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学说由来

第一节 黄老学说由来

老子是道家创始人,其学说植根于南方楚文化土壤里。然而老子又长期浸染周文化的熏陶,他的思想熔铸了中国南、北思想文化的精华。在先秦诸子百家中,老子学说如胡适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大纲》里所述,是“与人无忤、与世无争的自然派哲学”,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汉初一百年的道家哲学,竟可以算得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大结束。古代的学派,除了墨家一支之外,所有精华,都被道家吸收进去,所以能成一个集大成的学派。”

秦汉时期,老子思想向南、北两个方向分支发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里衍生出两大主流学派:一是深耕在南方楚文化本土上,侧重于个人解放的老、庄学派,可称为先秦道家;一是扩展到北方,兼容中原诸种文化而侧重于社会解放的黄老学派,可称为秦汉新道家。

早在战国时代,“黄帝学”已盛行于世。据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记载,“黄帝学”有《黄帝四经》《黄帝铭》等著述,但是这些著述皆已失传。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四篇“黄帝学”帛书,经专家将帛书内容与当时政局相比照,以及将帛书言语与先秦诸子相关所述相印证,认为这就是失传的《黄帝四经》。《黄帝四经》分为《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其主旨是分析“今天下大争”的形势,探讨“并兼天下”的方法,教导君王怎样用“道法”来治国。这部《黄帝四经》是黄老学说的代表作,可视作黄老学说形成的标志。

《黄帝四经》的作者史料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据专家考证,作者应是楚人。其理由是:《黄帝四经》的语言具有楚国方言的特点,书中很多文字类同于战国晚期楚人的作品《鹖冠子》,两者一脉相承。《汉书·艺文志》记载,鹖冠子姓名不详,“楚人,居深山,不显姓氏,以鹖鸟羽为冠,因自为号焉”,是典型的“道家者流”。《鹖冠子》历来被人们认为是道家著作。但是,韩愈在《读鹖冠子》一文中认为,《鹖冠子》“杂黄老刑名”,并非单纯的道家学说。清代藏书家、校勘大师卢文弨在其《书〈鹖冠子〉后》中说:“其书本杂采诸家之文而成。”因而,《鹖冠子》实际上与《黄帝四经》一样,属于集大成性质的黄老学说的一部重要著述。

黄老学说的特点是打出上古黄帝旗号,以示学说的正统性与权威性。其实,黄帝名号不过是一种假托。从历史记载看,春秋以前的文献如《诗经》《书经》,所载古之帝王皆止于禹,不曾提及黄帝、尧、舜,《论语》《墨子》《孟子》等书也只上溯至尧、舜而不及黄帝。黄帝战炎帝等远古历史在正史上并无记载,只是民间的神话传说。传说炎帝生于姜水,因姜水而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齐,是齐国开国君主。后来齐国政权被田氏篡代。田氏最早发源地是冀北涿鹿,血统可以上溯到黄帝,因此齐威王把黄帝认作田氏的始祖。黄帝战胜炎帝是众所周知的传说,齐威王打出黄帝旗号是为“田氏代齐”抹上“天命”的色彩。因而黄帝之说,在当时纯粹出于一种政治需要,如《陈侯因敦》铭文记载:“其唯因,扬皇考昭统,高祖黄帝,迩嗣桓文。”目的是说明“田氏代齐”的合理性。既然田氏以黄帝后裔自居,齐王乃在自己国内建立稷下学宫,召集天下诸子,大力倡导黄老学说。于是,继儒、墨、道、法、农、阴阳诸家之后,黄老学说得以兴起与推广,故郭沫若说:黄老之术事实上是培植于齐、发育于齐,而昌盛于齐。《黄帝四经》虽是楚人所写,却是在中原文化土壤里生成的一个道家学派。

黄老学说是个怎样的道家学派?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说:黄老学说“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司马谈的概括虽简要,却精确指出了黄老学说的主旨和特征。战国时期,列国争霸,统一天下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黄老学说借传说的黄帝帝业的业绩,撷取老子思想的内核,并兼容先秦诸子的相关思想,集中阐述的是君王争霸的“南面之术”。

当时中国的政局,如帛书《黄帝四经》之《经法·大分》所分析:

大臣主,命曰雍塞:在强国削,在中国破,在小国亡。谋臣外立者,命曰逆成,国将不宁:在强国危,在中国削,在小国破。主失立,臣不失处,命曰外根,将与祸邻:在强国忧,在中国危,在小国削。主失立,臣失处,命曰无本,上下无根,国将大损:在强国破,在中国亡,在小国灭。主暴臣乱,命曰大芒,外戎内戎,天将降殃:国无大小,又者灭亡。主两,男女分威,命曰大麋,国中有师:在强国破,在中国亡,在小国灭。

文中列举的是治国理政的六种弊病,认为这些弊病分别出现在强国、中国和小国,在不同国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恶果。《黄帝四经》将列国分为强国、中国和小国,正是基于战国时期列国相互征战、兼并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七雄并峙局面形成之前,诸侯割据争霸的政局。

黄老学说的宗旨是逐鹿中原,统一天下,建立帝业。《黄帝四经》引用黄帝的话说:“唯余一人,兼有天下。”(《十六经·果童》)又称:“吾受命于天,定立(位)于地,成命于人。唯余一人,(德)乃肥(配)天,乃立王、三公。立国,置君、三卿。”(《十六经·立命》)黄老学说的诞生,说明战国中期,诸侯已兴起帝制运动,开始依据国力强弱在君主中分出几个等级,以“帝”为最高等级,其次是“王”,再次是“君”。当时齐滑王曾称为东帝,秦昭王曾称为西帝。阴阳家邹衍根据诸侯称帝之社会趋势,创立了“五德终始”的历史周期理论,认为历史发展以五个朝代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因循“土、木、金、火、水”的次序,五行依次相克相生。邹衍“五德终始”说上溯到“黄帝”。西汉流行邹衍的五行学说,汉武帝于公元前104年改正朔,定服色为黄,司马迁《史记》遂置黄帝于帝系之首,作为帝系之始。董仲舒也按五德终始推断朝代更迭的历史,认为至汉朝建立,中国的帝业完成了一个历史循环。

关于黄帝的传说,其实早在战国以前就已经存在,黄老学说只是第一次明确了黄帝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最早提出了黄帝是中华民族共祖的观点。虽然就动机而言,黄老学说出于“帝天下”的政治需要,但是对于中华文化而言,其历史意义却是深远的。2000多年后,历史进入公元20世纪,中华民族以“炎黄子孙”扬名世界,溯源正是来自黄老学说。[1]

从整体上看,黄老学说是以老子“道”论为纲,阐述“帝天下”理论,旨在教导君主如何用“道法”谋天下。“与道合一”是黄老学说的主旨。黄老学说认为君王兼并他国活动是执行天道的行为,是替天行道,因而在统一天下的价值取向上,《黄帝四经》提出了三大支柱论:其一是重土“贱财”论。所谓“(霸)主积甲士而正(征)不备(服),诛禁当罪而不私其利,故令行天下而莫敢不听”(《经法·六分》)。就是说,君王要的是天下,而君王个人必须要“贱财”。这“贱财”说正是老子“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思想的翻版。其二是“守雌贱身”论。《黄帝四经》提出君王征伐天下要的是“贱身而贵有道”(《经法·六分》),所谓“以刚为柔者栝(活),以柔为刚者伐。重柔者吉,重刚者灭”(《经法·名理》),“以强下弱,何国不克?以贵下践,何人不得?”(《经法·四度》)“守雌贱身”论出自老子“以柔克刚”思想,老子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其三是“不争亦争”论。《黄帝四经》指出:“天地已定,规(蚑)侥(蛲)毕挣(争),作争者凶,不争亦毋(无)以成功。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则不失所守。”(《十六经·姓争》)意思是连蚑、蛲之类这些微小的生物都在生存竞争,“争”是必然的,问题是“争”与“不争”选择,只要是遵循“天道”,那么“不争亦争”。[2]这实际上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翻版。

黄老学说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它的包容性。因“帝天下”之政治需要,黄老学说兼采相关的中原诸子百家学说,并融各家精华于一体,提出了具体的治国理政方案。

例如法家主张法治:“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韩非子·定法》)黄老学说吸取了法家思想,提出:“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法家强调君王意志就是法,立“法”是为了加强君权;而黄老学说认为,“法”就是形而上之“道”,立法者就是执“道”者,立“法”是为了实现天下无为而治。“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刑名声号矣。刑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经法·道法》)

又如儒家主张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学而》)所谓“德”,即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黄老学说吸取了儒家的王道思想,然而以虚静无为思想统御儒家的德治,提出:“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为之用在节。知地宜,须时而树,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民富则有佴(耻),有佴(耻)则号令成俗而刑伐(罚)不犯。”(《经法·君正》)又说:“吾畏天地亲民,立有命,执虚信。”(《十六经·立命》)

再如墨家主张兼爱:“法,所若(顺)而然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墨子·经上》)。就是说,“以天为法”,就应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法”。黄老学说以道家的虚静无私思想统御墨家思想,提出“精公无私”“兼爱无私”(《经法·君正》)。

此外,《黄帝四经》还吸取了名家、阴阳家等诸家学说。综上所述,可见黄老学说以道家之“道”为核心,在“帝天下”的宗旨下,集百家学说之大成,是由道家衍生出来的一个重要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