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人与鬼神关系的巫术
英国人类文化学学者马林诺夫斯基揭示:“巫术是一套动作,具有实用的价值,是达到目的的工具……巫术中每一个举动都包含着标准化的行为,即仪式;标准化的语言,即咒语;及有一定的人物在适切的情景中举行礼节。”[10]人们所知的巫术,通常是一种仪式,大多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也使用某种据认为赋有魔力的实物和咒语。巫术之所以神秘,是因为人们相信它具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大凡一切非平常人力可以预期完成的事情,人们就会使用巫术来解决。
中国古代的巫术,通常由巫师来实施。《国语·楚语》观射父在《论绝地天通》中说:“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巫师的本领就是通过巫术,沟通神与人之间的关系,调动鬼神之力为人消灾致福。
这类通鬼神的巫术,具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请神附体。请神附体有请神、探源、抓鬼和谢神四个步骤。《汉书·礼乐志》云:“大祝,迎神于庙门,奏嘉至,犹有降神之乐也。”请神后巫师成为神的化身,代神言行。此时的巫师通常会显出失魂落魄的状态。另一种途径是通阴,即“灵魂出走”,巫师的灵魂似乎离开肉体,到神鬼所在的地方。
巫师在实施大型巫术时,通常还有一个助手,古时候称之为“祝”。《说文》说:“祝,祭主赞词者。”意思是,“祝”掌管宗教祭祀的具体仪规,是起司仪作用的人。“祝”的使命是为主祭者诵祷辞,迎神而导行,因此“祝”需要有好口才,以明语导祭,以美言悦神。
据史记载,殷商时代这类巫术最为盛行。因为殷人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帝”。“人者,赖年收谷类食以生存者也。而令雨、降旱、授年、不授年,皆帝之能事,是人之所以生,实天之所赐也。帝者,能降若降不若,授佑降灾,则又实为人间祸福之主宰。以神权特大,威力无比,故令雨降旱,授年不授年,虽惟帝为能,但万一雨年不好,则宁以为乃先祖作祟,亦不能怪罪于帝天。”[11]在殷人心目中,“帝”神是万物的主宰,祸福吉凶皆由它来决定,因而特别推崇与“帝”沟通,传达“帝”意的巫术。
商代巫师的地位是很高的,在朝廷里常常会参与重要的决策。开创商代的国君成汤,他本人就是个巫师。《吕氏春秋·顺民》记载: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枥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
成汤死后,长孙太甲接位时,伊尹是太甲老师,也是“格于皇天”的巫师。伊尹可以密查天意,可以代传天意。伊尹在《伊训》中申饬太甲:“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意思是我代上帝传意,上帝要用降百祥嘉奖作善者,降百殃处罚作不善者。
占卜本是一种对“天数”的预测术,但它具有双重性,它既可依附于“天命”说,也可依附于“鬼神”说。依附于“鬼神”说的占卜就属于这种巫术。从已有史料的记载来看,殷人“尚鬼神”,重祭祀,崇占卜。商朝占卜是一种通鬼神的巫术,多用于王事,如卜行、卜师、卜祝、卜宾、卜疑、卜王、卜祀、卜猎等。据《史记·殷本纪》记载,成汤以来至于帝辛,历经三十王,今见于卜辞者二十有三。
即便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巫师的地位仍旧高高在上。特别是在春秋时期,凡国君决定一件国家大事,或者是决定一次重要战争,国君都要斋戒沐浴,一个人独居在宫殿里边三天或者五天七天,静静地祈祷,然后请巫师来卜筮,作出决策。所以《春秋》这部编年体史书中充满卜筮卜卦的记录。
这类通鬼神的巫术,花样很多,比如符咒治病,作法驱邪,请神赐福,等等。其中最为神秘的是偶像祝诅术。偶像祝诅术的方式,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中曾做过揭示,它的原理就是原始思维里的“相似律”,即通过对偶像的诅咒和攻击,来控制或报复偶像所代表的人物。中国最早的偶像祝诅术始于商代。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猎于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死。”
西周以后,偶像祝诅术渐趋流行。《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一段故事:赵襄子联合韩、魏二家,灭了智伯一家。豫让是智伯的朋友,为了替智伯复仇,躲在桥下,去行刺坐车过桥的赵襄子,结果被赵襄子所擒。豫让说:今天的事,我理所当然该死,但我请求在您的衣服上砍几刀,这样也就算是我替智伯报了仇了,我死而无憾了。赵襄子敬重豫让的义气,便脱下一件衣服,让人递给了他。豫让拔出剑来,一连向衣服砍了好几下,砍罢豫让自刎而死。而赵襄子的情况呢?早于《史记》的《战国策》记载:“豫让拔剑击衣,衣尽出血。襄子回车,车轮未周而亡。”司马迁也许认为此说太奇离,没有采用这个传说。但如史学家吕思勉所说:“凡厌胜诅咒之术,均自此而出。”[12]
通神成仙,是这种巫术衍生的产物。先秦时期,楚人已有神仙的传说,说明巫术已发展成为神仙术。这时期从巫师中开始分化出专务神仙术的方士。《山海经》中记述了“不死树”“不死民”“不死之药”,皆是这类巫术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