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三、改善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家庭是解决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

首先,合理安排家长的出行方式。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出务工时,要充分考虑到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合理安排自己的出行方式。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要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或者尽量选择就近的地方务工就业,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让他们时时刻刻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如果条件不允许,父母在外出务工时尽量留一方在家照顾孩子,一般是母亲留在家里照顾孩子,母亲能够很好地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在观察孩子方面,母亲也比较细心,这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如果父母都在外面务工,那应该设法增加回家的频率,充分利用节假日等返乡机会与孩子团聚,增加与孩子当面互动的机会和时间。

其次,被委托监护人作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也要认真履行家长的义务,对孩子做到认真负责,不仅要照顾好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等方面,也要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品质和心理健康,并及时给予指导。

最后,父母和代理监护人要改进教育方式,了解不同留守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关怀和关心。同时,家长或监护人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咨询,寻求老师的帮助。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经常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和学习情况,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参加学校家长会或直接到学校和老师沟通。家庭和学校积极配合才能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产生更好的效果。

(二)政府是解决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本

首先,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我国已经在不断制定和完善关于家庭教育的法律法规,以缓解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2021年1月20日,倍受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以下简称《家庭教育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家庭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法治化管理轨道。在《家庭教育法(草案)》中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未成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是实施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政府、学校、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促进家庭教育。必要时,国家对家庭教育进行干预;父母应参与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委托其他成年人代为照顾未成年人的,应当与被委托人共同实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应当采取措施,及时向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具备条件的,可以入户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其次,积极采取措施,创设良好环境。当地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制定和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计划与方案。加快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附近就业的机会,从而可以缩短父母回家的周期;针对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经费不足、人员流失、教学设施差的现状,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从根本上帮助农村学校走出当前的困境,改变农村的教育环境;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让农村留守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最后,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当地政府应该积极整合社会资源,让现有的非政府组织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上发挥作用。动员妇联组织兴办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托管服务;动员共青团组织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志愿者活动;动员村委会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随访工作,监督监护人切实履行监护与教育的义务。另外,当地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力量在兴办托幼、文化补习、暑期托管、文化娱乐等适应农村特点的服务机构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以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需要。《家庭教育法(草案)》第四十一条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依法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

(三)学校是解决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主体

第一,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缺乏关爱的特殊群体,学校应该长期跟踪和把握留守儿童的成长记录,这样才能更好地对他们实施教育。因此,学校要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一份特殊的成长记录档案,记录他们的基本情况和成长情况,以便实施更有效的教育。

第二,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学校要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对留守儿童做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心理调适能力。同时,还可以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和“心理信箱”,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第三,学校应加强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学校要建立定期家访制度,定期对留守儿童的家庭进行家访,及时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沟通,协助监护人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开通“学校热线”,让外出的父母随时可以与班主任进行沟通,让父母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使家庭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第四,教师要从生活上和学习上多方面关爱留守儿童。教师要认识到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心理脆弱的特点,在生活上要及时给予关爱,在学习上要给予他们帮助。在平常的教育工作中要尽力做到多鼓励,少批评,不要对他们不耐烦,要多多包容他们。对于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班级,学校可以采用专门的人负责,专门负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问题。[12]

(四)社区是解决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支持

利用社区的力量也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社区的建设可以协助政府落实关爱留守儿童的帮扶政策。在人员构成方面,可以借助政府和公益团体的力量,号召社会志愿者到农村为留守儿童的教育保护工作出计献策,提供专业的教育、心理、安全辅导等培训活动。

其次,在社区内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家庭情况调查表、家长学校联系卡。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留守儿童档案信息,同时在社区内定期开展各项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尤其在节假日期间,开展一些有利于增进亲子感情的活动,鼓励监护人、代理监护人经常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改进教育方法。对于外出务工的父母,社区组织应该在他们假期返乡期间,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外出务工父母的家庭责任感,并且通过社区,对其中的困难成员开展帮扶活动。

最后,在社区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增加体育设施和图书室设施的配置,丰富留守儿童课余休闲活动,充实精神生活。心理健康关爱活动应该在留守儿童中间定期开展,引导他们心理健康发展。[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