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神理念

三、精、气、神理念

气,在道家学说里是生命的根本。精出自气,管子在《内业篇》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而神是人的心志,庄子在《列御寇》中描述“至人”的状态时使用了“精神”一词,庄子的“精神”指的是人的心志。《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吕氏春秋》云:“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上述所说的“神”,皆是指的心志。道家由此提出养生之道,就是“养气”“存精”“守神”。道教内丹学称精、气、神为人的“三宝”。

中医接受了道家关于精、气、神的理念。在中医理论里,将“精”视作生命之体的始基,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精者,身之本也”(《黄帝内经·素问》)。什么是“精”?中医认为,“精”就是藏于人的肾中之精,它原于先天,故称“元精”;但它又由后天充养,后天充养之精主要指由脾胃所化生之水谷之精,如血津液等,分布于人体五脏六腑各个部分。《黄帝内经·素问》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充养人体的一种无形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和功能,故“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人的生命活动是由气的运动变化产生的,气的呼吸升降是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气源于先天而养于后天。先天之气称为“元气”,存于人的丹田;后天之气则指人的呼吸之气与水谷之气,两者相传于胸中而称为“宗气”。元气启动了生命活动,为后天之气的摄入不断培补先天元气,两者相辅相成,融合一体。道教的气功特别强调元气的培育,故说:“炼气者,炼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神囊括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主宰人的生理活动、心理活动,体现于生命外在的活动。中医学将人体分为“形”与“神”两个部分,精、气归属为“形”,精神意识等归属为“神”。精、气是化神养神的基本物质,神不能脱离这些物质而存在,因而“形”为“神”之宅;然而,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都是在神的主宰下进行的,《淮南子·原道训》云:“神者,生之制也。”《黄帝内经·素问》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故“神”为“形”之主。由于神的一切活动都依赖于精气,精气充足,五脏和调,“神”的生机才能旺盛。一旦精亏气乏,人的神就会反常,出现目无光彩、语言失常、昏晕无知的症状。反过来,人的元“神”衰落,心灰意冷,缺乏生的意志,也会导致精、气的错乱,从而导致阴阳失调,发生人体疾病。名医李东垣在《省言箴》中对精、气、神关系作过综述:“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养身之道,以养为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