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构成
道教的核心是修“道”,而道教的“道”有两大特征:一是“道者,万物之宗”,大而无当,无所不包;一是“道者,万物之奥”,神秘而不可测,具有难以解释的超自然的力量。这决定了道教的构成不同于佛教等其他宗教。道教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系统中,对其他各种文化元素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不仅是对原始巫文化的综合。而且是对儒家、墨家、阴阳家乃至方士、术士等相关文化元素的综合。道教正是通过修“道”的途径,在不断的综合中来获得发展与拓新。这个特点决定了道教整体结构的朦胧性、不确定性。从整体看,道教有个大的框架,其实各教派则斑驳陆离,五花八门。
道教修“道”,目标是相同的,那就是脱离凡界成为神仙。什么是神仙?道教里的神仙大体上有三大特征:一是长生不老。吕洞宾得道后,史载其“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二是神通广大。《神仙传》中描述:神仙运用法术,“或者耸身入云,无翅而飞;或者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者化为鸟兽,浮游青云;或者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者吸食而气,辟谷茹芝;或者出入世间而人不识,或者隐其身而莫能见”。三是普施善德,超度凡人脱离苦海。因此在民间信徒甚众。
在道教中,神仙是个概称,“神”与“仙”两者是有差别的,区别在于两者道不相同。“神”之道,不是世间凡人修行的道。按《抱朴子》的说法,“神”属于神异类,“非可学也”。“神”来自两处:一是先天自然之神,比如三清尊神、玉皇大帝、南极仙翁等天界尊神,还有地癨,如城隍、土地、冥官,以及日月、山川、草木、禽兽之神等等;一是凡世间的英灵,但是须英灵死后受圣上册封,或者得到民间崇信并享有香火,比如武圣关羽,门神秦琼、尉迟恭,财神赵公明,医神华佗,等等。在道教看来,人与自然皆是道炁衍生的产物,世人同先天之炁聚形而成的神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世人在尘世间染上了后天的杂念和欲望,身上的正炁已经被污染,故与自然之神有别。
尘世之人能走的是“仙”道,由个人苦心修炼得“道”后侧身“仙”班。汉末刘熙的《释名》一书解释:“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人在山中,远离凡尘烟火,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得“道”为仙。仙的特点是肉体成神,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同“神”一样也是产生于“道”。但相对于“神”而言,“仙”的成分更复杂一点。唐代施肩吾在《钟吕传道集》(注:传说中八仙之钟离权、吕洞宾)中按《易经》阴阳之说来分析仙、神的差别,认为在神界有仙、人、鬼之分,“纯阴而无阳者,鬼也;纯阳而无阴者,仙也;阴阳相杂者,人也。惟人可以为鬼,可以为仙”。他认为“仙”分五等,有“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列入不同层次的“仙”班,全取决于凡人修“道”的深度。
道教不同于佛教。佛教的神系比较明确:佛、菩萨、罗汉、伽蓝、金刚、揭谛、阎王等。道教虽然也有四大神系:正统道教神系、民间信仰神系、上古神话神系、神魔小说神系(基本无用),但神系交错,纷繁复杂,神祇数量极多,难以厘清成为统一的神系。这是因为道教是在楚文化沃土中产生的,具有明显的泛神论色彩。
首先是自然之神仙,几乎囊括天、地、人各个领域,凡人之精神及活动所涉之处皆有自然神祇存在。自然之神仙中分若干教阶:第一阶层是三清,三清是道教的最高神与教主: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三位一体,是“道”的化身。第二阶层是玉帝,乃是众神之帝。第三阶层是四御,四御是辅佐玉帝、代天行化的四位天帝。下面各个阶层就比较多了,它们的特点是互不统辖,各司其职:其一,诸星曜神,如四方之神: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以及北斗七星君,如文曲星君、武曲星等。其二,琼台女神,如王母娘娘、妈祖娘娘、九天玄女等。其三,文化之神,如文昌帝君、大魁星君等。其四,忠武战神,如真武大帝、二郎神、托塔天王,以及雷公、电母、风伯、雨师、水神、火神等。其五,财富之神,如赵公明、财帛星君等。其六,吉祥之神,如三官大帝: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等。其七,守护之神,如灶王、门神、床神、厕神、井神等。其八,地方俗神,如五岳大帝、四海龙王、城隍神、土地公、山神、水神、河伯等。其九,上古诸神,如盘古大帝、女娲娘娘等。其十,幽冥鬼神,如十殿阎王、钟馗天师等。
其次是凡人死后册封为神仙的,或受人祭祀为神仙的。这些神仙涉及各行各业,人间各个角落,神仙之多不胜其数。例如涛神伍子胥、工匠之神鲁班、药王孙思邈、酒神杜康、二郎神李冰等等。
此外就是仙人了。这是凡人修道者得“道”后飞升成神仙的。在道教史上,仙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民间的传奇,比如传说晋代女道士魏华存冥心斋静,累感真灵,因而飞升成仙,封号南岳夫人。道教最重要的典籍之一《黄庭经》,传说是老子传授魏华存所著。还有全真派祖师吕洞宾的故事。说吕洞宾流落凡尘时,受仙人钟离权点化,在“黄粱一梦”中经过生、死、财、气各种考验,断绝贪嗔、爱欲、烦恼后修炼成仙,从此周游天下,超度世人。民间流传的八仙传说,说的八仙是钟离权、吕洞宾、李铁拐、张果老、曹国舅、蓝采和、韩湘子和何仙姑;在《何仙姑宝卷》中也记载了八仙传说,这八仙是广成子、鬼谷子、孙膑、刘海、和合二仙、李八百、麻姑;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八仙的传说。另一种是载入正史的,比如唐朝女道士谢自然,明朝的周颠,等等。还有道教自立的教史,史学界称之为“内史”。例如东晋葛洪著的《神仙传》,记载了84位仙人的事迹。该史书收入《四库全书》,不少学者将之作为文献来引用。
道教处处设神祇,地地有仙人,所以民间信徒的祀神活动十分兴盛,大大小小道观遍布天南地北,乃至城乡各个角落。道观有官修的,也有民间私建的;各地供奉的神仙也不同,有的是城隍神,有的是土地神,有的是龙王,有的是关帝,有的是吕祖,有的是药王,因地而异。各地信徒供奉带有明显的实用性。比如沿海一带,渔民们祭拜的是妈祖,求的是出海平安;商人们供的是财神,求的是财源滚滚;读书人拜的是文昌帝君,求的是金榜题名。值得一提的是,有的神只享一个地方的香火,比如孝女神曹娥,宫观建于绍兴上虞曹娥江边,即她殉父投江之处,别地再无曹娥庙。有的神却各地都有庙宇,例如土地神、城隍神。城隍神是守护城内百姓的神,凡有城市定有城隍庙。城隍神通常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因此各地供奉的城隍神不同,上海的城隍神是霍光,北京的城隍神是杨椒山,杭州的城隍神是周新,绍兴的城隍神是庞玉,如此等等。
除了神仙之外,道教还有一批专门修道传教的职业信徒,统称为道士。《太霄琅书经》阐述:“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其中男性道士称为“乾道”,尊称为道长,女性道士称“坤道”,尊称为道姑。道士与一般道教信徒不同,他们要履行入教礼仪,接受各种戒律,以修道为职责,通俗讲就是神职人员。
道士内分两个系列:一个是修行程度序列,最高是天师,譬如张道陵、寇谦之,都享有“天师”之称;其次是法师、炼师、宗师,宗师乃各道派的掌门人。另一个序列是主持道观事务的职务,方丈是最高领导者,也称住持,其次是监院、高功、知客、执事等。从修道方式来分,道士还存在三个类别:出家道士,在道观内修道,不能结婚;火居道士,不住宫观,可以有妻室;游方道士,布道而云游江湖的道士。
道教以修仙为目标,向来有山岳崇拜。山岳峰峦绵延,林深谷幽,从来是修道的圣地,自古以来,道观多建于名山之中。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道教有四大名山: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这四处为道教宗派的祖庭,积淀着丰富的道教文化,留有许多修仙遗迹。当然,道教分布的地方远远不止这四大名山,几乎全国各地的名山崇岳都有道观及教派。例如江苏茅山,便有三茅真君在这里得道飞升,陶弘景在这里创立道教茅山派;又如山东昆嵛山,全真道开山祖师王重阳在这里传道,收下马钰、丘处机等七个门徒,号称“全真七子”,创立了全真道。无论是在名山或者非名山,凡有山必有道观,凡有道观必有民间信徒,必有供奉的香火。
道士谋生方式,主要靠道观经济,即道观、田产、香火、法事等收入。道观经济来源许多来自官方的恩赐,例如明成祖崇奉真武神,在武当山盛建道观,历时七年,耗银百万,建成了拥有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的道教建筑群,其规模之庞大,天下罕见;明世宗迷信道教的炼丹、长生,因龙虎山上清宫正一道士邵元节献术有功,进封邵元节为真人,赐庄田三十顷,岁给禄米百石。而游方道士的生存,全凭自己出神入化的道术,取信于信徒,游走于民间,求财于施主。
教士皆会道术。道术又称方术、法术。道术是修道者得“道”的标志。道士施道术本意是替天行道,通常是遵照斋醮科仪方式,登坛作法事,化符召将,通疏送符,将信徒的愿望报给各方神仙,以求神仙下凡驱鬼辟邪,赐福延龄,度亡消灾。道教的道术是多种多样的,但追本溯源,大多脱胎于以往既有的方术、巫术。
比如扶乩术。徐珂《清稗类钞》记载:“术士以朱盘承沙,上置形如丁字之架,悬锥其端,左右以两人扶之,焚符,神降,以决休咎,即书字于沙中……”沙中显出的文字就是神灵的指示。扶乩方式实际上是古代占卜与谶纬的结合,占卜通过龟卜、蓍筮求得神示,谶纬则显示诡秘的隐语,扶乩通过神灵直接降临附身,以谶言来预言吉凶。
又如辟邪镇妖术。道士惯常使用手法是符箓、咒语。符箓是写于黄色纸帛上的符书图形,道教称符箓是天神的意旨。咒语是语言形式的符箓,比如驱魔咒:“赫赫阳阳,日出东方,吾敕此符,普扫不祥,口吐三昧之水,眼放如日这光,捉鬼用天蓬力士,破病用镇煞金刚,降伏妖怪,化为吉祥,急急如律令。”道士作法,一般是手握桃木剑,烧化符箓,口念咒语,请神仙下凡,附身显灵。其实,道教的这种法术,追本溯源,就是原始的巫术。
最有代表性的是炼丹术。道教宣扬服用仙丹可以长生不老,因而以炼丹为宗教的职能。关于炼丹术,葛洪在《抱朴子·金丹》中记载:“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金丹入身中,沾洽荣卫,非但铜青之外傅也。”炼金丹的原料是金、银、铅、汞、云母、石英、硫黄等矿物,加上松柏脂、茯苓、灵芝等药物,经过炼制化合为金丹。道教认为,金丹百炼不消,人如果服了它,吸取金丹的精华,也会像它一样万世不朽,其理由是“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许多皇帝相信服用金丹可以长生,因而重用道士去炼丹。不过历史上凡服金丹的皇帝没有一个是长寿的,炼丹术终因失效而遭冷遇,以致衰落。道教的炼丹术于是脱胎换骨,另谋出路,由外丹术转化为内丹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