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与进化论

第二节 “天地不仁”与进化论

关于宇宙万物的进化规律,老子在《道德经》中作过精辟的论述: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天行有常”,天地无所谓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所谓“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圣人也不该讲仁爱,要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百姓自作自息,自生自灭。天地之间,就像风箱一样,空虚而不枯竭,不断运动便不断生风。人为干涉只会加速衰退,因而不如“守中”,任其自然。

老子这里说的“天地”,是一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规律,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只能依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生长变化。老子对此用生活中的两件事加以解说,一是“刍狗”,一是风箱。说明“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与其人为地折腾来折腾去,不如虚静无为,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任其自在生存发展。

严复是学贯中西的学者,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他翻译的《天演论》,第一个将达尔文的物种进化理论介绍到中国。严复高度评价老子的思想,认为老子的“天地不仁”论“尽达达尔文新理”,将达尔文进化论包罗无遗,可以视作“天演开宗语”。[4]严复在《天演论·察变》中介绍了达尔文的核心思想:

天运变矣,而有不变者行乎其中。不变惟何?是名“天演”。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此万物莫不然,而于有生之类为尤著。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则其存也,必有其所以存,必其所得于天之分,自致一己之能,与其所遭值之时与地,及凡周身以外之物力,有其相谋相剂者焉。夫而后独免于亡,而足以自立也。而自其效观之,若是物特为天之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夫是之谓天择。天择者择于自然,虽择而莫之择,犹物竞之无所争,而实天下之至争也。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达尔文提出的物种进化的基本原理。达尔文认为:竞争是物种自然的生态,物种能否生存由自然来选择,优胜而劣汰。他认为“天择”是无情的,不会让不适者同适者一样生存。严复认为,达尔文的进化思想与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同出一辙。

对严复的判断,有学者质疑:达尔文说的“物竞”含有强烈竞争的含义,而老子的“无为”是反对竞争的,两者观点是不同的。其实,这里有个误会。老子说的“无为”特指“人道”。在老子学说中,“天道”与“人道”是分开的,各有各的规律。所谓“无为”,指的是人对“天地不仁”的“天道”不要去做人为的干涉。“物竞”本是一种自然的状态,例如老虎捕食麋鹿等生物,能捕食者生存,不能捕食者淘汰,这就是生存竞争。这类“物竞”不是人之能力可以干涉的,因为那是一种“天道”,人对“物竞”这种自然现象只能持“无为”的态度。如《天演论·察变》所说,“天择者择于自然,虽择而莫之择,犹物竞之无所争,而实天下之至争也”。

老子的这个思想,庄子进而加以发挥,深入到自然界生物的进化过程。庄子在《至乐》中对生物进化曾作过这样的假设:

种有几,得水则为继,得水土之际则为鼃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干余骨。干余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軦生乎九猷,瞀芮生乎腐蠸。羊奚比乎不箰,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庄子认为:生物虽然多种多样,但皆起源于微小元素“几”。“几”这样东西,用老子的话来描述,那就是“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德经》第十四章)。“几”的元素,由于水的滋养便逐步衍生为生物,在陆地和水面交接处形成了青苔,进而蔓延到山陵高地,进化成为车前草。车前草获得粪土孕育成为乌足,乌足的根变化成土蚕,乌足的叶子变化成蝴蝶。蝴蝶很快又变化成为虫,名字叫作灶马。灶马一千天以后进化成为名叫“干余骨”的鸟,干余骨的唾沫长出虫子叫斯弥……青宁虫生出豹子,豹子生出马,马生出人,而人又返归造化之初的状态“几”。天地万物都产生于“几”,由“几”进化而来,最终又返归于“几”。

在上述关于生物进化的假设中,庄子实际提出了两个理念:一是生命的起源。现代进化论认为,生命的起源应当追溯到与生命有关的元素的起源,即可追溯到宇宙形成之初,通过所谓“宇宙大爆炸”产生了碳、氢、氧、氮、磷、硫等构成生命的主要元素谈起。这就是庄子猜想的“几”。一是物种的起源。现代进化论认为,生物是自然发生的,可以由非生物产生,或者由不相关的物体产生,如“肉腐生虫,鱼枯生蠹”。生物进化的大体过程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生物进化的谱系可以用一棵树来比喻:主干代表共同祖先,大小分枝代表相互关联的进化线系。谱系中的线系实际上包含两种意义的进化:一种进化是同一物种的进化,其进化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另一种进化是物种遵循“适者生存”规律,为了适应环境而发生物种的变异,这线系分枝代表的就是各种变异的生物种类。在科学考证中,科学家已经从过渡型化石里发现了生物从爬行类到鸟类,从猿到人的进化踪迹。庄子在物种的起源上有三方面猜想:一、由水生物种到陆生物种“青苔”“车前草”。二、物种变化,由“植物”演变为“动物”,“动物”中又不断产生新物种。三、一个物种内的进化,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些猜想基本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相符合。

除了生物进化,庄子还有一个猜想,他在《寓言》中说:“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他认为万物都是种子,以不同的形态相传接,开始和终了就像一个圆环,周而复始,没有端倪,这就叫自然的均衡。自然的均衡就是自然的边际。庄子认为,各类物种不是不变的,它们都有一个生死存亡过程,这个过程始终在循环往返。正因为存在这种“始卒若环”,万物才有各自的边际,生态才能自然地均衡。

严复在《庄子评点》中高度地评价庄子关于生物进化的发现。他说:

庄子于生物功用变化,实已窥其大略,致其细琐情形,虽不尽然,但生当二千余岁之前,其脑力已臻此境,亦可谓至难能而可贵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