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 路基冻害的防治

3.4.6 路基冻害的防治

1.现象与原因

我国东北地区及西北高原地区,多为季节性冻土地区,地表土层一般冬季冻结,春季开始融化,夏季除永冻层外将全部融化。这类地区的路基,在土、水、温度的共同影响下,路基面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冻胀,春夏又发生融化下沉,使轨面高低、水平产生不均匀变形,严重地段往往伴生翻浆冒泥、道砟陷槽、基床外挤等病害。

冻害发生在寒冷地区,如路基填料为透水性较差的细粒土,当含水率较高或路基面积水,在冻结过程中,土中水重新分布和聚集形成冰块,引起不均匀的冻胀现象。冻胀是路基下部的水向上集聚并冻结成冰所致,过大的冻胀可使柔性路面鼓包、开裂,使刚性路面错缝、折断。冻胀是翻浆过程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一种单独的路基病害。

冻胀是由于土中的水在冻结过程中有向冻结锋面迁移的特征,并不断析出冰层,且体积增大9%。所以,冻结过程中涉及土中水的迁移机理,这是产生路基冻害的基本原因。影响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1)温度的影响。当土层温度处于负温相转换区,且冻结速率较低时,土中水迁移最活跃,以致形成较大的冻胀。

(2)土质的影响。由粒径大于0.1mm的粗颗粒组成的填料,无冻胀或冻胀较小,如砂、砾石、碎石等;由粒径小于0.1mm细颗粒组成的填料,如砂黏土、黏土等,有较大冻胀性,尤其是黏粒含量大于15%、密度较小的粉粒土,其冻胀最强烈。

(3)水分的影响。填料的含水率越大,冻胀性也越大,特别是有地下水补给时,会发生强烈的冻胀现象。

2.冻害的表现形态

(1)从轨面的前后高低变形看,分为冻峰(脑包)、冻谷(凹槽)、冻阶(台阶)。

(2)从轨面的水平变形看,分为单股冻起、双股冻起、交错冻起。

(3)从轨面冻胀部位看,分为道床冻胀、基床表层冻胀、基床深层冻胀。

(4)从轨面冻起高度看,冻起高度小于25mm,为一般冻害;冻起高度25~50mm,为较大冻害;冻起高度大于50mm,为大冻害。

3.预防措施

(1)保持道床清洁,防止泥土混入,及时清除土垅,以利排水。

(2)路肩和边坡保持平整,无坑洼、裂缝,防止积水下渗。

(3)侧沟、天沟等地表排水设施以及渗沟、暗沟等地下排水设施应保持工况完好,排水畅通,防止或减少水渗入(补给)路基。

4.整治措施

一旦冻害发生,首先应认真进行调查,识别冻胀的发生部位、形状、高度、起落及发展过程,了解冻胀土层的性质、结构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冻胀产生的原因和变化规律,然后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常用的整治措施如下。

(1)修建能减少路基基床含水率的排水设施。如修建具有抗冻防渗能力的地表排水设施,以防治因地表水而引起的冻胀;修建渗沟、暗沟、截水沟等,截断、疏导地下水或降低地下水位,以防治因地下水渗入(补给)而引起的冻胀。

(2)换填冻害地段的基床填料,换填为无冻胀或冻胀很小的碎石、河沙、砂类土等。换土深度应达到冻结层之下,将包括路肩在内的整断面更换。

(3)在基床表层铺设保温层,改善基床温度环境,使表层以下的基床填料不冻结或减小冻结深度。保温材料一般选用炉渣,其导热系数小、成本低廉,也可用石棉、泡沫聚苯乙烯板等保温材料。国外经验表明,用泥炭或冷压泥炭砖作保温材料,效果良好,使用时间长。湿度大的泥炭在水分冻结时,会释放大量潜热,能防止泥炭进一步冻结。

(4)避免路基温度上升,保护冻土不被融化,可以采用覆盖遮阳板、片石通风路基等措施。

(5)人工盐化基床填料。用氯盐(NaCl)整治路基冻害,费工较多,效果虽明显,但有效时间短,一般只用于基床表层冻胀地段。

选择上述措施时,应注意总体效果,考虑相互配合,以期达到根除冻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