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诞生的社会土壤
为什么道家不产生北方中原,而产生于南方的楚文化土壤里?
我们知道,任何学说的诞生,都是适应社会的某种需要,代表社会的某类人群的利益。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从本质上说,是中国社会处于“礼崩乐坏”急剧转型时期,社会各阶层代言人所提出的改造社会的方案,是对中华文明未来趋向的一种设计。这些学说从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出发,不仅提出了各种理想社会的蓝图,而且设计出一套套集政治、伦理、学术于一体的理论,旨在说服当政者接受他们的学说并加以实施。因此,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争论的不只是学术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是一场针锋相对、互不退让的争鸣。
先秦时期,中国的文明发展处于明显的不平衡状态。从整体看,北方的文明发展要先于南方,当北方已经进入宗法社会,南方大体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阶段。由于社会文明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南北社会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改造社会的方案及学说。北方文明产生了法家、墨家、儒家等诸家,南方文明则产生了道家。
1.法制社会。韩非子在《五蠹》里这么规划社会改造方案: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衅?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
这是法家追求的社会理想。同此理想的,还有兵家、纵横家等。这个改革方案的基本思想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强国之道不能“法先王”,而是“法后王”。核心主张是“君道”,即“加强君权”,全国百姓的思想行动“壹同”于君王。君王应该“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斩首为勇”,目标是“富国强兵”,兼并列国,统一天下。“君道”的要义是“抱法”“用术”“处世”,实现中央集权。
2.大同社会。《礼记·礼运》中对大同社会的蓝图这么勾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大同社会的核心准则是“天下为公”,这“公”指的是公平、公正,人人平等。在大同社会里,天下乃天下人的天下。权力公有,“选贤与能”;财物公有,金钱财富“不必藏于己”;人与人之间讲信修睦,和谐相处,男女平等;人人有社会保障,“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有大公无私道德,各尽其能,各取所需。
大同社会的方案,通常认为是儒家的理想,实际上依据儒家“入世”的态度,联系《礼记·礼运》下文“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来理解,我们可以说这大同社会的理想并非是儒家所真正追求的,它是墨家追求的理想社会。墨家主张讲信修睦,但不是儒家的“尊卑有序”,而是“兼相爱、交相利”“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主张唯贤是举,“选天下贤可者,立为天子”(《墨子·尚同上》),但此“贤”不是儒家说的“君子”,而是泛指平民,“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尚贤上》)。墨家还明确主张“人人平等”,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墨子·非乐上》)。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显学,虽出于儒而归于禹。墨家的理想是回归尧、舜、禹时代,“六亿神州尽舜尧”(毛泽东《送瘟神》),故庄子在《天下》中说:“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
3.小康社会。《礼记·礼运》中对小康社会的蓝图作了勾画: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小康社会的核心思想是“天下为家”,换言之,就是“家天下”。权力归于国君,财富归家族私有,“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以一个家族的伦理秩序扩展为整个社会的宗法制度。小康社会以“礼仪”为人们的基本规范,分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各个等级,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各安其所;以仁义道德执法,有“三纲五常”等准则;以“学而优则仕”为激励机制,奖功罚过,为国献策出力,做出奉献。
按照儒家的说法,小康社会是“大道”已经失去之后,在拨乱反正的过渡时期的理想模式。儒家的全部学说正是围绕这个理想模式构建的。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礼乐制度”由周公旦所开创,孔子所谓“复礼”,就是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显然,儒家的理想社会蓝图是西周社会。
4.小国寡民。老子在《道德经》第八十章中说: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所说的“国”,指的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国家。古时候“国”与“村”“邦”的概念是相通的。《说文解字》:“国,邦也。”《周礼·天官大宰》:“邦,大曰邦,小曰国。”《广雅·释诂》:“村,国也。”可见邦是大国,国是小国,村也是一个国。原始氏族社会中村落林立,自成一体。老子的社会理想实际上就是回归原始社会:其一,各个国家自治,国家之间没有战争,和平共处。所谓“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二,百姓不分贵贱贤愚,皆安居乐业,所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与我何有哉”!其三,民众清心寡欲,淳朴自然。对于“小国寡民”社会,庄子在《盗跖》中做过具体描述:“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家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家族依附于公社生存,以母系血缘关系构成氏族;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化发生,由母系氏族社会转向父系氏族社会;随着家族等级秩序的建立,“天下为公”的氏族社会又逐渐进化为“天下为家”的宗法社会;随着天下趋向统一的需要,由宗族割据进化为“大一统”的法制社会。纵观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过程,可以明显分为这四个阶段。百家争鸣中提出的“小国寡民”“大同社会”“小康社会”与大一统的“法制社会”这四个社会改革方案,正是这四个阶段的社会蓝图。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礼记·郊特牲》),这是先秦时期的主流意识。诸家学说提出的社会改革方案虽然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祖先的崇拜,都是从祖先的文化遗产中寻找理想,因而诸家学说的改革方案都具有复古的特色,只是复古的程度不同而已。道家的“小国寡民”理想是以远古母系氏族社会为蓝本,墨家的“大同社会”是以中古尧、舜、禹父权氏族社会为蓝本,儒家的“小康社会”则是以近古西周宗法社会为蓝本。他们改造社会的方案都是“法先王”,唯有法家的方案是“法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