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柔与阳刚

三、阴柔与阳刚

《易经》是中华先祖智慧的集萃,传承下来的就有三个版本:一曰《连山》,以艮卦为首,详情已无历史记载可考;一曰《归藏》,以坤卦为首,道家演“易”,取之于《归藏》,是主阴的;一曰《周易》,儒家演“易”,取之于《周易》,以乾为首,是主阳的。

关于乾坤阴阳关系,孔子为《周易》写的《象传》中认为:(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孔子这两句话揭示了乾卦和坤卦不同的性质,乾卦代表的是积极的、向上的、扩张的、主导性的力量和事物,而坤卦代表的是顺从的、内敛的、辅助性的力量和事物。

阳刚是儒家的人生之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儒家的人生志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儒家的人生情怀。儒家注重生命的社会价值,为此,儒家为民请命,为国捐躯,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风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儒家积极入世,济世拯民,充满阳刚之气。道家与之不同。道家注重人生的生命价值,以博爱之心,关怀生命,注重个人的生存意义,因而守清虚,知足而常乐,豁达而超脱,散发出阴柔之慧。

道家认为阳刚虽然强大,但刚而易脆;阴柔貌似软弱,实质是柔韧。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中以水喻人生的要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人生应该像水一样柔韧,“利万物而不争”,避高趋下,清虚澄澈,洗涤群秽,遇物赋形,无为而无所不为,处之自然而无忧。应该“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虽然知道雄壮的好处,却宁愿守柔处弱,作天下的溪涧。

为什么人生要守柔呢?因为柔与刚是辩证的。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人之柔弱与坚强犹如草木,柔弱时外虚而内强,正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现,而坚强时是外强而内干,离死亡不远了。所以“守柔”看似“处下”,实际是“居上”。阴柔不是软弱无能,而是力量的一种状态。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阳刚准则。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何谓中庸?《中庸》诠释:“喜怒哀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论语·八佾》评价《诗经·关雎》这首诗:“《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中表现的情感平和、节制,具备了中和之美,虽是情诗,道德上却是纯洁的和崇高的。

道家在人生的处世态度上也持“中和”,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说: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天气阳而地气阴,万物皆具阴阳二气。阴阳是对立的,当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就是“和”。这境界是人生最佳的状态。人之处世最不好的是“孤”“寡”“不榖”,走向两个极端。“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第九章)凡事有度,过度便会失“和”,结果是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因而,人之处世,“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道德经》第五十六章)。高明有智慧的人是不说话的。你要不露锋芒,善于消解矛盾,脱离纷争,甘于平凡,这就与“道”同一了。这样,你就超越了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做到了“中和”。

道家的中和理念与儒家的中庸思想惊人地相似。但是,两者的价值取向其实是不同的。儒家的中庸要求是合于“礼”,在主阳前提下,持“和而不同”的原则,与人和谐共处;而道家的中和理念则是循于“道”,在主阴规则下,言行举止守拙持朴,自然而然,当为则为,当止则止,把握好“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