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1—3岁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感知觉进一步扩展

随着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逐渐成熟和生活范围的扩大,婴儿的感知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能够辨认红、黄、绿等基本颜色,能够以自身为中心进行定位,上下前后的方位知觉已经具备,形状恒常性和大小恒常性更巩固。能准确辨别各种声音,并能做到视听协调,能区别白天和黑夜。但他们的观察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目的性不强,持续性较差,观察十分笼统和粗略,经常是跳跃式的,顺序紊乱,缺乏系统性。

(二)动作发展更加协调

这个阶段的儿童不管是粗大动作还是精细动作都比以前更加熟练、复杂,而且有了意识的加入,可以比较自如地调节自己的动作。儿童在十三四个月学会走路,2岁时能较好地掌握行走的技巧,在平坦的道路上行走自如,婴儿期结束时,可以走较长的路。能够独立行走后,便能自由行动,对于其独立性、社会性和认识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婴儿期双手动作在成人的引导下和自己不断的练习中发展,并参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表3-3 1—3岁儿童双手动作发展顺序[10]

(三)语言发展进入爆炸期

经历了前面近一年的言语准备阶段,婴儿开始进入学习口语的全盛时期,因此1—2岁是言语发生阶段,2—3岁是婴儿基本掌握口语阶段,这一阶段将持续到入幼儿园前。1—1.5岁是单词句阶段,这一阶段,婴儿往往用一个单词表示一个句子,如孩子说“妈妈”这个词就反映多种意思,有时是让妈妈抱,有时是向别人介绍这是我妈妈,有时是要吃的,有时是寻求帮助,这时候孩子说出的词,是包括这个对象在内的一种情境、事件,或表达自己的愿望、感觉状态等。孩子在1.5岁进入“词语爆炸期”,经历单词句—双词句—完整句的发展,如18个月的婴儿经常挂在嘴边的是20个左右的单词,21个月则能说出100个左右的单词,到24个月则能说出300个单词,70%仍然是名词,其他词类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感叹词等占的比例尚小。2—3岁儿童在语音、词汇、语法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都较前一个阶段有明显的进步,他们开始逐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情,用语言调节自己的动作和行为,语言成为这一阶段婴儿社会和思维的一种工具。2—2.5岁的孩子基本能理解成人所用的句子,语音逐渐稳定和规范,发不出的语言逐渐减少。到了3岁,词汇量迅速增加,对新词感兴趣,能说出完整的句子,出现了多词句和复合句,言语功能呈现出越来越丰富、准确的趋势。

(四)记忆由无意向有意发展

1—3岁的婴儿出现了有意识记,可以根据成人提出的明确的简单的要求进行识记。与乳儿期相比,婴儿期的记忆发展最为明显的是记忆保持时间明显加长,乳儿期的记忆最多能保持几天,而婴儿的记忆最多可以保持几个月。乳儿期末期,“再现”的形式才开始萌芽,1—2岁时才逐渐出现,并且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随着婴儿语言的发展,在即时模仿的基础上出现延迟模仿,也就是不马上模仿看到的动作,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后,突然模仿曾经看过的事物、行为动作,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婴儿期的记忆对象也明显增加,1岁左右的婴儿能够记住自己常用的东西和部分小伙伴的名字,2岁时能够背诵简单的儿歌。同时,婴儿期的记忆还带有情绪色彩,容易记住那些使他们愉快的事情和那些引起他们强烈情绪的事物。

(五)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

直觉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行动的方式进行,这种思维的概括水平低,更多地依赖感知和动作,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婴儿身上最为突出。思维在动作中进行,而不能在动作之外进行思考,更不能计划自己的动作,预见动作的效果。婴儿的思维只能在活动本身展开,他们不能先想好了再行动,而是边做边想。年龄大一点的儿童在遇到困难的问题时,也依靠这种思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直觉行动思维解决的问题由比较简单到相对复杂,由比较具体到比较概括,语言的作用也逐步增强。比如,孩子在游戏时,从一开始要用玩具水杯来假装喝水,后面直接用手做喝水的动作。

(六)无意想象占主导

有关研究证实,儿童在1.5—2岁时出现想象的萌芽,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常常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行为或现象迁移到游戏中去,无意想象是最简单、最初级形态的想象,比如,儿童给玩具娃娃盖被子、喂东西,并与娃娃对话:“妈妈,出去一会儿就回来!”这些均表明,儿童开始运用表象进行想象了。2岁儿童的想象是重复曾经感知过的情景,比如,孩子看到大人抱娃娃,他也要抱玩具娃娃。儿童早期的想象是一种简单的代替,以物代物,比如,把玩具娃娃当作自己的宝宝,用玩具杯子给宝宝喂水。1—3岁的儿童以无意想象为主,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游戏中,想象活动随着玩具的出现而激活,例如看见小汽车,就会发生当小司机开汽车的想象活动。想象简单而不稳定,满足于想象的过程,比如在画纸上重复画一个物体,直到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画上了才满足;在听故事时,喜欢重复,虽然已经听了好多遍,甚至十几遍,他仍津津有味,陶醉于、满足于想象的过程。

(七)自我意识萌发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自我关于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在婴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出生后第一年没有自我意识,第一年末,婴儿开始把自己跟周围的客体区分开来,认识自己与客体的关系,也认识到自己的力量,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第二年,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并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感觉,能够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身体。2—3岁的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主体来认识,从称呼自己为“宝宝”变为称呼代词“我”,这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在1.5—2.5岁,出现第一反抗期,这时婴儿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认可,希望自己的独立性、探索活动不受限制,所以,有时会出现“抗拒行为”,喜欢说“不”。

(八)情绪情感丰富化

1岁之后婴儿的情绪开始逐步分化和多样化,陆续产生了同情、尊重、内疚、焦虑、爱、妒忌等多种情感,同时一些高级情感开始萌芽,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同时,最初的情绪反应如哭、笑、恐惧也不断分化,1岁之前的婴儿经常哭泣,1岁之后,哭泣明显减少,哭泣更多和社会经验有关,比如能力不足、遇事力不从心等,是应答性的哭和主动操作性的哭。社会性微笑、与知觉相联系的恐惧、预测性恐惧逐步发展。婴儿在1岁前后开始学会使用“情绪社会性参照”,社会参照就是在不确定的情境中,根据他人的情绪反映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对于婴儿来说,这个“他人”往往是其信赖的父母或熟悉的成人。这时候,照料者的情绪表现(快乐、愤怒或恐惧)会影响婴儿是否对陌生人保持警觉、是否去玩不熟悉的玩具。随着语言的发展,2—3岁的婴儿开始用语言简单描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体验。1岁左右的婴儿已经出现道德感的萌芽,比如,看到别的孩子哭,他也会跟着哭,这是“情感共鸣”,是高级情感产生的基础。2—3岁的婴儿已经出现简单的道德感,在成人的教育下,2—3岁婴儿已经出现最初的爱与憎,看到图画书上的大灰狼要去打它,看到小伙伴跌倒会叫人把他扶起来,他们也愿意把食物和别的小朋友分享,成人的评价与情绪表现使婴儿产生了相应的情感。理智感表现为婴儿好奇、好问、好破坏,比如,崭新的玩具买回家,一转眼的工夫,被拆得七零八落。1—3岁婴儿还不会分辨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与真实的对象,往往把二者视为同一,对色彩鲜艳的艺术作品、真实的作品容易产生美感。

(九)社会交往范围扩大

对于婴儿来说,最经常、最主要的接触者就是父母和同伴。亲子依恋的建立,是婴儿社会交往的第一种关系,经历了“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亲子依恋的类型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11],婴儿的依恋性质取决于与亲子交往的质量,在交往中,抚养者对于婴儿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其对婴儿是否关心是最重要的方面。随着婴儿活动、认知能力的增长,与同伴交往的时间和数量也越来越多,婴儿早期的同伴交往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客体为中心”阶段,婴儿的交往更多地集中在玩具或者物品上,而不是人本身;第二阶段,“简单交往”阶段,婴儿已经能够对同伴的行为做出反应,企图去影响另一个婴儿的行为;第三阶段,“互补性交往”阶段,婴儿同伴间的行为趋于互补,出现更多复杂的社交行为,相互间模仿已经较普遍,可以和同伴开展需要合作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