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4 隧道冻害及整治措施

5.6.4 隧道冻害及整治措施

我国幅员辽阔,冻土地区分布广泛(其中多年冻土占整个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在寒冷地区修建隧道是不可避免的。隧道冻害会导致衬砌冻胀开裂,以至疏松剥落,造成隧道衬砌结构的失稳破坏,降低衬砌结构的安全可靠性,严重影响运输的安全和隧道的正常使用。防治与整治隧道冻害是十分必要的。

5.6.4.1 冻害的种类及其危害

1.冰柱、冰溜子

渗漏的地下水通过混凝土裂缝逐渐渗出,在渗出点出口处受低温影响积成冰柱。尤其在施工接缝处,渗水点多,积冰明显,累积成十至几十厘米厚的冰溜子(又称为挂冰)。如不清理,冰溜子越积越大,侵入限界,危及行车安全。

拱部渗漏形成的冰柱(冰葫芦),在一般地区仅仅是影响限界。但在电气化牵引区段,冰柱下垂,挂在接触网高压电线上造成短路,坠断电线造成放电、跳闸,严重时危及人身安全。隧道排水沟槽设施保温不良引起的冰冻称冰塞。因结冰堵塞,水沟地下排水困难,使水沟(管或槽)冻裂破损,衬砌周边因水结冰而冻胀,致使隧道内各种冻害接踵而来。

2.衬砌发生冰楔

围岩之间结冰冻胀,产生冰冻压力,再传递给衬砌。经缓慢发展,常年积累冰冻的压力像楔子似的,使衬砌发生破碎、断裂、掉块等现象。

3.围岩冻胀破坏

隧道修筑在不良地质地段(Ⅴ级围岩及破碎花岗岩、砂岩),如果围岩层面及结构内含水较多时,冬季就易发生冻胀破坏,主要有如下几类。

(1)隧道拱部衬砌发生变形与开裂。拱部受冻害影响时,拱顶下沉内层开裂,衬砌开裂严重时尚有错牙发生,拱脚变形移动。冻融时又有恢复(留有残余裂缝),多次循环危及结构安全。

(2)隧道边墙变形严重。边墙壁后排水不畅,积水成冰,产生冻胀压力,造成拱脚不动,墙顶内移,有的是墙顶不动墙中发生内鼓现象,也有墙顶内移致使断裂成多段。

(3)隧道内线路冻害。线路结构下部无排水设施,在地下水丰富地区,水在冬季冻结,道床隆起。在水沟之处因保温不好,与线路一样有冻结,这样水沟全长也会高低不平。冻融使线路和道床翻浆冒泥、水沟断裂破坏。水沟破坏后排水困难,水渗入线路又加大了线路冻害范围。

(4)衬砌材料冻融破坏。隧道混凝土设计强度较低,抗渗性差,在地下水丰富地区,水就渗入混凝土内部。冬季时水在混凝土结构内冻结,膨胀产生冻胀压力,经年冻融循环使结构变酥,强度降低,造成冻融破坏。洞口段冻融变化大,衬砌结构内因含水受冻害外,岩体的冻胀压力也促使衬砌发生纵向裂纹和环向裂纹。

(5)隧底冻胀和融沉。对多年冻土隧道,隧底季节融化层内围岩若有冻胀性,而底部没有排水设备时,每年必出现冻胀融沉交替,无铺底的线路很难维持正常状态;有时铺底和仰拱的隧道也发生隆起或下沉开裂。

5.6.4.2 冻害的成因

(1)寒冷气温的作用。隧道冻害与所在的地区气温(低于0℃或正负交替)有直接关系。

(2)季节冻结圈的形成。沿衬砌周围各最大冻结深度连成的一个圈叫作季节冻结圈。当衬砌周围超挖尺寸大小不等,超挖回填用料不当及回填密实不够产生积水时,则形成冻结圈。在严寒冬季,较长的隧道两端各有一段长度能形成冻结圈,叫作季节冻结段。中部的一段,因不会形成季节冻结圈,叫作不冻结段。隧道两端冻结段长度不一定相等。同一座隧道内季节冻结段的长度恒小于洞内季节负温段的长度。

隧道的排水设备如埋在冻结圈内,冬季易发生冰塞。在冻结圈范围内的岩土,由于受强烈频繁的冻融破坏,风化破碎程度与日俱增,也是冻害成因之一。

(3)围岩的岩性对冻胀的影响。隧道的季节冻结圈内如果是非冻胀土,就不会发生冻胀性病害。冻结圈内冻土的分布情况决定了发生冻害的部位。如果隧道围岩全是冻胀性土且均匀分布,则冻胀沿衬砌外围对称均匀分布;如果是冻胀性土与非冻胀性土成层状分布,就可能出现冻胀部位不对称和非均匀分布。

(4)隧道设计和施工的影响。隧道在设计和施工时,对防冻问题没有考虑或考虑不周,造成衬砌防水能力不足,洞内排水设施埋深不够,治水措施不当,加上施工单位未能按规范认真施工等,都会造成和加重运营阶段隧道的冻害。

5.6.4.3 冻害的整治措施

严寒及寒冷地区隧道冻害的防治与整治,其基本措施是综合治水、更换土壤、保温防冻、防止融塌、结构加强等,可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

1.综合治水

隧道冻害的根本原因就是围岩地下水的冻结,如果能将水排除在冻结圈以外,杜绝水进入冻结圈,就能达到防治冻害的目的,即综合治水是防治冻害的最基本措施。

为防治冻害而采取的治水措施主要是:消灭衬砌漏水缺陷,保证衬砌圬工不再充水受冻,同时加强结构层和接缝防水(所用防水材料要有一定的抗冻性),对有冻害的段落,要设置防、排水系统,不允许衬砌背后积水,衬砌背后空隙用砂浆回填密实;排水设施或泄水沟应保证在任何季节、任何条件下不冻结,在严寒地区可在中心深埋泄水洞。

2.更换土壤

把冻结圈内的围岩更换或改造,将冻胀土变为非冻胀性土,从而达到防治冻害的目的。更换土壤就是将强冻胀土(主要是细粒土),更换为透水性强的粗粒土。换土厚度为:允许保留总冻胀量不大于允许值的冻胀土时,可取为冻深的80%~90%;若充分发挥排水设施的作用,可为冻深的70%。

把冻胀性土改造为非冻胀性土的方法主要有:向冻结圈内注入水泥浆液或其他化学浆液,使围岩固结而消除冻胀性;向冻结圈内注入憎水性填充材料,使之堵塞所有孔隙、裂隙,从而通过阻止土中水分迁移和聚冰作用来消除围岩冻胀。

3.保温防冻

保温防冻就是通过控制温度,使围岩中的水分达不到冰点,达到防治冻害的目的。保温防冻的类型主要有:保温、降低水的冰点、供热。

(1)在隧道内加筑保温层。在消除隧道渗水、漏水的基础上,在隧道衬砌的内缘(或外缘)或双层衬砌之间加筑一层保温衬层,防止衬砌周围形成季节冻结圈,以消除冻害。所采用的保温材料主要有加气混凝土、泡沫混凝土、浮石混凝土、膨胀珍珠岩混凝土等,一般厚度为20~40m。保温衬层的四周应设防潮层,以避免受潮失效,而且不能与结构层共同受力。

(2)降低水的冰点。在对隧道局部范围的冻害做临时处理时,可向围岩注入丙二醇、氯化钙、氯化钠等,使水的冰点降低,从而降低围岩的起始冻结温度,达到防冻的目的。

(3)供热防冻。供热防冻采用不多,一般只在紧急情况下使用,主要的方法有红外线融冰、电热、锅炉采暖等。

4.防止融塌

在洞内就是要防止基础融沉和道床春融翻浆。前者可以将边墙加深至冻土上限以下或冻而不胀层,后者可加强底部排水,疏干底部围岩含水或采用换土法。两者只要能防止冬季冻胀,就可同时解决春季融沉问题。

5.结构加强

结构加强的主要措施是:加大侧向拱度,使拱轴线能更好地抵抗侧向冻胀;增加拱部衬砌厚度,一般加厚10cm左右;提高衬砌混凝土强度等级或采用钢筋混凝土;隧底增设混凝土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