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家庭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三、重组家庭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陪伴孩子

与普通家庭相比,重组家庭的孩子经历了原生家庭的破裂、新的家庭重组,陌生人闯入生活,他们得到的爱不再完整,心理受到创伤。如果在重组家庭中,继父母不对继子女投入感情或是投入不足,不与孩子进行充分的感情交流和互动,那么双方的情感就会更加疏离,关系更加敏感脆弱,也会导致继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缺乏说服力。因此,生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正视现实,让孩子了解原生家庭破裂的真相,得到孩子的谅解。同时,继父母应该和孩子多互动和交流,多陪伴孩子,了解孩子,教育时宽严适度,让孩子慢慢接受自己,接受新的家庭。在和孩子建立良好关系的阶段,继父母不盲目顺从和讨好孩子,不盲目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对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情感沟通,而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31]如果情感的疏离会使得继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缺乏说服力,而亲子沟通的不畅,也导致继子女对继父母的言行更为敏感,造成教育的失败。因此,继父母对继子女的爱及无私的付出是重组家庭子女教育的基础。

(二)理解和欣赏孩子

理解和欣赏孩子是重组家庭亲子沟通的桥梁。继父母更要懂得欣赏子女,多发现孩子的亮点,肯定孩子,不要总是挑剔孩子,不要给孩子提过高的要求,更不要总是以“都是为了你好”为名义去绑架孩子,给孩子施加压力。父母要了解孩子不同发展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才能根据孩子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首先,家长必须把孩子视为朋友,不带自己的偏见(自己的价值观)看待孩子的行为。站在一个朋友的角度,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客观地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从而找到改变他外在行为的办法。在整个过程中,家长只是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父母应该以放松的心情来与孩子进行交流,以此来消除孩子的恐惧、烦恼和孤独。使他们鼓起学习、改变、成长的勇气和热情。理解中既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理解是两个人之间心灵的沟通,不加评判地搞懂孩子心中到底在想什么。[32]

(三)与孩子平等对话

在重组家庭中,继父母更需要和孩子平等对话,多听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权利,尊重是重组家庭教育的法宝。家长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耐心沟通告诉孩子怎样做会更好。只有和孩子平等对话,建立了良好的感情,教育孩子时才更有发言权。继父母对继子女要视如己出,公平对待所有孩子,树立父母在子女中的威信,强化教育效果。

特别提出,继父母与不同性别的孩子要有相处的艺术。[33]

继母对待儿子——爱与严格要相结合。继母想和儿子拉近距离,可以培养共同的兴趣和活动时间,展现母亲细致温柔的亲切感,比如早上起床可以给儿子准备好衣服、饭菜,让孩子感觉到妈妈的存在和真心的付出。给予孩子更多包容的同时,对孩子的错误也要批评指正。值得一提的是,在解决与继子的矛盾方面,也要讲求策略,切忌动辄就向孩子的父亲打小报告,以免激发起孩子的敌视心理。

继母对待女儿——要成为她的倾听者。继母想和女儿关系相处得融洽,相对要难些,在女儿的心里,自己妈妈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或许会觉得有一个人“抢走”了爸爸。对待这样的女儿,妈妈需要宽容、大度,尽量多听女儿的言论,女孩子更需要对人倾诉自己的想法,成为女儿的倾听者,就会渐渐地改变继母在女儿心中的地位。

继父对待儿子——要先成为朋友再教育。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与父亲存在着些许男性之间的斗争,更何况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男性。所以继父可以先与儿子成为朋友,或许当儿子在某次掰手腕赢了这位叔叔的时候,就会感觉熟悉和平等,感情浓厚才会上升为父子之情。男性如果不太善于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可以用微信或书信的方式与孩子交心,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同时要关注他的爱好,给他一些空间让他体验一些事情,做他背后的“好哥们儿”。

继父对待女儿——多给予她心灵上的呵护。女孩比男孩更敏感,心思也更细腻,对于“二爸”们来说,打动女儿的有力武器就是一颗温柔、耐心的心。当女儿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和女儿谈心,给她做上一桌拿手好菜,让她有足够的安全感,觉得自己是有父亲的。适当给女儿买一些小礼物,增加全家同游的机会,过程中更多担当家庭重任,让孩子逐渐认可和接受继父在家庭中的角色。在女儿面前尽量避免吸烟、喝酒,不要引起女儿的反感。不要有身体上过于亲密的接触,尤其是青春期阶段的女孩子,要让女儿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

(四)与孩子和平相处

公平公正是重组家庭教育的前提。继父母要做到公平地对待双方的孩子,不要偏袒自己的亲生子女。在很多重组家庭里,男女双方各带一个孩子,组成四口之家,这样的家庭在处理子女教育问题上更为复杂。如果继父母偏袒亲生子女,忽略继子女,就容易导致孩子间的敌视,造成家庭冲突,严重时还可能酿成家庭悲剧。如果继父母为了避免家庭矛盾,各自教育和照顾自己的孩子,互不干涉,这种方式虽然表面上有利于避免由于情感倾斜引发家庭矛盾,但是实际上容易导致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疏离,从而引发更大的家庭矛盾。所以,继父母要做到公平地对待双方的孩子,不要偏袒自己的亲生子女,不管是物质还是情感,都尽量公平分配,并且教育孩子之间也要互相照顾,互相包容,制造更多机会共同活动。[34]

对于孩子来说,父亲就是父亲,母亲就是母亲,自己是没有兄弟姐妹的。当组合成新的家庭后,孩子往往需要一段时间与继父母还有另一个孩子建立关系。这个过程牵涉到适应对方的好恶、脾气,担心这是对亲生父母不忠的内心挣扎,还有琐碎的生活习惯等问题;也有的孩子可能要修复内心存在的被抛弃感,平复继父母破坏了自己与亲生父母关系的愤怒等。即使勉强让孩子改口称继父为爸爸、称继母为妈妈,他在心里也不一定认同。如果孩子喜欢或已经习惯称呼对方叔叔、阿姨,尊重孩子才是最重要的。或许当孩子从内心中真正接受了,他自然就会改口了。[35]

(五)教育目标保持一致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在重组家庭中,可能会发生多种教育观念碰撞的情况。祖父母和生父母可能更倾向于强调给予和溺爱,试图弥补家庭创伤对孩子的伤害,甚至会纵容和迁就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继父母可能会更加理性地面对孩子的成长。在一些复杂的教养环境中,对生父母而言,孩子成为他们的“战利品”,他们将彼此的矛盾投射到孩子的教育上,相互争夺对孩子的控制权,而忽视孩子真正的需要;对于新家庭来说,孩子容易成为再婚夫妻矛盾的“导火索”,教育的不一致性常常酿成剧烈的冲突,使得孩子要么谨小慎微,要么任性叛逆。这种差异如果不能协调统一,就很难形成和谐的养育环境。[36]在这种情况下,生父母一方不仅自己要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也要调动原生态家庭和新家庭中的成员参与家庭教育的积极性,家庭成员之间形成合力,才能发挥家庭教育的最大效益。除此之外,家长应该主动学习儿童心理学和家庭教育的知识,积极地配合学校教育,让老师了解孩子在生活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孩子发展中的问题,家校同步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减轻重组家庭的不利因素带给孩子的消极影响,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积极乐观、充满正能量的人。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面二孩”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儿童生活的家庭呈现出多种形态,如独生子女家庭、留守儿童家庭、流动儿童家庭、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等。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下,对于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各有其特点。通过本章学习,我们应该知道生活在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主要表现,理解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把握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并根据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做到灵活运用。

思考练习

1.结合社会现状,谈谈“全面二孩”政策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2.结合社会现状,提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

3.独生子女家庭的学前儿童容易出现的“问题行为”及原因。

4.根据实际分析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教育对策。

5.重组家庭对儿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谈谈家长应如何教育子女。

6.阅读下面材料,试对案例中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教育建议。

悦悦那几乎可以穿破人耳膜的高八度哭声,今天已是第五次在教室里响起,孩子们听得正起劲的故事又被迫中断了。我叹了口气,走过去把她抱起来,轻声安抚她。开学两个月来,其他刚入园的孩子都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可悦悦却一直对幼儿园生活不适应,不管老师用什么办法哄,悦悦就是喜欢哭。面对这种情况,我到悦悦家里进行了家访。奶奶告诉我,以前的悦悦爱说爱笑,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可自从她爸爸妈妈半年前离婚后,悦悦就变了,变得不爱说话,胆子小,看到生人就往奶奶身后躲,动不动就哭。

拓展阅读

1.T.贝里·布雷泽尔顿,乔舒亚·D.斯帕罗.布教授有办法——读懂二孩心理[M].严艺家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主要内容:2015年中国实施全面二胎政策后,来自独生子女时代的父母们,大规模开始构建多胎家庭。然而大部分年轻父母的记忆中并没有自己父母养育多个孩子的记忆,那么当他们自己需要成为不止一个孩子的父母时,几乎连个参照物都没有。从这个意义而言,养育二胎的父母们都在真实演绎何为“摸着石头过河”。本书第一部分谈论的是多宝家庭中的共性体验,平实叙述每个家庭,甚至包括作者自己曾经历过的多胎养育中的困境。布教授在此关注的着眼点并不是孩子或父母个体,而是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小家庭和其支持体系之间的“关系”(如医生、祖辈等)。第二部分谈论的是二宝在不同年龄阶段会给整个家庭带来怎样的影响,其中包括了布教授经典的“触点”理论——触点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发生行为退行,以积聚能量为下个阶段的发展做准备的一些特定阶段。在心理咨询室中,经常有父母苦恼于一向乖巧的老大为何突然一下子对弟弟妹妹充满敌意,或者为何老大在弟弟妹妹到来之际开始出现诸如挑食、尿床等行为倒退的状况。布教授以二宝的年龄变化为轴线,带着父母们体验大宝们在弟弟妹妹不同成长阶段所面临的压力,以及弟弟妹妹在不同成长阶段因为更大孩子的存在而体验到的别样感受。布教授试图让父母看见的是,很多时候一些发展过程中的行为变化未必因为父母做得不够好,而是孩子在特定阶段需要父母做出养育上的调整,以更好适应孩子的发展需求。第三部分谈论的是二宝家庭中的常见挑战及应对策略。如果将本书作为工具书使用,这部分可以起到索引功能,在遇到具体问题时翻看阅读。例如,当二孩家庭中有一个孩子常年患病或有特殊需求,如何帮助其他孩子调节适应这个现实?妈妈如果不幸流产,要不要让其他孩子知道这个变化?孩子之间的年龄间隔如何影响他们的关系模式?两个孩子都上学后,在学校里总是被人比较怎么办?

2.梁入文.上海市郊区幼儿园流动儿童发展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主要内容:学前流动儿童是国家和社会近年来重点关注的处境不利群体。本研究借助《亚太地区早期儿童发展量表(简版)》,对上海市郊区公立幼儿园的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会性、运动、健康安全知识、文化参与、活动参与和学习品质领域的发展进行评估和分析,通过家庭调查问卷和个案家长访谈,从量化和质性的角度探讨影响学前流动儿童认知和语言发展的家庭因素。研究发现:第一,上海市郊区幼儿园流动儿童存在部分发展弱势领域。他们的认知、语言、学习品质发展存在弱势,而认知和语言恰好也是对其他领域发展影响力较强的核心领域。在数概念、数运算、认知灵活性、前识字和自我调节能力几个方面,流动儿童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尤为突出。学前流动男童的多个领域发展较差。第二,流动儿童家庭的环境和教育问题突出。流动儿童家庭的环境和教育问题会影响流动儿童的认知及语言发展。流动儿童家长难以化解家庭教育的症结,在育儿理念、育儿焦虑、育儿知识上备受困扰。第三,优质的学前教育对流动儿童发展可能具有补偿作用。优质的学前教育可能缩小了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认知、语言、学习品质领域的总体发展差距;可能缓和甚至抹除流动男童在认知、语言、健康安全知识领域和大部分社会性领域发展水平上的劣势状态。幼儿园教师为家长提供了可靠的育儿指导服务,对流动儿童家长的育儿行为和儿童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基于上述结果,从流动儿童的发展弱势问题、家庭的环境和教育问题、学前流动儿童的教育补偿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注释】

[1]毛乐,曾彬,李阳.基于“全面二孩”情况下的家庭教育误区及对策[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6(6):90.

[2]余洁.“全面二孩”背景下的家庭教育[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0(4):76.

[3]郑益乐.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159.

[4]转引自毛乐,曾彬,李阳.基于“全面二孩”情况下的家庭教育误区及对策[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6(6):91.

[5]余洁.“全面二孩”背景下的家庭教育[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0(4):78.

[6]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09.

[7]转引自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09.

[8]李艳超.浅谈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4):115.

[9]田倩倩.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山西榆次区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5):107.

[10]田倩倩.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山西榆次区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5):107.

[11]田倩倩.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山西榆次区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5):107.

[12]雷盛刚.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以江西安义县为例[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5:24.

[13]许向东.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及其对策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18:43.

[14]朱红红.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调查报告——以合肥市仰光社区小朱岗村为例[D].合肥:安徽大学,2015:19.

[15]梁入文.上海市郊区幼儿园流动儿童发展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127.

[16]孙现红.流动幼儿家庭教养状况研究——以山东省J市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4:45.

[17]孙现红.流动幼儿家庭教养状况研究——以山东省J市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4:46.

[18]张帝,杨婷,张秀雅,张胜军.流动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的实证研究——基于常州市的调查[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6,22(5):117.

[19]卢鹏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母参与的现状及问题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55.

[20]卢鹏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母参与的现状及问题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55-56.

[21]卢鹏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母参与的现状及问题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54-55.

[22]赖越颖.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个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33.

[23]杨卉.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67.

[24]郑益乐.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172.

[25]王诗堂,王海燕.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5(5):42.

[26]王诗堂,王海燕.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5(5):42.

[27]王诗堂,王海燕.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5(5):43.

[28]樊荣.如何爱你,我的孩子——浅谈单亲家庭教育误区及正确的教育方式[J].辽宁教育,2015(4):73-75.

[29]王译若.重组家庭亲子关系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西安市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4.

[30]王金辉.浅谈重组家庭背景下孩子的教育误区及教育策略[J].儿童大世界,2017(9):3.

[31]操美林.重组家庭中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教育对策——基于家庭教育的视角[J].中国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学报,2019(1S):111.

[32]李英霞.由《家有儿女》看重组家庭的子女教育[J].电影评价,2008(7):56.

[33]马莲.“二爸”“二妈”看这里[J].恋爱·婚姻·家庭:青春(下),2018(5):10.

[34]操美林.重组家庭中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教育对策——基于家庭教育的视角[J].中国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学报,2019(1S):111.

[35]马莲.“二爸”“二妈”看这里[J].恋爱·婚姻·家庭:青春(下),2018(5):10.

[36]崔竹云.重组家庭呼唤家庭教育的一致性[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