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然至极:审美取向
“淡”是老庄美学思想中的价值取向。老庄美学思想中的“淡”,具有双重含义:首先是内在心灵的“虚静”。有了“淡”方能“清”,远离凡俗,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保持人的自由本性。超然于世而“淡远”,生活中便能产生一种距离美,从而个体生命活动能与宇宙自然本体冥合交流,达到“独与天地往来”的境界。“淡”的审美取向,还体现在环境选择的恬静、幽独,庄子曰:“不与物交,淡之至也”;体现在事物选择的素朴、平淡,庄子在《马蹄》中认为:“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必须摒弃“五色”(青、赤、黄、白、黑)之乱,摒弃“五声”(宫、商、角、徵、羽)之乱,方能是“淡”。当然,老庄也并不是一概反对“文采”与“六律”,他们认为艺术应该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山木》),“文采”与“六律”不应是人为做作的,只有自然而然的艺术,方有美感。
庄子在《天运》中曾经以黄帝奏《咸池》之乐情景为例,将音乐艺术分为三个层次,先是“奏之以人”,然后“奏之以阴阳之和”,最后“奏之以无怠之声”,它给人的感受依次是“始于惧”“次之以怠”“卒之以惑”。老庄说的“惑”,指的是浑沦返朴,无以言喻的状态,即与“道”融合的“无怠”境界。庄子这么描述“无怠之声”:
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渭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
所谓“天乐”,就是“天籁”,“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用老子的话说,就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此等艺术“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了无人为的“乱”之痕迹,达到人琴合一,生命的本真。它给予人的纯粹是一种“无言而心说”的审美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