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的基础和前提。专注力缺失会直接降低儿童学习效率,还容易导致学习障碍和交往困难,长期发展下去,不仅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品质和学业成就,还会对其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造成深刻的负面影响。儿童注意力缺失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后天的因素。先天原因主要是遗传、孕产期损伤、发育障碍、气质类型;后天因素中有家庭、学校、社区的影响。注意力缺失根源在家庭,比如,孩子早期爬行不够、饮食不均衡、睡眠不足、运动不够、刺激过度、干扰过多、限制过紧、陪伴太多等,针对这些情况,家长在儿童专注力教育方面,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保证孩子有充足的营养,制定并严格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
营养物质的摄入是儿童正常发育的物质保证。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使孩子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晚上不要让孩子看太多电视,节假日不要让孩子外出玩得太久,要使孩子的生活有规律,保证他们有充足的精力从事学习等活动,防止注意分散。
2.适当控制玩具和图书的数量
这里不是指购买的数量,而是指阶段时间内提供给儿童的数量。玩具过多,孩子一会儿玩玩这个,一会儿玩玩那个,很容易什么活动也开展不起来,什么也玩不长。留下适当数量的活动材料,其余的收起来,不仅常玩常新,也有利于注意力的培养。
3.不要反复地向孩子提要求
家长向儿童提要求或做嘱咐时,常爱反复地说很多遍,唯恐他们没听见或没记得住。殊不知,这种做法非常不利于培养孩子注意听的习惯。在他看来,这次没注意没有关系,反正家长还会再讲。如果家长没有唠叨的习惯,孩子反而可能会认真注意地听。
4.尊重、鼓励孩子做事到底,有始有终
当儿童全神贯注于某些活动时,家长切莫轻易打断,应该让孩子尽兴之后自己停止。如果家长经常随心所欲地打断儿童的注意,不仅不利于儿童注意的发展,反而容易使注意分散。家长要尊重儿童,不轻易打扰他喜欢的“工作”,这对于儿童形成稳定的注意非常重要。
(三)创造教育
学前期是创造力的萌芽时期,3—5岁是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期。“所有儿童在童年早期的发展中都是有创造力的,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儿童是否持续表现出创造性并成为自我实现的人,取决于家长、教师和保育员是否支持他们的创造力发展。”[10]许多研究都指出,家庭环境(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父母态度等)会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兴趣
每个孩子天生对外界事物有好奇心,兴趣是推动学前儿童探索、认知的原动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萌发孩子的创造热情,培养孩子的创造意识。比如,孩子对蚂蚁很感兴趣,家长可以对孩子提问:“小蚂蚁长得什么样?它们是靠什么传递消息的?它们是怎么搬运食物的?”以激起孩子探究的兴趣,像法布尔一样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2.丰富孩子的创造知识和技能
孩子的创造是建立在模仿基础之上的,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丰富孩子的知识和技能,使孩子在自我创造时能自如地处理信息,比如,让孩子改编或者续编故事,是建立在孩子有一定量的阅读和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孩子自主作画,是建立在有一定的表象积累和一定的绘画技能基础上的。
3.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家长在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时,要重视发展孩子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使孩子对某个问题能想出多种答案,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并对这些答案、方法进行比较,找出最恰当的答案或者方法。[11]比如,当和孩子一起逛商场时,可以问孩子:“如果你和妈妈走散了,你该怎么办?”让孩子联系生活经验说出:“找商场里的营业员,借他们的电话打给妈妈。”“找商场里的保安叔叔,请他在广播里广播找妈妈。”“不随便跟陌生人走,在原地等妈妈。”又比如,可以让孩子展开丰富的想象,“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鼓励孩子说出:“未来的房子可以根据季节调节温度。”“未来的交通工具可以根据情况随时变化,自行车、汽车、飞行器、潜水艇等变化自如。”
4.塑造孩子的创造性人格
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个人的表达方式。有研究者指出,创造性人格是指促进个体创造力发展的人格特征,幼儿创造性人格结构由9个特质组成,即新异性、独立性、成就感、合作性、自信心、敏感性、好奇心、审美性和幽默感。[12]基于此,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意识,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升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比如,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参加群体性活动,大胆地展示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教育孩子遇到困难,不要退缩,而是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
(四)情商教育
情商是相对于智商提出来的概念,即情绪智力,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认知、情绪管理、挫折耐受、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情商”这个概念因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所著的《情商》一书得以广泛传播,他将情商表述为更易理解和便于操作的五大部分:一是情绪的自知能力;二是自我控制的能力;三是自我激励的能力;四是通情达理的能力;五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情商高的人能识别和表达他们的情绪,拥有积极的自我认定,能发挥他们的潜能并且生活幸福,他们能理解别人的情感并能建立和保持相互满意和负责的人际关系,却不依赖别人,他们一般是乐观的、灵活的、现实的,能成功地解决问题和应付压力,并且不会失去控制。儿童期是情商发展的最佳时期,决定孩子一生的成长与幸福。家庭教育中的情商教育要讲究方法策略。
1.宽松和谐的家庭情感氛围,是帮助孩子形成初步情商的重要保证
如果父母、祖父母之间能够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善于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表现愉快、幸福、乐观向上,这不仅能使孩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得到关心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从而心情愉快,产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情感,也能为孩子处理消极情绪提供良好榜样,对孩子学习调控情绪、理解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帮助孩子认识、体验、疏导自己的情绪
孩子的情感世界很丰富,又不善于控制,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允许孩子把真实情感表露出来,并和孩子一起讨论情绪感受,给孩子安全感。
3.家长多用赏识教育,建立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父母要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多用“纵比”,少用“横比”,善于称赞和肯定孩子,让孩子得到内心的喜悦,这样孩子的自信逐渐建立,各方面都会有向上的表现,促使孩子成功。
4.引导孩子学会人际管理
孩子的情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学会关爱他人,家长只有从小培养孩子关爱他人,心中有他人,善解人意,孩子将来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也才能更少地受到不良情绪的伤害。引导孩子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想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时,自己去表达想法,并能顺利加入团队;和小伙伴发生矛盾时,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