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3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由于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一个经由对投入资源和条件的质量控制(即施工项目的事前质量控制),进而对施工生产过程以及各环节质量进行控制(即施工项目的事中质量控制),直到对所完成的产出品的质量检验与控制(即施工项目的事后质量控制)为止的全过程的系统控制过程,所以,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可以根据施工项目实体质量形成的不同阶段划分为事前质量预控、事中质量控制和事后质量控制。
1.事前质量预控
事前质量预控就是要求预先进行周密的质量计划,包括质量策划、管理体系、岗位设置。
把各项质量职能活动,包括作业技术和管理活动建立在有充分能力、条件保证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对于建设工程项目,尤其施工阶段的质量预控,就是通过施工质量计划或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的制定过程,运用目标管理的手段,实施工程质量事前预控,或称为质量的计划预控。
事前质量预控必须充分发挥组织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整体优势,把长期形成的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和经验智慧,创造性地应用于工程项目。
事前质量预控要求针对质量控制对象的控制目标、活动条件、影响因素进行周密分析,找出薄弱环节,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和对策。
2.事中质量控制
事中质量控制也称作业活动过程质量控制,是指质量活动主体的自我控制和他人监控的控制方式。自我控制是第一位的,即作业者在作业过程中对自己质量活动行为的约束和技术能力的发挥,以完成预定质量目标的作业任务;他人监控是指作业者的质量活动过程和结果,接受来自企业内部管理者和来自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检查检验,如工程监理机构、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等的监控。事中质量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工序质量合格,杜绝质量事故发生。
事中质量控制的措施包括:施工过程交接有检查、质量预控有对策、施工项目有方案、图纸会审有记录、技术措施有交底、配制材料有试验、隐蔽工程有验收、设计变更有手续、质量处理有复查、成品保护有措施、质量文件有档案等。
施工项目事中质量控制的实质就是在质量形成过程中如何建立和发挥作业人员及管理人员的自我约束以及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使施工项目质量从分项、分部到单位工程自始至终都处于受控状态。总之,在事前质量预控的前提下,事中质量控制是保证施工项目质量一次交验合格的重要环节,没有良好的作业自控和监控能力,施工项目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
3.事后质量控制
事后质量控制也称为事后质量把关,以使不合格的工序或产品不流入后道工序、不流入市场。事后质量控制的任务就对质量活动结果进行评价、认定;对工序质量偏差进行纠正;对不合格产品进行整改和处理。
从理论上分析,对于建设工程项目如果计划预控过程所制定的行动方案考虑得越周密,事中自控能力越强、监控越严格,实现质量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理想的状况就是希望做到各项作业活动“一次成活”“一次交验合格率达100%”。但要达到这样的管理水平和质量形成能力是相当不容易的,即使坚持不懈地努力,也还可能有个别工序或分部分项施工质量会出现偏差,这是因为在作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计划时难以预料的因素,包括系统因素和偶然因素的影响。
建设工程项目的事后质量控制,具体体现在施工质量验收各个环节的控制方面。
以上系统控制的三大环节,不是孤立和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构成有机的系统过程,实质上也就是质量管理PDCA循环的具体化,并在每一次滚动循环中不断提高,使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