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 路基冲刷的防治

3.4.5 路基冲刷的防治

1.原因分析

位于河流岸边、河滩或水库岸边的路基,因常年或季节性水流冲刷、波浪和渗流的作用,往往造成路基冲空、边坡滑塌等病害。防治这类病害,必须掌握水流性质、变化规律及可能对岸边或路基造成危害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使防治措施准确到位。为此,应细致地调查勘测、精心分析,提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

2.防治措施

防护工程分直接防护和间接防护两类。直接防护是对路基本体加固,以抵御水流的冲刷;间接防护是借导流或挑流工程,改变水流性质,间接达到避免或减轻水流对路基冲刷的目的。

(1)直接防护。

①干砌片石护坡:适用于不受主流冲刷的路堤边坡。

②浆砌片石护坡:适用于主流冲刷及波浪作用强烈的路堤边坡。

③抛石:适用于水流方向平顺,无严重局部冲刷,已被水浸的路堤边坡。

④石笼:适用于既受洪水冲刷又缺少大石料的区段。

⑤挡水墙:适用于峡谷急流和水流冲刷严重的地段。

直接防护措施各自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造价太高,有的年限较短,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2)间接防护。

①挑水坝:适用于河床较宽,冲刷和淤积大致平衡,水流性质较易改变的河段,有的地方可以顺河势布置纵向导流建筑物。防护地段较长时,更宜采用。

②顺坝:适宜横向导流建筑物。防护地段较长时,更宜采用。

③潜坝:适用于河不太宽,洪水时流速较大、河水较深的河段,侵占河槽较少又能减轻对路堤的冲刷,但宜和加固路堤边坡配合使用。

④防水林带:适用于路基外侧河滩季节性洪水冲刷地段。

间接防护成功的关键是导流建筑物的正确选择和布置,因此应切实依据天然河道的特性确定导治线、导治水位和选择导流建筑物的类型。

上述防护工程措施,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综合使用,应根据河流形态、地质情况和水流特性合理选用。如山区河流,由于河道窄、纵坡陡,防护工程应尽量顺乎自然,宜选用直接防护措施,若仅以挑水坝等导流措施防护,往往失败的多,成功的少。

3.防护设施养护要点

(1)经常检查,特别是洪水期间和洪水过后,应进行全面检查,范围不大的损毁,应及时修补;范围较大的损毁,应充分调查,分析原因,而后制定整治措施。

(2)调查重点应放在水下部位。特别是直接防护工程的水下部位,基础冲空往往是导致路堤突然滑塌的主要原因。

(3)水毁设施的修复,应充分考虑原设计意图,以防新增设施造成新的不良后果。

(4)损毁情况危及行车安全时,应采取紧急措施,护住坡脚,通常抛石或抛石笼紧急防护。

在新建线路时,线路选线应尽可能避免与河流争地。为了防止河岸路基遭受冲刷,可修各种路基挡土墙和圬工护坡,并将基础埋置于淘刷线以下。基础埋深不足时应按不同河床堆积物的情况在护脚墙外修较宽的沉排、石笼,或堆垒大量漂砾或混凝土块体,或砌筑圬工护墙,也可用改河和导流的办法避免路基直接受激流冲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