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 道岔运输及就位

6.3.1 道岔运输及就位

6.3.1.1 施工方法

道岔区底座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将工厂内预组装合格后的长枕埋入式道岔按钢轨组件长度分为多段道岔轨排,通过拖挂汽车或液压式轴线运输车运输到工地,大吨位汽吊配用吊具梁吊卸道岔轨排,再通过安装在路基或桥梁上的道岔平移台车组将道岔轨排平面推送到铺设位置,最后将道岔轨排连接成整体,开始道岔的进场检查。

6.3.1.2 关键工序工艺要点

1.施工准备

正式施工之前,应对路基(桥梁)组织验收,接收并复测道岔区及前后300m的基准测量网CPⅢ网的资料,接收合格的路基沉降评估报告,确定道岔进场方案并修建道岔轨排运输通道,完成测量设备和精调支架系统验证,落实混凝土供应。

2.底座混凝土浇筑

道岔区底座为C30钢筋混凝土结构,随道岔线形呈梯形布置。混凝土采用厂拌混凝土、模筑法连续浇筑施工。道岔区底座混凝土浇捣完成后人工平整并压光抹面,插入剪力钢筋,风镐对底座混凝土表面凿毛。

3.测量及放样

底座混凝土浇筑完成且终凝后,对道岔铺设基桩进行测量放样。首先采用TCA1800以上等级的高精度全站仪、电子水准仪复测位于路基(桥梁)两侧的CPⅢ基准网,经软件分析复测结果合格后,再根据CPⅢ基准网复测结果按“全站仪自由设站,后方交会法”对39号道岔的岔心、岔尾、岔首、侧股曲线起讫点、过渡段起讫点等铺岔基桩进行放样,并按5m间距向线路两侧外移1.8m加密,铺岔基桩采用特制铜质测钉,以植筋的方式定位于底座混凝土表面。用墨线或油漆标识道岔外轮廓边线、混凝土模板安装位置、纵移台车走行轨道中线、预埋件埋设位置、侧向调节支架固定点等。铺岔基桩高程以电子水准仪测量和复核。

4.道床板底层钢筋绑扎

清洗底座混凝土表面,铺设接缝滑动膜,用预先加工的钢筋绑扎道床板底层钢筋,钢筋间距采用角钢胎模控制。对处于影响纵移台车走行轨道等后续施工的部分,可调整钢筋间距,或暂缓施工。之后,将道床板面层钢筋放在底层钢筋上方。

5.道岔平移台车组安装

按道岔设计铺设高程、中线计算平移台车走行轨道的位置和高度。平移台车走行轨道采用工具钢轨铺设,轨道以下按1.0m间距铺设厚10cm的方垫木。自下而上依次安装台车纵梁及走行部、横抬梁,之后安装就位设备和横移设备。

6.道岔出厂验收

工厂预组装是每组道岔在运往施工工地前在厂内进行组装调试,由道岔供货商负责完成。为避免将道岔设计和制造的误差延续到施工工地,施工和监理单位一般派专人驻厂配合出厂验收工作。道岔预组装完成后,按设计规定对整组道岔的各部分尺寸、零件的安装及零部件的偏差进行检查和记录,对各部位尺寸严格按照设计及工厂组装条件进行检查和记录,同时检查道岔上的轨枕间距标记、特殊结构点标记,记录道岔扣件系统所用的弹性基板下橡胶垫板和轨向调节锥的使用情况。

7.道岔节段运输

18号长枕埋入式无砟道岔组装后的轨排分为3段4节,其中最长节段29.5m,重约20t,为导轨区。39号长枕埋入式无砟道岔组装后的轨排分为4段7节,其中最长节段54.5m,重约42t,为转辙器。

道岔节段运输为保证道岔节段在运输和吊装过程不变形。根据道岔节段的长度及重量选择不同的运输车辆,30 m以下用拖挂汽车,30 m以上用轴线汽车。运输时,在车体上安装足够刚度的专用托架,道岔节段层与层之间按不小于6m间距用木枕横向支垫。

运输前预先规划车辆进出通道和吊卸方案,对施工便道及吊装场地加宽加固,办理公路运输超限货物相关手续,临时迁改或拆除障碍物。

8.道岔吊装及就位

根据轨排节段的长度选用1台或多台200t级及以上的汽吊吊装道岔,配专用吊具梁,吊具梁上设有多根等距布置的吊索,吊索按对称布置,并保证道岔节段竖向变形不超过1‰,横向变形不超过2‰。如54.5m转辙器轨排吊装,则需要2台200t级汽吊配2个吊具梁同时吊装。道岔轨排吊装卸车直接落在提前安装就位的道岔平移台车上,再经人工推送到铺设位置,用无孔夹具和轨距拉杆将道岔轨排连接成整体。

9.道岔进场检查

道岔运输进场后的检查,在道岔轨排移到铺设位置并适当调整后进行,检查的目的既要验证道岔的工厂组装质量,又要消除运输途中产生的变形。检查的重点包括道岔结构及组成部件的完整性,道岔长度,道岔内部几何状态,转辙器动程、支距等。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与供货商沟通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