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云雨”的象征
“巫山云雨”是楚文化的一个美丽传说。宋玉在《高唐赋序》中描述:“昔者,先王(楚襄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原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梦合乃是一种潜意识的交合,意味着人与超自然力量的沟通。这个传说可以说是个文化象证,它暗示着楚文化与巫山之间的关系。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这里说的“灵山”,就是巫山。古字灵与巫相通。战国时期,巫山属楚国之巫郡。汉代开始,长江三峡一带统一叫“巫山”。清·光绪《巫山县志·沿革》记载,巫山原名“巫咸山”,以巫咸葬此得名。巫咸之名最早见于《尚书》。郭璞《巫咸山赋》云:“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师,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山,因以为名。”《列子》中亦曾提到“有神巫曰季咸,知人生死存亡,期以岁月旬日,如神”。隋朝时,“巫咸山”去掉“咸”字,改名巫山。
中原地区经历了夏、商、周三代,巫文化在商代臻达顶峰,至周代随着文明的发展总体呈现出逐渐衰落的趋势,尤其是在以礼乐文化为标志的周文化崛起之后。然而,南方许多地域仍处于原始文化状态,“其民火耕水耨,断发文身,性犷悍,不服王化”。楚王在国内实行的是封君封邑制,郡县政权、封邑政权在以楚王为核心的中央政权下,皆有自行其是的独立性,权力犹如诸侯。所谓“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左传》襄公十三年记楚令尹子囊语),楚国的体制使境内的蛮夷氏族继续维持原始的文化状态。中国南方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长期延续,即便到了19世纪,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在长江流域南部人迹罕至的高原地区发现了一些幸存下来但在文化上并没有被同化的原始部落。”[13]因此,相对于中原而言,楚国当时巫俗普遍,原始巫文化方兴未艾。尤其是在巫山一带,由于崇岭激川,地理闭塞,聚集着许多原始氏族部落,巫风尤为浓厚突出。许多巫师从这里出来,故而巫山被当时人们视作中国巫术之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