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医多道士
中医有两个家喻户晓的代名词:一是“杏林”,一是“橘井”。这两个典故皆来自中医的名医事迹。
“杏林”典故出自三国时期名医董奉。据《神仙传》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杏林遗迹至今犹在,而且存有两处。一处在江西省庐山市,《寰宇记》云:“钟离县杏山,吴时董奉居于此,为人治病,惟令种杏五株,数年,杏至万株。”一处在安徽凤阳,《凤阳县志》也记载:“杏山在府治南六十里,吴时董奉种杏于居。”后来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中医郎中也以“杏林中人”自居。这个董奉就是著名的道士。
“橘井”典故出自西汉时期的名医苏耽。《列仙传·苏耽传》记载:苏耽在得道成仙之前,嘱咐母亲,明年将有疾疫流行,到时可用井中的泉水泡橘叶来救治。第二年果然发生大规模疫情,他的母亲便遵照嘱咐,用井中泉水泡橘叶施救众乡邻,活人无数,一时传为佳话。至今湖南郴州市东北郊苏仙岭上尚存苏仙观遗迹。苏耽也是著名的道士。
在中国古代,名医与道教有着不解之缘。春秋战国与秦汉时期的名医多是深谙医术的神仙方士,汉之后则多为道士。这是因为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老,肉身成仙,遵循的是“顺乎自然”“清静无为”的教规。中医经典《内经》第一篇为《上古天真论》,这“天真”二字就是道教的修道准则。此篇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前八字就是指“顺乎自然”,后十六字就是指“清静寡欲”。可见,道士的修炼从医学角度看,实质就是养生。人们常以“仙风道骨”“童颜鹤发”来形容得“道”的道士,是因为道士懂得生理心理的阴阳平衡规律,善于自我调节修养。老子在《道德经》里对高道能成为名医的原因作过说明,指出他们的医术实际上来自“以身观身”。换句话说,他们的医术来自自身的养生经验,以及在师徒传授与济世中反复的实践与完善。这些道士名医不仅悬壶救人,医德高尚,而且往往医术精湛,能够药到病除。
历代出身于道士的名医,难以胜数,如东晋的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孙思邈、宋代的崔嘉彦、元代的王珪、明代的冷谦等等。这里仅介绍四位代表人物,以资佐证。
葛洪(283—363年),出身江南士族,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道名“抱朴子”。葛洪曾入仕为官,爵赐关内侯,后来归隐罗浮山,炼丹修道,著书讲学。他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是东晋时期的道教理论家,同时是著名的中医学家,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学经典。
在《抱朴子·内篇》中,葛洪根据道家思想,将道教的戒律与养生术融为一体。他说:“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妬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因而“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修道者如不兼习医术,不仅不能长生成仙,甚至会“病痛及己”“无以攻疗”,连性命也难保。
葛洪认为:“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什么是道教的长生之方?葛洪将它分为内修与外养两个方面:
内修是保精行气。关于保精,葛洪在《释滞》中说:“人复不可都绝阴阳。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任情肆意,又损年命。惟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他认为人不能绝房事,但要有节制。关于行气,他在《对俗篇》中说:“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耳。”由此,葛洪提出“导引之术”,以屈伸、俯仰等动作模仿龟、鹤、蛇、猿、虎、马等18种动物,如白鹤亮翅,猛虎蹲坐,野马跳涧,白蛇吐信等。葛洪举了一个猎人的事例,猎人堕入洞中,见到洞内有一只大龟绕圈吞气,猎人也效仿大龟动作,结果不再感到饥饿,一直待到别人把他救出来。葛洪的“导引之术”,实际上庄子在《刻意》里已经说过:“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但是,葛洪作了新的发展,他提出了“闭气术”。若是“九窍闭塞”,“皆当闭气,节其气冲以通也”。“闭气术”的顺序是:“吸→闭→小吸→呼”。如此,“疗未患之患,通不和之气。动之则百关气畅,闭之则三宫血凝,实养生之大律,祛疾之玄术矣”(《抱朴子·别旨》)。
外养为服用药物。葛洪在《肘后备急方》里,搜集了大量的民间偏方、验方,用于治疗一些常见病和急病。由于医书卷帙浩大,一般人不会常备,故他在行医中筛选出一些常用药方、比较容易买到的药物,集为一册。书名的意思就是可以常常备在肘后随身携带的治病应急书。书中的治病方法,人人可以自行操作,对症下药。此书卷三中,有一帖治疟疾的药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此方不仅疗效甚佳,而且为后来医学家抗疟药的研制提供了思路。我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青蒿素发明,就是受此方的启发。
陶弘景(456—536年),一生经历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曾入仕为官,后半生隐居茅山修道,将茅山建成道教上清派基地,创立茅山道团,成为茅山道一代宗师。陶弘景对道教典籍进行搜集编辑,撰写了《真诰》《登真隐诀》等经书,宣扬上清道法;另作《真灵位业图》,为道教诸神排了座次,使泛化的神仙谱走向系统化。
在中医学方面,陶弘景的最大贡献是对《神农本草经》的整理。《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代以前积累的药物知识,因为辗转传抄,“遗误相继,字义残缺”。陶弘景对《神农本草经》作了整理,将它的三品分类法发展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种分类,并增补了365种新品种编成《本草经集注》一书。陶弘景的这种本草分类法,后来成为我国古代药物分类的标准方法。我国古代官修的第一部药典——唐代《新修本草》,就是在《本草经集注》基础上作进一步补充修订完成的。
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陶弘景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养生观,认为奉行养生即可长寿。《养性延命录》说:“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泆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
在《教诫篇》中,他提出了养生原则:一是要讲究饮食劳逸、起居调节。他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窬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多则切伤,少则增益。”二是要守静寡欲。他说:“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述不治,多恶则憔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
陶弘景还提出了各种养生方法,例如:1.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2.凡大汗忽脱衣,不慎多患偏风,半身不遂。3.丈夫勿头北卧,令人六神不安,多愁忘。4.凡旦起勿以冷水开目洗面,令人目涩,失明,饶泪。5.凡人卧,头边勿安火炉,令人头重、目赤、鼻干。6.久忍小便,膝冷兼成冷痹。7.春欲得瞑卧早起,夏秋欲得侵夜卧早起,冬欲得早卧晏起,皆有所益。虽云早起,莫在鸡鸣前,晏起莫在日出后……
孙思邈(541—682年),唐代医药学家、道士。孙思邈在道教理论上多有建树,著有《丹经》《摄生真录》《福禄论》《五兆算经》等,并为《老子》《庄子》作了注。他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真人”。唐太宗曾下诏延请孙思邈,见到年近百岁的孙思邈鹤发童颜,叹息说:“故知有道者诚可尊重,羡门、广成(均古仙人)岂虚言哉!”孙思邈无疾而终,享年141岁。据史记载,孙思邈去世时,颜貌如生,色润不改。入殓就棺后,人们发现棺内衣裳空空,都认为他尸解成仙了。
在中国道教史上,唯有孙思邈被后世尊奉为“药王”。道教宫观里有“药王殿”,遍及民间的还有“药王庙”。在中医学上,孙思邈确实做出了杰出贡献,无愧于“药王”之称。他不仅对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作了订正,增补了100多种自己曾实践有效的药草,而且汇集多年来的行医经验,撰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内容包括诊疗、针灸、导引、按摩等,被后世奉为医学圣典。
他以“千金”为医书之名,持的就是道教的普度众生善念。他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孙思邈一手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为病人解除了痛苦。
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眼科疾病夜盲症的是孙思邈,他还找到了治疗方法。那时,山区的老百姓中,有的人白天视力正常,一到晚上,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便找到孙思邈诊治。孙思邈经调查发现,患这种病是因为缺乏营养食品所致。根据“肝开窍于目”的医理,他让夜盲症病人吃山区捕获的动物肝脏,最终治好了病人的夜盲症。
孙思邈又以食物疗法治好了脚气病。脚气病症状是身上发肿,肌肉疼痛,浑身没劲。孙思邈发现得脚气病的尽是富人,他比较了穷人和富人的饮食,富人多吃精米白面,穷人多吃五谷杂粮。经过分析,他认为脚气病很可能是因为缺少米糠和麸子这些物质引起的。于是,他试着用米糠和麦麸来治疗脚气病,果然很是灵验。后来,孙思邈深入研究,发现了中医的复方现象,即一方可治多病、多方可治一病的方法。他发现用杏仁、吴茱萸等几味中药也能治好脚气病。
孙思邈还发明了导尿术。有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撒不出尿来。孙思邈看见邻居的孩子拿一根葱管在吹着玩儿,葱管尖尖的,又细又软。孙思邈决定用葱管来试一试。于是他挑选出一根适宜的葱管,在火上轻轻烧了烧,切去尖的一头,然后小心翼翼地插进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会儿尿果然顺着葱管流了出来,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瘪了下去。
“引线诊脉”是中医一种奇特的诊病方式,它也为孙思邈首创。唐太宗请孙思邈来给长孙皇后看病。由于他不能接触皇后的凤体,在了解皇后的病历之后,吩咐宫娥取来一条红丝线,自己捏着线的一端,而另一端穿过竹帘,系在皇后的手腕上,为皇后进行诊脉。孙思邈依靠一根细线的传动,确诊了皇后的病情,并将其治愈。
五石散的方子,试行于魏晋时期,它本是用来治病的,后来变为贵族生活中用作享乐的一种药品。服用五石散会上瘾,长期下去,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唐代时,五石散在上层社会十分流行。孙思邈看到了它的危害性,便利用自己名医的声望,一边告诫人们五石散的弊端,一边带着自己的徒弟搜集五石散的药方加以销毁。经过孙思邈及其徒子徒孙坚持不懈的努力,几百年后,五石散的方子终于湮灭在历史尘埃中。
李时珍(1518—1593年),明代著名中医学家。他穷尽一生,写就了汇集众多草药名称及药性的《本草纲目》,被医家奉为“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被后世尊为“药圣”。
李时珍虽然没有正式当道士,却是一个修道之士,他的从医主要得益于道士观“玄妙观”里道士的传授。据朱自强《药圣李时珍》记述,李时珍从青年时代起,就坚持打坐,后来在武昌蛇山观音阁与一位高道切磋内功之法。顾景星在《李时珍传》中记载:“余儿时闻先生轶事,孝友,饶隐德,晚从余曾大父游,读书以日出入为期,夜即端坐,其以神仙自命,岂偶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