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

二、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

(一)爱心教育[3]

爱是人类美好的情感,是最为崇高的品德。心中充满爱的孩子不仅能够以积极的视角看待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的美,而且也乐于奉献,愿意服务于社会。父母在教育孩子成人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赋予孩子一颗仁爱善良的心

爱心教育是一种无声教育,它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它存在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爱心教育包括爱自己、爱父母、爱老师、爱小伙伴、爱周围的人,爱家乡、爱祖国、爱周围一切美好事物。开展爱心教育时,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塑造爱心教育的榜样。学前儿童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无法脱离具体的人和事,道德认知更是如此,并以模仿为主要方式。因而,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一定要做好榜样。第二,关爱自己的孩子。温柔、和善地与孩子进行沟通,时时向孩子传达爱意,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爱。第三,父母之间互敬互爱,相敬如宾。让孩子体会到父母之间的爱意,明白自己是父母爱的结晶,自身的存在本身就是爱的产物。同时,父母要注重营造有爱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间彼此相亲相爱。

2.启迪孩子的爱心

父母不仅要爱孩子,让孩子体会到来自周围人的关爱,而且要启迪孩子的爱心,以免孩子的爱心枯萎。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放低姿态,适时示弱。让孩子明白父母也像他们一样,有喜怒哀乐,需要来自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启发他们学会照顾父母。比如,父母生病了,可以告诉孩子,让孩子学着照顾父母;父母上班劳累,腰酸背痛,让孩子学着给自己捶背等。不仅如此,学前儿童本身还具有泛灵论的特征,他们把周围的一切事物都看得像自己一样,是具有生命的,这种特征使得他们比成人更易于对周围事物产生爱心。因而,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抓住孩子的这种特征。比如,看到孩子把玩偶丢到地上,可以说:“娃娃在地上躺着多凉啊,快把她抱起来,不然一会儿该生病了。”

3.参与富有爱心教育作用的活动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自身在做具有爱心的事情时,要让孩子共同参与。例如,当邻居家有事需要帮忙时,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让孩子参与其中,帮助邻里;当看到升国旗时,带领孩子目视国旗;当我国进行阅兵仪式时,带领孩子共同观看,给孩子讲述有关知识等。爱的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因而父母应时刻秉承一颗爱心生活,同时带领孩子参与其中,让孩子将爱心传承。

(二)感恩教育[4]

感恩教育主要是为了教育孩子学会感激周围一切给我们提供帮助和便利的人和物,同时在此基础上尽自己所能来报恩。

1.引导孩子时刻怀有感恩之心

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别人的劳动和付出,自己所享受的各种物质资源都是大自然的恩惠,要时刻怀有感恩之心。例如,父母可以和孩子交换角色,让孩子当一天父母,自己当一天孩子,从而让孩子体会做父母的不易;当看到清洁的马路时,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马路干净的缘由,让孩子了解他所享受的这一份清洁是环卫工人起早贪黑工作的结果,要心存感恩,爱护环境,尊重环卫工人;当孩子浪费食物,不好好吃饭时,可以带领孩子参与农事活动,让孩子了解食物来之不易,应尊重农民劳动成果,不剩饭剩菜。

2.家长自身要做感恩的典范

家长也要时刻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知恩图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本身应感激大自然的馈赠及所有为自己生活提供便利的人。爱护环境,尊重别人的付出,时刻给别人提供帮助。

3.引导孩子在实际活动中给予自己的付出

学前儿童的能力有限,但是父母却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引导孩子尽自己所能进行回报。比如,教育孩子尊重农民的付出,不浪费粮食;尊重环卫工人的付出,不随手丢垃圾;尊重大自然的馈赠,节约资源,爱护花草树木等。

(三)诚信教育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包含对自己、对他人都要忠诚的双重内涵。古时候就有“曾子杀猪”的故事,可以说,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一个人是否诚信,往往取决于儿童时期的家庭教育。

1.父母要以身作则,说到做到

比如,父母不要图一时的方便或者不经思考,轻易向孩子许下诺言,但事后由于忙于各方面的事情或者其他原因忘记对孩子的承诺,久而久之,不仅让孩子不再信任父母,而且也可能学习父母,为了躲避一时的麻烦而说谎。如果的确兑现承诺有困难,应该及时向孩子解释,向孩子道歉,让孩子从内心理解父母。

2.家长要有长期坚持的耐心,将教育渗透于日常,贯穿于过程

家长应从小就要求孩子说真话,做错了事,勇于承认错误;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了别人的东西要主动归还;面对社会上的欺骗行为,家长要旗帜鲜明地进行批判,让孩子有正确的价值观。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在小的时候有一种无意说谎,主要是由于孩子认知水平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了与事实不符合的言行,这种说谎与品质毫无关系,因而不能称为真正的说谎,具体可分为三个方面:(1)想象与现实混淆,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造成的判断性失误。人的大脑皮层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而幼儿的大脑皮层发展不够完善造成其判断思维能力不稳定。例如,一群小伙伴在一起,一个小朋友说:“我爸爸是警察,可厉害了!”另一个小朋友马上说:“我爸爸也是警察!”其实,他爸爸根本不是警察,这是幼儿自尊的体现,这个阶段的“自尊”往往表现为“自夸”。(2)表达能力限制引起的说谎。由于幼儿词汇量有限,在用词方面存在困难,常常词不达意,或者抽象概念没有建立,用错概念,被误认为说谎。比如,孩子“前后”“左右”“你我他”及数量关系分不清,从而用错这些词。某幼儿孩子放学回家,高兴地伸出5个手指比画着说:“妈妈,我今天在幼儿园吃了5碗饭”,事实上是孩子对数量的概念还比较模糊,而且在他心目中一只手指张开来的5就是最大的数。(3)理解能力的限制引起的说谎。幼儿由于思维水平的限制,理解能力差,如果家长和教师提问孩子问题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孩子年龄的特点,可能造成孩子不理解而被动说谎的情况。比如,孩子在幼儿阶段会出现自我中心,只站在自己角度考虑问题,当你问他:“你有哥哥吗?”他回答:“有的!”但反过来问:“你哥哥有弟弟吗?”他则会回答:“没有!”这不是故意说谎,而是还没有学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当然,对于孩子的有意说谎,为了逃脱责任,为了取悦成人,为了满足虚荣心,作为家长要严厉地加以制止,有针对性地教育,培养诚信品质。

(四)责任教育

责任教育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对于自己、他人、社会所应承担的义务,在此基础上,学习履行义务。责任心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后天养成的一种行为习惯,在学前阶段应该重视责任心的培养。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发展的第二个阶段(1—3岁)——自主对羞怯,孩子就开始表现出各种主动尝试的愿望,爱讲“我”“我来”之类的话,这是一种责任心的萌芽。

1.教育孩子对自己负责

首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衣吃饭、收拾玩具、整理房间等,不玩火、不玩电,不随便跟陌生人走,保证自身的安全。其次,教育孩子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获得成就感;做错事时,不推卸责任,勇于认错,并有后悔的情感。

2.教育孩子对于周围的人和事负责

在家承担自己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协助父母进行家务劳动,关心和爱护家人。在学校承担自己作为学生的责任,遵守学校规则,不迟到,不早退,爱护学校设施,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在社会上承担自己作为公民的责任,遵守社会上的各种规则,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为此,父母自己一定要做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在家对家庭负责,维护家庭和谐;在工作岗位上对工作负责,爱岗敬业;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负责,奉献社会。

(五)分享教育

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是社会交往中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个体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分享物品,分享信息,分享理念,分享思想等,分享的过程是主动与他人沟通、协商并最终达成一致的过程。孩子的分享行为主要表现为分享食物、玩具、图书等,分享至少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特征:“一是主动自愿;二是与他人共享;三是内心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从其结果来看,分享行为最终导致资源的双方真正共有,而非把资源的所有权由一方简单地转给另一方。分享意识与行为的养成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价值。”[5]分享是一种能够给孩子带来积极情感体验的互动方式。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要避免“伪分享”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违背了分享的本质特征,忽视了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权利、意愿和情感,让孩子被迫放弃自身利益,让渡自己的所有权,内心也无法产生真正的愉悦体验,甚至产生怨念。“伪分享”表现为:(1)将利益互惠和交换误认为分享,比如,“你把小汽车借给弟弟玩,上次弟弟也借机器人给你玩的呀。”(2)将违背幼儿意愿和牺牲幼儿利益误认为分享,比如,孩子明明很喜欢这本图书,家长一定要他送给其他小朋友。(3)强加的愉悦情感体验,背离分享的本质,比如,有些家长为了能够让幼儿将食物或者玩具分享给他人,往往会许诺给孩子物质奖励,“你把玩具借给乐乐玩,妈妈就给你买巧克力吃。”所以,真正的适宜的分享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1.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建立分享的观念

分享是儿童社会性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只有当儿童达到一定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拥有产生分享行为的内部动机与机制时,才有可能做出分享行为。儿童都是先懂得“独占”才会“分享”,先懂得“利己”才会“利他”的[6]。家长可以用孩子最容易接受和最喜欢的方式告诉孩子,比如讲故事、看动画片,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孩子意识到分享的含义和重要性。

2.创设分享的情境和机会,在实践中加强体验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可以设置一个分享区,让家人一起分享自己的食物、图书和玩具,也可以邀请社区里的小朋友一起分享大家的物品,鼓励孩子在有足够物品的情况下分享,并体验分享过程中的乐趣。当孩子主动表现出分享行为时,比如,主动把好吃的给大人,我们应该大方地接受并愉快享用,同时表达谢意,让孩子从心底感受到分享的愉快。

3.把握有尺度的分享教育,避免“伪分享”

如果我们过分强调分享,反而有可能偏离分享教育的本质,出现“伪分享”行为。“不要自私”的教育对儿童来说,就有可能意味着为了让父母或教师等权威满意而放弃自己的愿望,意味着不爱自己。为此,家长可以教给幼儿一些必要的分享技巧。如当自己的东西数量有限时,可以拒绝与他人分享;当别人借用自己的物品时,告诉对方如何使用、怎样保护它;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独占,更不能多次要求分享。[7]

另外,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让孩子学会分享,乐于分享,家长首先要做到愿意分享,懂得分享,在孩子面前做出榜样。

(六)合作教育

合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一同进行某一活动的行为,合作能力是个体融入群体、进入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个体在群体中生活必不可少的能力。学前儿童身心不断发展,独立活动能力提高,自主意识逐渐增强,进入幼儿园后,孩子的社会交往内容和范围也逐渐扩大,需要与同伴合作。因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提高孩子的合作能力,使孩子更好地融入群体生活之中。

1.教育孩子尊重别人,接纳别人

父母要多和孩子交流周围人的长处,让孩子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都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在此基础上才能有合作的可能。

2.让孩子多参与需要合作的游戏活动

如:积木活动、老鹰捉小鸡、跳房子等,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合作的乐趣,学会寻找合作的伙伴。

3.创设家庭合作活动机会

家长也可以把家庭中的各种活动游戏化,让孩子参与其中,及时对孩子好的表现给予肯定。如:周末大扫除比赛活动,把家务劳动细化,每个人负责一部分劳动,看谁做得好;做饭接力活动,从买菜、摘菜、洗菜、做菜到洗碗层层分工,每人负责一部分,共同完成一顿饭等。通过家庭的这些日常活动,让孩子学会合作。[8]

(七)文明礼仪教育

文明礼仪是作为社会一员,立足于社会生活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通过外在的言行举止表现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和交际能力等。家长都希望孩子成为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的人,为大家所认可和喜爱,这就需要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家长是榜样,率先垂范

孩子年龄小,与其反复和他说要讲文明懂礼貌,不如家长做出榜样,比如,孩子刚学会说话时,由于思维和语言发展不同步,不喜欢主动喊人,这时家长主动代替孩子喊人:“爷爷好!”“奶奶好!”“叔叔阿姨好!”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学着家长主动和小区里的长辈打招呼。

2.注重细节教育,点滴教育

文明礼仪教育是渗透在生活之中的,从孩子的生活入手,点滴做起。比如,衣着得体,言语文明,主动让座,不随地乱扔垃圾,不闯红灯。

3.反复练习,养成习惯

文明礼仪是一种养成性教育,体现在孩子的言行举止上,孩子的言行举止必须要通过一个不断反复训练的过程,才能够实现行为的习惯化与自动化。因而,父母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时时提醒和教导孩子做出文明礼貌的行为,随时留意孩子的表现,引导孩子反复践行文明礼仪,因为只有根植于心灵,才能形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