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实用理牲
凡事强调实用、实在,关注现实的利益,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性格。农耕社会遵循的生存法则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著名学者李泽厚将这一文化概括为“实用理性”。儒家的“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无不说明,天地万物都需要通过“我”这一主体的实在,才能体现它们价值的存在。
“实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其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重现世,尚事功”。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本土不可能有真正的宗教,因为宗教的精神是轻今生而重来生,轻此岸而重彼岸。这与中华民族传统性格是不相容的。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信佛者须重礼忏,舍身于佛前。但是佛教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后,便被“同化”了,演变成为本土的“禅宗”。佛教的宗教精神随之发生了变异:“仙佛为人所修成,人与仙佛之别,惟是证道先后之别。人一证道即与仙佛平等,仙佛与人在心性本体上,亦无差别。故人在仙佛前之祈祷与忏悔,恒不如自修自证之功。”[11]我与仙佛平等了,无须再在仙佛前祈祷与忏悔。宋代张义端在《贵耳集》中记载:
宋孝宗幸天竺,至灵隐寺,有辉僧相随。见飞来峰,问辉曰:既是飞来,如何不飞去?对曰:一动不如一静。又有观音像手持念珠,问曰:何用?答道:要念观音菩萨。疑问:自念则甚?曰:求人不如求己。孝宗大喜。
辉僧说的已经不是佛教原旨意义上的觉悟,而是中国式的觉悟。你持佛珠念观音菩萨,那么观音菩萨手持佛珠念的是谁?原来观音菩萨也在念“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手持佛珠,就是禅宗传说的“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翻版。佛祖用拈花的形式传达出了一种他自己悟得的高深真理,别人不解,只有迦叶心领神会。观音菩萨手持佛珠,就是要信徒们自己去参悟人生的实相,启示人们:求人不如求己!
在“实用理性”支配下,中国人的信仰里虽然没有真正的宗教,但是普遍存在着迷信,迷信世上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冥冥之中主宰着自己的命运,因而天命、巫术大有市场。
迷信天命。孔子说:“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凡事都有定数,这是上天的意志,是“天人感应”。比如史书记载的帝王身世,他们的降世几乎都伴有神奇的祥瑞现象。隋文帝杨坚诞生,《隋书》记载:“皇妣吕氏,以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有尼来自河东,谓皇妣曰:‘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尼将高祖舍于别馆,躬自抚养。皇妣尝抱高祖,忽见头上角出,遍体鳞起。皇妣大骇,坠高祖于地。尼自外入见曰:‘已惊我儿,致令晚得天下。’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宋太祖赵匡胤诞生,《宋史》记载:“太祖,宣祖仲子也,母杜氏。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即便是秦末的陈胜,他揭竿起义时,也依托人们对天命的迷信来号令戍卒。《史记》记载: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天命之说,多是上层社会,特别是掌权者的实用理性,目的是借天命来说明自己所得的合理性,用来震慑、愚弄芸芸民众。相对天命迷信而言,传统社会最为广泛流行的是神佛迷信。无论是上层或是下层的中国人都相信神佛,他们信仰神佛并非是为了“闻道”与“觉悟”,他们的出发点是发愿求取,烧香礼拜神佛,目的是为自己和家人祈福祈禄祈寿祈子。两者之间维系的只是一种实用关系。
每逢新年,中国人都想讨一个吉祥好彩头。初一那天,人们会去寺庙烧香许愿,特别是“抢头炷香”,向菩萨展现虔诚。以致“头香”被抬到了一个天价,能烧“头香”成为非富即贵彩头。古人有言:“一日持斋,天下杀生无我分。”为了向菩萨表示虔诚之心,信徒在初一那天通常“吃斋”,不吃荤而吃素,寓意新年不杀生,慈悲为怀,图个日子平安吉利。
神佛迷信不仅仅是信徒逢庙敬香礼佛,过观虔诚求签,更多的是迎神佛之偶像进舍,每天供奉祈祷。而且各行各业根据各自的实用目的,礼敬的是不同的神佛,比如学子求科举高中而礼拜魁星,男女求姻缘而祈求观音,好汉义结金兰而敬拜关公,商人求生意通达而恭祈财神,工匠求学艺有成而虔敬祖师鲁班……
神佛里,土地公是最基层的神祇,但功能极强,管阴管阳,佑农商,发财福,是一乡一里之神。为了保一方平安,各乡各村几乎每年都要礼敬土地公。祭拜土地公时,一定要献上供品,供品的摆放一定是猪肉放在中间,鸡鱼放在猪肉的两边。祭拜有隆重的仪式,先敬香火,在香火将要着完时,便点火焚化金纸与疏文,疏文要念诵一遍才能焚化。这里照录平沙土地庙落成时的盛况:平沙坡族人聚在土地庙前,先是鸣炮、上香,然后众人顶礼膜拜,由族老读祭文:
……
土地神灵,位安为上;虔诚膜拜,一五上香;惠施平沙,荫庇一方;
家和事兴,兴宗旺族;财运亨通,四季泰康;土地神灵,永驻宝地;
朝暮护众,众人安康;四季八节,扶正祛邪;佑护我族,丁财两旺;
千秋万代,吉运绵长。
除了神佛迷信,最为普遍的是巫术迷信了。神佛迷信主要是祈福求吉,巫术迷信主要是辟邪驱鬼。民间中巫术迷信,以前多的是道士作法,巫婆跳神,瞎子算命。现在这类迷信现象少了,更多的是将巫术迷信转化为习以为常的民俗习惯。这里举几个例子说明:
例1:出门做事不说不吉利的话,到朋友家不说不祥预兆的话,比如:今年来了,明年不来了,或者永远不来了。
例2:海边打鱼人家吃鱼,不能将鱼身翻过来吃,这样做不吉利,出海打鱼鱼船会翻船。
例3:到病房去看望别人,可以送香蕉、苹果等水果,就是不能送梨,因为“梨”就是“离”,意味着告别,这是忌讳的。
例4:扫帚是扫垃圾的,因此民俗中认为扫帚可以扫野鬼,晚上在门口放一把扫帚可以驱鬼。如果门口有抬死人的走过,就要用扫帚扫路,把鬼魂扫走。
例5:房屋旁边不能种冬青、松柏、万年青等,因为这些树草向来种在坟墓陵园里。
上述一些民间习俗,实际上皆是巫术。方式是将两种不同事物通过“相似率”或者“接触率”联系起来,以求实现自己的愿望。比如某人患病,将药渣倒在路上,任由路人去踩踏,认为这样做自己身上的病患便能转移到路人身上去。一切巫术,其最终目的在于实用。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也靠实用来维系。利益是最高的准则。民间流传着许多这方面的箴言谚语,例如:“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远亲不如近邻”“无求到处人情好”,等等,这些前人总结的经验教训,无不体现着实用理性。
[1]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15页。
[2]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3]罗家伦:《中国人的品格》,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142页。
[4]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73页。
[5]《胡适文存》,远东图书公司,1979年版,第三集第13页。
[6]《林语堂著译人生小品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5页。
[7]〔美〕亚瑟·史密斯著、张梦阳等译:《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国长安出版社,2014年版,第49页。
[8]〔美〕亚瑟·史密斯著、张梦阳等译:《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国长安出版社,2014年版,第49页。
[9]《林语堂著译人生小品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15页。
[10]吴思:《血酬定律》,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133页。
[11]郁龙余编:《中西文化异同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