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与现代热力学

第三节 “气”与现代热力学

气,是道家重要的思想。庄子在《知北游》里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在《至乐》里又云:

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道家的“气”说,经过宋明理学发展,大体形成了下述是三方面观点:第一,“气”乃万物之本源,它是微小的物质,起初以纯粹同质、无定的状态出现,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气”与“道”实为一物,形而上为“道”,“道”是本;形而下为“气”,“气”是器。第二,由“气”形成万物。“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万殊。其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张载《正蒙·太和》)“气”分化成形,异化成万物,产生阴阳二极转化运动。第三,宇宙万物虽然物体形态不同,但是“气”的无定性与同质性无所不在,演化在万物之中。宇宙万物,因“气”而延绵发展,既不断地创生变化,又相互发生联系,相互作用;物体形态,也因“气”而不断地存亡与转换。所以,宇宙万物虽然形形色色,变化万端,实际上就是庄子说的,“整个天下只不过同是气罢了”,皆是“气”的循环往返而已。[5]这“气”说的假设,在现代热力学中得到科学的验证。

能量守恒定律是现代热力学的第一定律。这定律告诉人们,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在一个孤立系统,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原子核内部,能量是守恒的,既不能创造也不会消失,而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在能量转换和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是恒定不变的。能量转化有多样形式,既有物体运动的机械能、分子运动的内能、电荷运动的电能、原子核内部运动的原子能,也有生物的生理能、心理能,等等。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而且某种形式或物体的能量减少,一定有其他形式或物体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是相等的。

人之生与死,实际上是生命能量转化的一种形式。庄子从“气”的高度认识到:“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知北游》)人的诞生,是气的聚合,气的聚合形成生命,气的离散转化为它物质便是死亡。生与死是“气”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一种物体转化为另一种物体。因此,“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不解,责备他:“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说:“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死去的人返归天地,这本来是定数,为什么要噭噭然朝她哭泣呢!庄子持“气”说之真谛,对人之生与死抱着一种豁达的态度。然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庄子真的对妻的死亡无动于衷吗?事实并非像惠子所想象的那样。庄子的内心也是极度悲伤的,悲伤是一种心理能,若是郁结不发必然会影响到生理,生理系统一旦失去平衡就会使人致病,因而这能量总要宣泄出来。只不过庄子与常人的宣泄方式不同,常人是哭泣,而庄子是“箕踞鼓盆而歌”。庄子的“鼓”而“歌”何尝不是一种悲伤的形式呢?须知,“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力”是能量传递和转化的一种方式、一个途径。“力”是可以直观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是最终的结果相同,就是通过“力”来达到能量的传递和转化,使物体本身或物体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如果达不到平衡,“力”就不会停下来,继续传递或转化能量。“力”的功能就是维持物体能量的平衡。因而,宇宙万物运转都离不开“力”的推动。

道家说的“气”,另一个内涵,就是现代热力学中说的“力”。庄子对“力”作过具体描述。他在《逍遥游》中云:“《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在这里举了三个“力”的现象:一是在低洼上倒一杯水,水上放一株草,草如船一样浮起。一是在同一地方放一个杯子,水的浮力盛不起杯子,杯子就被洼地黏住了。一是大鹏往南方迁徙,在无穷的天地间腾飞,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其风使大地尘埃及林木呈野马奔腾之状。这三个现象讲的其实皆是物理力,第一个是水的浮力,第二个是地球的万有引力,第三个是空气的反作用力。这些力皆是可以直观的。

还有一种“力”是无形的,例如孟子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人如何养“气”呢?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养“气”的途径,一是“为学”,知识天天积累,越积累,知识越丰富。知识就是能量,“腹有诗书气自华”。二是“为道”,求道则要天天减少,减少抵销人的欲望与知识,减少又减少,最终臻达“无为”,如西方哲人尼采所说,“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重新走向孩子般的清澈”。老子认为只有做到“玄览”“静观”,人的智慧焕发而接近真理,实现“无为而无不为”。

当然,道家之“道”与儒家之“道”不同,因而孟子对“为道日损”持另一种说法。《孟子·公孙丑上》云:“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提出的是养儒家的浩然正气,要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统帅“气”,减少的是与“志”相悖逆的情欲与邪说。他认为,这样的“气”才能至大至刚,充塞于立功、立德、立言等“三立”之间。

无论是道家或是儒家,他们说的“气”,皆指人的心理能量。心理能量在形式上具有特殊性,它有许多载体。比如著作载体,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司马迁说的“此人皆意有所郁结”,这“意”指的就是包括知、识、情、志等多个方面的心理能量。

历史上的经典著作都充塞着巨大的心理能量,人们阅读经典,实际上是一种心理能量的传递,它会转化为各种形式的精神力量。从时间上看,人类正是通过这种能量的传递,才能在文化发展史上进行持久的接力赛,一代传一代,形成惯性的文化创造力。从空间上看,经典的能量传递给社会人群,人群积蓄的能量如果爆发,就会对自然或社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斯托夫人创作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小说写的是当时美国南方黑奴生活的惨状。作品发表之后,其放射的能量,直接推动了美国的废奴运动和南北战争。1862年,林肯总统接见斯托夫人,讲话中盛赞她的著作:“这位小妇人写了一部导致一场伟大战争的书。”

经典的能量也是超时空的,超民族的。孔子的《论语》缔造了中华民族仁爱博大之道德,虽然传承了2000多年,但其内在能量却仍然是生生不息,及今甚至呈现出燎原世界之趋态。1988年1月,75位国际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向世人宣告:“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此外,由于宇宙万物间一“气”相通,万物之间的能量也始终在相互传递与转换。心理能量可以转化为物理能量,物理能量也可以转化为心理能量。两者能量的转化的中介就是“力”的结构。现代格式塔心理学通过实验证明,当人的心理与外物在“力”的结构上发生异质同构时,就会发生能量的转化关系。例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景物,会引发人的点点回忆,绵绵愁绪;“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的景物,会使人精神振奋,心潮澎湃;“一望几重烟水”的景物,则会给人蒙上几分惆怅,几分迷惘。

世界著名作家欧亨利在《最后一片树叶》里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个病人躺在病床上,绝望地看着窗外一棵被秋风扫过的萧瑟的树,看着树上的树叶一片片枯黄凋落,仿佛自己的生命像树叶一样在消逝。他突然发现,在那棵树上,居然还有一片葱绿的树叶没有落。病人想,等这片树叶落了,我的生命也就结束了。于是,他终日望着那片树叶,等待它掉落,也悄然地等待自己生命的终结。但是,那片树叶竟然一直未落。病人由此产生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只要那片树叶不落,我的生命就不会结束。结果,病人康复了,那片树叶依然碧如翡翠。病人痊愈之后,走出病房到那棵树下看究竟,才发现那片树叶是一片假树叶。原来是邻室的画家破解了他的内心秘密,知道他生命的信念维系在最后一片树叶上,因而制造了一片假树叶。正是这片假树叶,给病人注入了活下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