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之“道”:自然而然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家的独特价值是自然哲学的提出与构建。“道”是道家自然哲学的核心理念。围绕着“道”,老庄开创了一个宏大的哲学思想体系,其视界开阔、理念深刻,达到了惊人的程度。纵观老庄的哲学思想,大体可以分为本源论、发展论、方法论和思维论四个部分。
1.本原论——“自然”发生
所谓本原,指的是宇宙之所以始,万物之所以出。“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道德经》第五十二章)老子以“母”来比喻宇宙万物的本原。老子说的“母”,庄子则称之为“根”,庄子云:“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庄子·则阳》)。现代哲学家张岱年先生采纳了庄子所说,将本原论称之为本根论,认为:“事物由本根生出,而本根即在事物之中。”[3]
什么是“道”?老子阐述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老子说的“道”包蕴三重含义:
第一,“道”是宇宙万物之起源,它“先天地生”,是自然产生的最早的客观实在。倘若天地万物是“有”,那么“道”就是“无”,“无中生有”。这个理论观点,与老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提出的“理念论”有些近似。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宇宙中存在着一个先验的“理念世界”,人们日常生活的现实世界不过是它的“摹本”,是由“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他认为,现实世界的任何事物都有概念,事物虽然变化无常,它的概念却是不变的。这种不变的概念就是“理念”。在宇宙万物的起源上,老子与柏拉图都追溯到了“无”。老子的“道”是“无”,柏拉图的“理念”也是“无”。两者的区别是,老子的“道”是自然的客观实在,庄子这么描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而柏拉图的“理念”只是个先验的主观存在。
第二,“道”有两种形态:一是“无”,无名无相的混沌、无极的状态;一是“有”,有定形,有具象,即“万物万形”的状态。所以,道家说的“无”并非是真的“无”,而是无名无相的“有”。在道家哲学里,无形和有形是两个世界,它们相辅相成,有无相生,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即“无”以观“无”中之微有,“有”以观“有”中之微无。因此,“道可道,非常道”。从宏观上说,“道”“其大无外”,涵括宇宙万物,天、地、人都是“道”的生成物;再往大处看,宇宙之外还有宇宙,“无”是个无限的时空,人们无法认知的未知数。从微观上说,“道”又“其小无内”,“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微而又微,不可细分,也是人们无法认知的未知数。所以说,“道”只能“强为之名曰大”。“道”之存在,真的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生”指事物之间的联系。“道生一”,即由“无形”转为“有形”;一旦“有形”,事物便有“二”,即形成阴阳两极;阴阳两极相辅相成,互动互化,便有“三”。“三”是什么?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三”就是阴与阳对立统一的“和”,“和”就是“气”。一当阴与阳相“和”时便生出“万物”。宇宙万物之所以生机勃勃,都是因为其中流贯着“气”。
在老庄自然哲学思想中,“气”与“道”是并列的概念。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何谓“混成”?列子在《天瑞篇》说:“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近代学者谢应芝在《蒙泉子》中对列子此说加以阐述:“太初者,理之始也;太虚者,气之始也;太素者,象之始也;太乙数论言之,可见浑沦未判之先,只一气混合,杳冥昏昧,而理未尝不在其中,与道为一,是谓太极。”
“道”与“气”的关系,汉朝王符在《潜夫论·本训》里说得更明白:“道德之用,莫大于气。道者,气之根也。气者,道之使也。必有其根,其气乃生;必有其使,变化乃成。是故道之为物也,至神以妙;其为功也,至强以大。天之以动,地之以静,日之以光,月之以明,四时五行,鬼神人民,亿兆丑类,变异吉凶,何非气然?”“道”是“气”的本源,而“气”是“道”的动力。故庄子云:“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至乐》)“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当气聚时,有形而可见;当气散时,无形而不可见。宇宙万物之生灭,归根结底是气之聚散。
儒家学说中也有“道”之论,如孔子云:“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但是,这是儒家之“道”,在儒家的“道”里没有道家哲学意义的“气论”。孟子虽然也说过“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他说的“浩然之气”指的是一种“集义所生”的心志,是由人修养而成的一种崇高人格,与道家学说的“气”含义不同。
道家的“气论”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思想。朱熹在《答黄道夫》中指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朱熹说明:“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器形成于气,因而理气二者中,理是根本,但是理不能造出诸物,必须有气的凝聚,理方能生出宇宙万物。由“气论”,中国哲学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范畴,例如形神说、气韵说、意境论等等,从而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奇葩,使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具有独特的民族风采。
2.发展论——“自然”规律
宇宙万物处在永不停止的运动之中。庄子在《齐物论》里云:“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道”在运行中体现,宇宙万物在“道”的运行中形成。由于运动,宇宙万物永远处于不确定的状态。老庄这个哲学观点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哲学观点不谋而合。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宇宙万物“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宇宙万物的运动不是无序的,它的运动存在着自然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自然的规律:“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德经》第四十章)老子说的“反”包含三重意思:一是“相反相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是物极必反。事物内部本是阴阳对立统一,矛盾发展到了极端便会反转,向对方转化,所谓“反者道之动”。三是“反”就是“返”,返回原点,回到起点,“周行而不殆”,不断作循环运动。老子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事物的运动最终总是回到它的原初的状态。比如月亮从盈变缺,又从缺变盈;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不仅是自然现象,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老子说的“道”分为两项:天道与人道。天道是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皆要遵循的自然规律。但在“天道”的普遍规律之下,万物又各有自己的规律。庄子在《杂篇》中云:“万物殊理,道不私。”万物以“存我为贵”(《列子·杨朱篇》)无“我”,就不存在什么意义了。
在宇宙万物中,“人”具有特殊的地位。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他将人与天、地并列。老子之所以强调“人亦大”,是因为人类与其他物种不一样,他具有主体能动性,在宇宙中处于主体地位。老子所有论述的立足点是在“人”,因此老子除了强调天道,还强调人道。所谓“人道”,就是人类社会的特殊规律。尽管如此,道家还是将“人道”纳入“天道”来阐述。老子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就是天道,“无不为”就是“人道”,“无不为”必须遵循“无为”的规律,人类要做的就是“无为”之“为”。凡能够做到“无为”之“为”的,老子称之为“德”。有“德”之人,“观天地之道,执天地之行,尽矣”!道家的“人道”涉及人的治世观、人生观、审美观、养生观等方面,我们将在下述各节进行阐述。
3.辩证论——“自然”方法
《周易》八卦的基本符号是“—”和“--”,即阴和阳的对立。“阴者之所求,阳也;阳者之所求,阴也。”阳中有阴,阴阳交感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周易》通篇用辩证方法揭示天道、地道、人道内在的矛盾及变易的规律,例如:天地、尊卑、动静、阴阳、乾坤、刚柔、福祸、吉凶、君臣等等。老子作为周史,深受《周易》辩证思想熏陶,他所开创的道家学说秉承了这个智慧,在认识宇宙、改造社会、驾驭人生、创造文化上充分以辩证方法来执“道”,从而达到“顺其自然”的目的。辩证法是道家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首先,道家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大至宇宙,小至蝼蚁,万物皆处于对立统一结构之中。任何事物不是孤立的,他要与边际元素发生各种关系。这些关系是多元的,包括性质、形态、时空等多方面。于是事物便有了种种矛盾,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美丑,祸福,刚柔,强弱,损益,兴衰,大小,轻重,智愚,巧拙,生死,胜败,进退,攻守,等等。这些矛盾的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前提,如老子所指出:“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万物正是在辩证中存在,在辩证中运动。只有掌握辩证方法,格物致知,才能认识“自然”。
其次,矛盾双方是转化的。“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道德经》第二十章)是与非、善与恶相差不远,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宇宙一切存在都是相对的。庄子《齐物论》中说:“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所谓“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只有在联系中,才能观照事物的本然,才是发现它的价值。庄子在《人间世》里举过一棵栎树的例子,他说有棵被视为社神的栎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但匠伯不顾而走了,他的弟子不解师父为什么不屑一顾。匠伯告诉他:这是棵不成材的树,做船板,做棺材,做器具,做门户,做房柱,都不是好材料。这天晚上匠伯梦见了栎树,栎树告诉他:梨、橘、柚等树虽有利用价值,但“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而“予求无所可用”,所以才能保全,长得如此高大,至今被人们视为社神。这正是我的大用。
最后,矛盾双方的转化存在一个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老子以树木生长、高坛修筑、千里远行为例,说明事物的变化先是数量的变化,在量变中逐渐质变。
4.思维论——“否定”方法
辩证论以“否定之否定”方式立论,这导致老庄的哲理思维方式通常运用“通过否定达到肯定”。比如他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你若要获得“道”,获得“全知”,那就得涤除多余的“知识”。张湛在《列子注》中说:“无知之知是谓真知。”因为“道”是“无”,无形无象,不是认识的对象。“学”什么,这个对象必定是“有”,而不可能是“无”。因此对于“道”的认识,不能说它“是什么”,而只能说它“不是什么”,否定了一切“无知”,才能达到“知”。所谓“破字当头,立在其中”。
道家与儒家在论述问题时所用的思维方式不同。儒家通常是一种肯定式思维,明确说“是什么”;道家惯用的是否定式思维,一般说“不是什么”。比如论述“道”,道家说它不是“物”、不是“名”、不是“形”……把不是的东西都淘汰了,剩下的那个东西就是“道”了。“否定法”是典型的道家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