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 路基崩塌落石的防治
1.现象与原因
崩塌落石是路堑堑坡或其上山坡的岩块土石发生崩塌或坠落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具有突然、快速和较难预测的特点,是地形、地质比较复杂的山区铁路十分常见的路基病害,对铁路行车安全危害甚大,经常导致中断行车,甚至列车颠覆。形成崩塌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陡峭高峻的边坡或山体斜坡,坡度大于45°、高度大于30m,特别是坡度为55°~75°的斜坡,是崩塌多发地段。
(2)由风化的坚硬岩层组成的又高又陡的斜坡,如互层砂岩,稳定性更差,容易形成崩塌。
(3)受地质构造影响严重,有很多结构面将岩体切割成不连续体的斜坡,特别是有两组结构面倾向线路,其中一组倾角较缓时,容易向线路崩塌。
(4)水的作用是产生崩塌的重要因素。绝大多数的崩塌发生在雨季或暴雨之后,因为水的渗入,对岩石产生软化、润滑和动水压力作用,使岩体强度降低,内摩擦力减小,促使崩塌发生。
(5)其他如地震、爆破、人工开挖斜坡及列车振动等,都是诱发崩塌的因素。
2.防治原则
防治以“预防为主,治早治小,一次根治杜绝留后患”为原则。
(1)新建铁路应加强工程地质工作,对崩塌落石地段,严重者应予以绕避;不能绕避时,应修建必要的预防性工程,防患于未然。
(2)对可能发生崩塌落石地段,加强检查巡视,发现变形失稳征兆,应及时采取措施,治早治小,防止因病害扩大而导致灾害的发生。
(3)病害发生后,整治工作要坚持一次根治杜绝留后患;否则,往往会导致大的灾害。
3.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应根据病害性质、规模及所处地形、地质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常用的防治措施有如下类型。
(1)拦截类:适用于小规模、小块体的崩塌落石。拦截构造有落石平台、落石坑、落石沟、拦石墙、钢轨栅栏及柔性拦石网等。
(2)遮拦类:应用于规模较大的崩塌落石。遮拦建筑有各种明洞和棚洞。修建明洞、棚洞,既可遮挡崩塌落石,又可对边坡下部起稳定和支撑作用。
(3)支挡加固类:适用于不宜或难于消除的大危岩或不稳定的大孤石。支挡建筑有支顶墙、支护墙、明洞式支墙、支柱、支撑等。
(4)护坡、护墙:适用于易风化剥落的边坡。边坡陡者用护墙,边坡缓者用护坡。
(5)上述措施不能奏效时,应考虑改线绕避。
4.养护维修要点
(1)崩塌落石地段应进行定期检查、经常检查和雨季汛期检查。所谓定期检查,是指春检和秋检,对崩塌落石地段及其防护建筑物进行全面的检查。春检时发现隐患,采取防范措施安全度汛;秋检是检查汛期过后崩塌落石处所的变化情况及防护建筑物的破损情况,分轻重缓急,安排路基大修、维修计划。巡山工和重点病害看守工对所管责任地段或处所,应经常巡视检查,监视危岩落石的发展动向,防患于未然。雨季汛期应加强检查力度,执行雨前、雨中、雨后检查制度,是防止崩塌落石事故的有效措施。
(2)及时清理被拦截的崩塌坠落土石方,修理被破坏的建筑物及排水设备。
(3)对范围大、数量多、危石分散、清除整治困难的崩塌落石地段,应设置报警装置,以防发生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