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楚文化正名
楚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元素之一。
近半个世纪来,楚文化研究已有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西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中华民族为了捍卫民族文化,掀起了传统文化复兴热潮。这次热潮的特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崛起与整体反思,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组成部分的楚文化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进入新世纪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学界再度掀起楚文化研究高潮。相较于上一次,这次楚文化研究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由笼统的综合审视走向精细的分析,开始对楚文化进行分门别类探讨,全面发掘历史的楚文化,多角度展示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楚文化的历史画卷。二是由研究的自发零散,转向研究团队的规模化(全国学者协作)、课题的系列化(多层次多方面切入)、传播的协作化(书籍、论文、影视与共)。就著述成果而言,楚文化研究中影响较大的有“荆楚文化”系列,例如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荆楚文化系列丛书》、董泽芳主编的《荆楚文化研究丛书》等;有“楚国文化”系列,例如张正明的《楚文化史》,以及他主编的《楚学文库》。此外,也有学者另辟蹊径,开始从传统文化视角研究楚文化,例如蔡靖泉的《楚文化流变史》。应该说,楚文化在本体的分析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无论是史料的发掘,还是文化的论述,都有了极其显著的突破。
学术研究需要分析,将整体的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来进行审视。但是,分析的方式也有自在的局限,那就是把对象碎片化、割裂化,导致整体的模糊化。这些年来楚文化系列化的分解研究,虽然成绩斐然,但是也有负面的后果,最明显的表现是“楚文化”概念的模糊。纵览这方面的专著与论文,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往往将荆楚文化、楚国文化与传统楚文化(简称楚文化)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性质区别,它们所指的是三个不同的文化系统,荆楚文化是地域文化系统,楚国文化是历史文化系统,而楚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系统。由于概念上的混淆,在论述中便出现逻辑上的混乱,导致楚文化的探讨、争论很大程度上处于各说各的状态,有的甚至在同一篇著述中也出现概念的歧义,甚至自相矛盾的现象。因此,笔者以为,当前楚文化的研究,从学术发展进程来看,应该是到了一个由“分析”到“综合”的历史拐点。楚文化的研究,必须从精细的“分析”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才能突破现有视野,拓展研究道路,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笔者所说的“综合”,指的是将已有的楚文化方方面面的研究成果置于中华传统文化系统里,加以梳理与整合,构建楚文化的理论体系。换言之,就是从中华传统文化整体结构的高度,来研究认识楚文化的内涵、性质、源流、特征、地位及其结构功能和社会历史的影响。
概念是理论的逻辑起点。“楚文化”概念是中华楚文化系统最基本、最简单的本质规定,其内涵贯穿整个楚文化体系,是统帅楚文化各个研究系列之魂。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正名之重要,在于“以名指实”,“实”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如果对“楚文化”概念没有一个科学的界定,那么关于“楚文化”的一切学术研究和讨论,实际上会处于无序的状态,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对话。为“楚文化”正名是理论“综合”的第一要务。
那么,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意义上的“楚文化”呢?这里有三个概念需要界定:一是“文化”的含义,二是“楚”的含义,三是“传统”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