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少私寡欲
道家十分重视养生之道。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章中说: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人之于世,长寿的有十分之三;短命的有十分之三;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人们不善养生。老子话里说的“兕虎”“甲兵”皆是比喻。多数夭折的人,莫不死于纵欲过度,死于名利之争,死于追逐外物途上;而善于养生的人,是不会让自己置于这种死亡之路的。庄子对“善摄生者无死地”作过比较详细的阐述,他在《秋水》中云:
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踯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
懂“道”达“理”的人必须学会应变,定然不会让外物损伤自己。道德高尚的人,不会受烈焰、洪水、寒暑、禽兽的侵扰伤害,不是说他们不怕水火、禽兽,而是因为他们明察安危,安于祸福。养生之道就在于自己的修养,懂得人的行为应该如何才能顺应自然。
道家认为人要健康长寿,关键在一个“养”字。如何“养”?就是“道法自然”,掌握人类自身生命密码,按照自然规律的方式生活。具体地说,养生分为三个层次:养身,养性,养气。
养身,指的是生活起居和饮食要有常。所谓“常”,就是遵循“自然”规律。《黄帝内经·素问》说:“起居有常……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一年之中应该随着四季变化而调整起居,“能顺四时运气之和”。“和”就是达到“阴阳平衡”。平时的活动也应有节制,如陶宏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所说:“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此所谓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饮食也同样如此,毛对山在《对山医话》中说:“饮食但取益于人,毋求爽口。”每天饮食要注意规律,而且要控制食量,“毋求爽口”。所吃的食物也要因人因时而异,因为食物性质有寒、热、温、凉四种,体质偏寒的人应多食温热食物,体质偏热的人应多食寒凉食物;春、夏季节气候较热,可适当食用寒凉食物,到了秋、冬季节,应多食用温热食物。此外,食物又分酸、苦、甘、辛、咸、淡六味,六味归经,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对人体有不同的作用,也须因人因时选择搭配,使体内达到阴阳平衡。
养性,这是道家养生的重点,它决定于人的价值趋向。老子提出养性的目标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就是返璞归真,恢复自然本性;“少私寡欲”就是“去甚去奢去泰”,去掉各种极端、奢侈、过度的行为。老子认为,人之性“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庄子说得更具体,他在《庚桑楚》里说:“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意思是:养性,必须清除“高贵、富有、尊显、威严、声名、利禄”六者对意志的干扰,必须解脱“容貌、举止、美色、辞理、气调、情意”六者对心灵的束缚,必须抛弃“憎恶、欲念、欣喜、愤怒、悲哀、欢乐”六者对道德的牵累,必须拆掉“离去、靠拢、贪取、施与、智虑、技能”六者对大道的障碍。庄子认为,做到这四个方面,就能平正、宁静、明澈、清虚,合乎自然本性,从而以尽天年。
禀性,是生命的本根。《黄帝内经·素问》说:“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所以,养生的真谛是“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道德经》第七十五章),不刻意养生保命,对生命持恬淡自然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养生。
怎样的生活才是恬淡自然?有人曾借鉴赵朴初先生的《宽心谣》,做过这样的描述: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认真过好每一天,有也过年无也过年;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自古万事难得圆,好也随缘赖也随缘;辛勤耕耘不偷懒,丰也喜欢歉也喜欢;夫妻本是前世缘,和也是缘吵也是缘;人非圣贤哪得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子女培养只能劝,成也自然败也自然;生老病死本自然,你也难免我也难免。
养气。人体本是个有机的生命系统。所谓健康,就是生命系统处于自然的平衡和谐状态;倘若违背自然,生命系统失去平衡便会生病。生病,从人体生理机制而言,实质上是生命系统的一种自我调节,目的是修复系统,恢复平衡。治病固然要用药,但是在老庄看来,药疗只是一种辅助,关键是靠人自己,那就是养元气。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生命全在于气的运动。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养气的作用就是调节整合人体内的阴阳,以达到平衡。
怎样养气呢?首要的是调整呼吸。庄子在《刻意》中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意思是人要善于呼吸。庄子在《大宗师》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善于养气的人,“息以踵”而不是“息以喉”,即每次呼吸,那股提升元气的息,都要贯通任、督二脉到达足底心,就是古人常说的“精从足底生”。怎样才能做到“息以踵”?庄子认为:“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庄子《应帝王》)只有不受名声实利干扰,人的充沛的元气才会从足底而生。此时,“缘督(任、督二脉是人体奇经八脉的主脉,主导呼吸)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
养气的关键在于入静,就是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怎样才能入静?庄子提出了“心斋”和“坐忘”两种方法。
所谓“心斋”,庄子在《人间世》中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就是要把所有的外在的意见、成见和偏见统统去除,以虚静之心去体悟自然之道。
所谓“坐忘”,即“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当人忘却自己的肉体和知识,忘却仁义和礼乐时,便能“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坐忘的功能是致心定,心定则气顺,一当元气通畅充沛,人体便能保持阴阳平衡,老而不衰。
“坐忘”与“心斋”都是一种内省的功夫。“心斋”着重培养一个空明灵觉之心,“坐忘”则使人忘掉物我之间的差别。庄子认为,只有归心于虚空,凝神于静寂,无思无虑而超然物外,才能“虚室生白”,包融一切,个体生命活动就能与宇宙自然本体冥合交流,达到天年。
[1]《闻一多全集》,开明书店,1948年版,卷1第143页。
[2]萧萐父:《道家·隐者·思想异端》,《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
[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5页。
[4]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页。
[5]高专诚:《御注老子》,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6]〔美〕苏珊·朗格著、腾守尧等译:《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