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辩证理念
道家的哲学贯穿着辩证思想。老子认为,万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相辅相成,互相转化,比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万物负阴而抱阳”“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等等。“反者道之动”,万物永远遵循自然的法则,向自身的反面运动;其运动“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不断反复循环。
受道家影响,中医以辩证理念作为医理基础。《黄帝内经·素问》指出:“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从生理功能看,中医认为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协调平衡的结果,病理的变化源自生理机制,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就是用阴阳辩证理念来诊断人体的病变。《黄帝内经·素问》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而治疗的基本原则就是调理阴阳,使人体的阴阳失调恢复到相对的平衡状态。中医学以“八纲辨证”为总纲,“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其中又以阴阳为“八纲”之总纲,统领表里、寒热、虚实。中医学认为,“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依据“反者”原理,“寒者热之”,对于寒病,要用热药来驱寒;“实则泻之”,对于实病,要用泻药祛其实。医者如果不知道“负阴而抱阳”的原理,就会出现“大实有羸状误补益疾,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的不良后果,犯了实其实或虚其虚的大忌。
中医的辩证理念,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以阴阳转化为例,中医学提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观点,认为阳热与阴寒的病症在一定条件下是会相互逆转的。人体内阴寒与阳热本来处于平衡状态,一旦失衡就会病变。而病变走向极端,那么就可能发生:病寒而寒渐盛,则火渐离外泄而变热;病热而热渐盛,则与水渐离,热散水留而变寒。
万物相生相克,也是道家的辩证理念。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五种物质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互生互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中医应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认为:五脏属阳,肝属木,肾属水,肺属金,心属火,脾属土。六腑属阴,肝以胆为腑,肾以膀胱为腑,肺以大肠为腑,心以小肠为腑,脾以胃为腑,腑脏相连,病变互相影响。据此综合判断患者的疾病。治疗疾病时,不仅要考虑发生病变的脏腑本身,还应根据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控制疾病的传变。如《难经》所论述:“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