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修仙术”

第四节 道教的“修仙术”

正史记载的道教神仙,身上几乎都有三道神奇的光环:奇异的事迹、无羁的人生与超凡的长寿。前者属于传说,是玄之又玄的现象,若是真实的话,那么至今有许多现象,科学还无法破译;后两者却是可以解释的,这就是我们要说的“修仙术”。这里先举述两例,说明神仙的特征。

一例是张三丰。张三丰是道教武当派的宗师,他的事迹在《明史·方伎传》有记载:

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尽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兴。”时五龙、南岩、紫霄俱毁于兵,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已而舍去。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之,不得。后居宝鸡之金台观。一日自言当死,留颂而逝,县人共棺殓之。及葬,闻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乃游四川,见蜀献王。复入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幻。

张三丰生平之奇迹,一是形状奇,“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二是行为奇,“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还能日行千里。三是见识奇,“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兴。’”多年后,如他所预言,明成祖就在武当山大建道观圣地。四是生命奇,张三丰居宝鸡金台观时,曾游魂七日。他料定自己将死,作诗唱颂逝去,但在埋葬那天又活了过来。传说张三丰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在终南山遇火龙真人而得大道真传,又在武当山面壁九年修炼,得道成仙。他是老子所传的“隐仙派”(亦称“独龙派”)一脉的传人。他行踪莫测,经常云游在仙人出没的名山大川。他在《东游》一诗写道:“此身长放水云间,齐鲁遨游兴自闲。欲访方壶圆侨客,神仙万古住三山。”张三丰曾三次在崂山修行,在崂山的洞中写下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道教著作,后人编成《张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辑要》。

至于张三丰活了多久,迄今还是个历史悬案。据《王征南墓志铭》记载,张三丰为北宋末年人,《明史》称其为金人,但是都没有史料佐证。有史可证的是,张三丰曾给弟子杨轨山写过一偈,预言元朝灭亡明朝诞生。偈云:“元气茫茫返太清,又随朱雀下瑶京。剥床七日魂来复,天下齐看日月明。”(张三丰《云水集》)明朝初期,他开始草创武当,明太祖朱元璋曾多次召求并派人寻访他而不得。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也多次派人寻访,并致张三丰《御制书》,表达谒见和仰慕之情。张三丰无意陛见,赋诗一首由弟子孙碧云转交永乐帝。只有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献王朱椿,有幸在四川见过张三丰。朱椿曾写过一首诗名叫《题张神仙像》,诗曰:“奇骨森立,美髯戟张……飘飘乎神仙之气,皎皎乎冰雪之肠……”朱椿因得到张三丰的指点,避开了政治上的灾祸。张三丰最后在鹤鸣山像老子等道家人物一样不知所终。有人推算,张三丰仙逝时已200多岁了。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道士,道教史上尊称他为“药王”。孙思邈不仅治病神奇,养生有术,而且有洞察未来的本领。据《新唐书·孙思邈传》记载:“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召,不拜。密语人曰:‘后五十年有圣人出,吾且助之。’”历史如他预言,隋朝只传了两代,短短37年之后就灭亡了。他说的“圣人”就是李世民,灭隋建唐,当了皇帝。孙思邈活了多久,史界说法不一,比较公认的意见是141岁。传说孙思邈病逝,于一月之后,他的尸身在棺木中凭空消失,只剩下衣服,时人认为他成仙升天了。

张三丰、孙思邈等道士之所以能超凡脱俗,在道教中的说法是他们学得“修仙术”。葛洪曰:“所谓术者,内修形神,使延年愈疾;外攘邪恶,使祸害不干。”(《抱朴子·微旨》)“修仙术”概括起来有二术:

其一是学道悟道术。道教的“道”源于道家。道家之“道”,指的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它主宰着天、地、人,然而“太上,不知有之”,故“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在道家学说中,“道”是客观自然规律,对天地万物一视同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然而,道教所遵奉的“道”,不再是冷漠无情的存在,而是一种人格化的怀有慈悲正义情怀的超自然力量的象征——“道”被宗教化了。在道教的教义中,道教的修“道”法各教派不尽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归纳起来大体有四重境界:学道、行道、悟道、得道。

这四重境界把“道”分为两个层次,表层为自然法则,深层乃自然程序。法则是一物所遵循之规律,即在某个领域中,人们通过实践经验总结出的规则。例如,“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这是趋吉避凶的处世规则;“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这是“不以兵强”的治世规则。如此等等。这些“道”皆属于法则范畴。程序乃万物所遵循之规律。相对于程序而言,各种法则是并存的,它们同在程序中,既受程序制约,又具有相对独立灵活性。法则之间关系或是对立,或是互补。所谓“学道”,首先就是学习法则。“学道”致知,王阳明说:“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又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是否明白并掌握法则在于身体实行。“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惟有知行合一,才算进入“行道”这第二重境界。不过修行至此,还只停留在“道”的表层,离真正的“道”还很远。“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人们若迷信这些法则,那就很愚蠢肤浅。因为真正的“道”是决定这些众多法则的程序,而宇宙的程序自然而然,若隐若现,恍兮惚兮。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它无法言喻,须修道人自己去“悟”,悟出存在于众多法则之间隐秘的联系。“悟”,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就是“不修之修”。一当进入“悟道”境界,那就是“人法俱空”,人空法亦空,此时便以无心为心。于是,修道人以万物之用为用,以万物之心为心,臻达人与道合一,那就是“得道”。道教中的“得道”,意味着登上了仙界。

道教的修道法式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三个字:一曰“逆”,二曰“术”,三曰“一”。[3]首先是“逆”,逆则成仙顺则人。凡人的人生法式在于“顺”,顺天地,顺四时,顺知序,顺众人,顺大流,“顺天者昌,逆天者亡”。道教修仙的方式则在于“逆”,“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道德经》第六十五章)。修道要“与物反矣”,以逆求“顺”。如何“逆”呢?对此,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章中曾作过描述:“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修道必须“独异于人”,凡人是“有为”的,修道者要持的是“无为”,凡人是“有待”的,修道者要持的是“无待”,归真返璞,做到“专气致柔”“涤除玄览”。其次是“术”,“道教之术,杂而多端”,修道者必须学习法术,既要学习各种祈禳、斋醮、禁忌、符咒等法术,来请神镇鬼,求福去灾,又要学习星占、卜筮、堪舆、祝由等方术,为人指点迷津。学习法术是修道日常的功课,目的是为了济世人,积功德。最终法式是“一”。“载营魄抱一”,如《关尹子》所述:“圣人以知心一物一道一,三者又合为一。”“一”乃“天人合一”。修道至于“一”,“通于一而万事毕”,便拓开了“齐生死、齐是非、齐万物”的神仙途径。

炼丹养生术,此其二。

道长大都健康长寿,仙风道骨,鹤发童颜,这与道教的养生术直接相关。道教的养生术源于道家的生命忧患意识。老子说:“吾之有患,在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道教传承的正是道家的这种生命忧患意识,不寄托于来世的极乐,而注重现世的养生。

炼丹术是道教的养生术之一。外丹术在前面已经说过,它始于先秦,盛行于汉唐。由于金丹的毒性,服丹者不仅没能长寿,反而往往夭折,因而宋之后外丹术衰落,道教根据丹理转向并创始内丹术。

内丹术,就是把身体作为丹鼎,将精、气、神作为药物,通过运气提炼体内的精、气、神于丹田,使之凝结成丹。武当山《内经图》通过人体脏腑、经络的运行规律,详细描述内丹修炼的过程。图中在“心”前有诗一首:“我家自种自家田,内有灵苗千万年。花似黄金色不异,籽如玉粒果皆圆。栽培皆赖中宫土,灌溉皆凭上谷泉。功课一朝成大道,逍遥陆地水蓬仙。”肚脐部位又有诗曰:“铁牛耕地种金钱,刻石儿童把贯穿。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江山。白头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拖天。若问此玄玄会得,此玄玄外更无玄。”还有一首诗位于“小腹”,告诫修炼内丹术的人须持之以恒,方能减少精气外耗而达长生:“复复连连步步周,机关拨转水东流。万丈深渊应见底,甘泉涌起南山头。”[4]内丹术的修炼须个体去体验,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很难诉诸语言。悟道之人不传则是“闭天道”,修道之人不“悟”,那么就可能走火入魔,“养生术”成为“送死术”。

实际上,内丹术就是气功。《庄子·刻意》中已提到这种养生术:“吹呴呼吸,吐故呐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道教认为,人的元气是生命之源,人要长寿就得养气。养气的目的是以我之心,行我之气,适我之体,攻我之疾。孙思邈的《千金方》提出了“六字诀”:“纳气有一,吐气六。纳气者谓吸也,吐气者谓吹、呼、唏、呵、嘘、皆吐气也。”明代冷谦的《修龄要旨》把这“六字诀”,按照五脏的关系与四季配属起来:“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咽定收金肺润,肾吹惟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

除了气功,还有动功。在动功上,华佗的“五禽戏”最为著名。所谓“五禽戏”,就是模仿虎、熊、鹿、猿、鸟五种动物动作进行养生。此外,还有“钟离八段锦”、叩齿集神法、舌搅漱咽法等等。动功后来发展成强身健体的武术功夫,道教各门派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籍功夫,诸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等,皆是众所周知的。以太极拳为例,它由张三丰武当内家拳发展而来。太极拳根据太极阴阳理念,用意念统领全身,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催形的拳术,使人的身心进入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来达到修身养性、益寿延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