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的“自然”之道
2025年09月26日
第三章 楚文化的“自然”之道
道家学说是楚文化的理性升华,智慧结晶,集中体现了楚文化的文化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这百家数得上名字的就有189家。当时的“道家”就占数家,有“老子之学”“杨朱之学”“列子之学”“庄子之学”等,而没有“道家”的称谓。最早提出“道家”的是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他说:“《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意思是:《周易·系辞传》说“天下人追求大体相同,而思考方面及达成途径不一样”。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家等所做的都是致力于太平治世,只不过他们的学说不是一个路子,有显明有不显明而已。文中,他以“道德”为主旨,将与之相类似的若干学派归纳为“道家”。
司马迁的《史记》,据司马谈的观点进而对道家学说的主旨作出了阐述:“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补充阐述:“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他们指出道家所持的是“自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