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理念
道家学说里,“道”即自然,即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老子说:“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守一”是道家看待世界的基本观点。中医学的理论出发点便是“守一”。
首先,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由许多器官构成的,虽然这些器官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结构。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及五官九窍五个生理系统,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贯通整个人体,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人体器官的活动。因而,人体任何一处发生病变,皆会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体表器官的病变亦可通过经络而影响脏腑。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也同样,会通过经络而相互影响,发生疾病的传变。中医诊病,不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治标不治本,而是从表象病症入手,诊出它发病的病灶,“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治病也是从整体出发,治疗中不仅消除病症,而且切断病灶及其在脏腑间相互传变所造成的连锁反应,从根本上达到消除病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其次,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所谓“人身小天地,天地大人身”,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理活动与自然密切联系。因此人体必须顺应自然,适应自然,随自然的变化而变化。自然界是不断运动的,比如四季轮动,日夜转换,炎凉更替。这些变化皆会影响人体机能,人要做相应的调节,将这种影响限制在人体能够适应的范围之内,不至于产生病理性的反应。《黄帝内经·素问》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所谓“得道”,就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主动采取必要的养生措施,比如“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栖息之室,夏则虚敞,冬则温密”,等等。
最后,人与社会也是统一的整体。社会有盛世与乱世之分,生活在盛世的人,由于社会处于相对和谐有序状态,人的生存需要能够得到满足,病灾相对来说比较少;但是,人逢乱世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饥馑凶病如影随形,故有“乱世人不如太平犬”之说。当然,国运的盛衰不关中医的事,中医治人不治国。中医所关注的是人如何与社会健康相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人类社会永远充满着名、利、权的争夺。人处社会环境中,总会有顺境与逆境,有成功与失败,这些变化皆会造成人的心理波动,诸如高兴、悲伤、紧张、压抑、愤懑、忧郁。心理波动倘若超过所能承受的阀限,便会破坏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及稳定,于是引发身心疾病。故中医要人们清心寡欲,淡泊得失。古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养生防病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孙思邈主张人的追求一定要有节制,克制“五难”,方能祛病防疾,颐养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