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内敛与扩张

二、内敛与扩张

在道家学说中,“道”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不可违逆的自然规律。第二层次,“道”分为“天道”与“人道”,人除了遵循“天道”之外,还要遵循“人道”。“人道”体现于“德”的规定。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中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什么是“德”?老子认为,“德”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功成而弗居”。最高的“德”就是“化而不作”。在谈道家的宇宙之道时,我们已分析过“有”与“无”的概念。如果说“道”是万物在“无”层次上的本质属性,那么“德”则是万物在“有”层次上的本质属性。可以说,“德”是“道”处于不同时空、不同环境中的表现。在人道中,“道”决定的是人的生命本性,属于“真”的范畴;而“德”决定的是人的生命质量,属于“善”与“美”的范畴。因此,“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是一般准则,“德”是个体修养。在人生道路上,道家与儒家都强调个体修养,起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进行类推式的完善,然后由己及人,至家至国至天下。儒家的人生道路分为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一阶段是自我修养,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第二阶段是家族内实践,即“齐家”;第三阶段是推及社会,即“治国,平天下”。

道家的人生道路大体相同。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云: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天下有形之物容易被剥夺,外界之利容易失去,老子认为唯有“善建”“善抱”——建立于内心的道德,不会因为外界的压力或诱惑而丧失,能够世世代代传承发扬。所以每个人的人生道路率先要自我修养,做到道体合一,由此再类推至修家、修乡、修邦、修天下。如此,才能实现“道”行天下,“德”普众生,秩序井然。

在修养步骤上,道家与儒家有些相似。但是,在价值取向上,道家与儒家恰好相反。儒家目标是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名垂史册;道家修“道”的目的是“致虚静”,由无名、无欲臻达“无为”,回归其原初的真朴之心,如老子所形容,“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道德经》第二十章)。在老子看来,母系氏族社会是人类儿童时期,是“上德”时代。

在修养方式上,道家与儒家也殊途。儒家的前提是“格物致知”,认为外界事物之所以各不相同皆有其当然之理,只有对事物之理进行了解,才可以获得良知,而产生诚意,明辨是非,故儒家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道家则采取“以身观身”的方式,通过自己的内在感受体验,达到了解自己。然后推己及人,由自家观照别家,以自乡观照别乡,以自邦观照别邦,以现在天下观照未来天下。因而,道家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可见,儒家的自我修养,是扩张的,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外作波状圈形放射的。而道家以自我为中心向内收敛,所有“有为”最终返归于“无为”。

在修养动力上,道家与儒家也采取不同的激励机制。儒家设置的人生前景是“学而优则仕”,自强不息,通过“三立”,由下等人变为上等人,由卑贱变为尊贵,所谓“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道家设置的人生前景是超脱名利,返归自然,隐居山林,优游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