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堂上巫官权重

二、庙堂上巫官权重

春秋时期,楚王虽然在政治、经济方面追效中原文明,改造蛮夷,国家拓土扩疆,呈现一派兴旺景象,但是在风尚习俗上却因循守旧,迷信巫祝之道,推崇重用巫官。当北方进入史官文化阶段,南方楚国仍处于巫官文化状态。

据史书记载,楚王及大臣们都“信巫鬼,重淫祀”。所谓“淫祀”,就是“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几乎无事不祭祀。因此巫官在楚国地位高、权力大。据《国语·楚语》记载:楚国的王孙圉出使晋国,赵简子问他:“楚国有一块叫作‘白珩’的玉佩被看作是国宝,有多少世代了?王孙圉回答说:“楚国从来不把一块玉当作国宝,楚国的国宝第一是观射父,第二是左史倚相,第三是一片叫作‘云连徒洲’的广野。”观射父被看作是第一国宝,就因为他是一位大巫,其地位之高乃“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观射父告诫楚昭王祭祀非小事,它关系到“昭孝息民,抚国家,定百姓”,关系到国运。故楚王有关重大政治决策都要依赖观射父,求之于神。

《新论·言体论》记载:

昔楚灵王骄逸轻下,简贤务鬼,信巫祝之道,斋戒洁鲜,以祀上帝,礼群神,躬执羽绂,起舞坛前。吴人来攻,其国人告急,而灵王鼓舞自若,顾应之曰:“寡人方祭上帝,乐明神,当蒙福佑焉,不敢赴救。而吴兵遂至,俘获其太子及后姬以下,甚可伤。

楚灵王本人就是祭司。他“起舞坛前。吴人来攻,其国人告急,而灵王鼓舞自若”。在楚灵王心中,祭祀比战争重要,即便战火已经烧到了国门,也要去祭祀,祈求上帝、祖先保佑楚国。当然,结果是一败涂地。不仅是楚灵王,楚怀王也同样如此,“事鬼神,欲以获神助、却秦师”(《汉书·郊祀志》)。这种崇尚鬼神的巫风,在楚国甚至左右王位传承这样的大事。据《左传》记载:

共王无冢适,有宠子五人,无适立焉。乃大有事于群望,而祈曰:“请神择于五人者,使主社稷。”乃徧以璧见于群望,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

楚共王有宠子五人,不知应当立谁为太子,乃望祭群神,请求神灵为他挑选。方法是先拜祭祖先,然后将一块玉璧暗藏在祖先宗庙的庭院中,让五个儿子按长幼顺序依次来拜祭祖先,中间恰好对着玉璧而拜的那个人,就是神明所立的太子。楚王将王位继承者的选择,最终交予神灵来定夺。

楚国公室祭祀,祭祀对象很多,既要祭宗庙祖先、群神万物,也要祭日月星辰、名山大川。其中有一项很重要,那就是“望祭”。所谓“望祭”,实际上是一种郊祭。《左传·宣公三年》:“望,郊之属也。”楚国祭祀的规矩是“祭不过望”,就是祭祀的山川星辰不越过本国疆界。楚昭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汉、睢、漳,楚之望也。祸福之至,不是过也。”(《左传·哀公六年》)江、汉、睢、漳是楚国境内的四条河流,意指楚国的社稷。“望祭”是祭山川之神,求神保佑楚国江山。

在楚国,占卜是公室决策的必要手段。无论是战事或是其他重大国事,几乎都要由巫师占卜,然后根据占卜结果行事。春秋战国时期,占卜在各国公室都使用,但是中原列国的占卜多为“术数”,楚国公室占卜却是“巫术”,寄愿于鬼神。传说,末代楚王负刍谋杀了楚哀王后,自立为楚国国君。由于秦国对楚国虎视眈眈,楚王负刍去洞庭湖向着凤凰占卜,询问国运。凤凰三点头,而后又大声鸣叫三声,楚王负刍以为楚国的国运还有三百年零三载。此时恰有秦国大将李信率兵前来攻楚,楚王负刍派兵将他打败了,便对凤凰之卜信以为真。不久,秦将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伐楚,楚王负刍自信国运长久,轻易出兵,结果被王翦杀得溃不成军。王翦直捣楚国都城寿春,楚王负刍被秦军俘虏,一年之后,楚国被秦所灭。楚王负刍去洞庭湖向凤凰占卜之史实,还有待考证。但是,既有这个传说,说明楚国庙堂确实迷信巫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