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衍生态厕神
陈建宪认为“衍生态神话”是指“神话在其他领域中运用和改变的衍生物……例如中国古代的神魔小说和西方当代魔幻主义小说,当代的科学幻想、童话、乡土小说、各种造型艺术、商标广告乃至政治生活等,都常常借用神话的形象、观念、术语或艺术手段,以造成特殊的效果,这些都是衍生态神话。像美国的宇宙飞船,就以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的名字来命名”[64]。
一言以蔽之,即“衍生态神话”并非神话本身,而是对神话要素的借用,有时甚至完全改变、扭曲了神话的意象、结构、本质,消解了神性。这是神话在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无神论和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转变功能,成为人类生活的辅助手段之必然。“衍生态神话”与前面三种类型的分野在于它已不具有“神圣性”。具体情况当然要从一神话的使用的环境、功能效应、叙述心理等方面进行考察。比如“女神”一词,本指女性神灵,如今多指心中爱慕、艳羡的美女。这里的“女神”,已经完全失去神性,徒有人性了。就厕神而言,文人的诗文(如苏轼的六篇紫姑书写、唐之凤《迎紫姑神文》)、小说、戏曲(陈栋《紫姑神》杂剧)、绘画等对厕神的书写,以及今日的厕神趣谈、戏说等多是如此。日本的厕所文化十分发达。当代文艺作品对厕神的表现甚多。比如妹尾河童《窥视厕所》、日本漫画《便便物语》、流行歌曲《厕所女神》、电影《厕所》等,都涉及日本厕神,但多是趣谈,属“衍生态神话”。
但是,从“衍生态神话”中或许同样可以钩沉出“原生态神话”“再生态神话”或“新生态神话”。向柏松就将盘古化生神话同时纳入原生态神话和衍生态神话,并认为如今我们所见的大部分神话,实际上往往都贯通了多种形态。[65]一些厕神神话同样也是如此。比如苏轼的紫姑书写,虽然已是将“紫姑神”塑造成托物言志的“红颜知己”,取消了女神的“神圣性”,但是此一文学形象并非完全杜撰,而是借鉴于文献记载的紫姑故事和地方民俗信仰。又如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三个反面人物云霄、琼霄、碧霄三位仙姑,她们的法宝分别是“九曲黄河阵”“混元金斗”和“金龙双蛟剪”。这也不是作者的虚构,而是有神话民俗依据的。“九曲黄河阵”是厕坑,“混元金斗”是产妇生育时所用之净桶,“金龙双蛟剪”是用于剪断初生儿脐带的剪刀。三霄的生育神、厕神(坑三姑娘[66])身份昭然可见。包括其兄长为赵公明,也透露出这一信息,因为赵公明本为冥界勾魂使者、猪瘟神。
总之,神话的以上四个形态并不是相互割裂的,也不是单线式发展和自足完善的,而应该是相互渗透、水乳交融、或隐或显的。这四种形态的划分,不完全按照时间排序,而主要依据神话的特点。每个形态都有可能跨度极长的时间,或者与别的形态重合、交叉。原本看起来很晚近的“新生态神话”“衍生态神话”,完全可能还留存着“原生态神话”内容。甚至有的神话贯穿、交织着这四种形态。这种一神话贯穿多个形态的情况,并不少见。中国神话与希腊、北欧神话相比,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因其未经系统整理,未经历系统宗教改革,长期在民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所以保持了相当的原始性。因此不少神话,都能按图索骥地寻找到其原生态神话,故不能用这四个阶段去简单套用,更不能根据历史进程来武断划分。
笔者这里讨论厕神的形态,主要是为了学术研究的方便,是为了更好地从宏观上把握厕神的发展演变。在方法上,不妨以“原生态神话”为基准,理出三条思路:
① 与原生态厕神还有紧密联系者。此类厕神与厕神本来神格紧密相连,即在神话起源和神格的基点上,仍是与厕所、屎尿、粪肥、排泄、污秽、垃圾、牲畜(尤其猪)等“污秽”(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事项相关,以及与这些神格的扩大化意义相关——如与这些要素相关的粪肥崇拜、猪神崇拜、生殖崇拜、丰产崇拜、地母崇拜、冥神崇拜、月神崇拜等。除了一些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外,从今日后进少数民族地区、西南边远山区、水乡的口传文化中,还可窥见一些风貌。
② 与原生态厕神已有相当距离者。此类厕神与前面所说的厕神的本来神格已有相当距离,是“大母神”退位之后,女儿神逐渐兴起并卑化的产物。这类厕神大多有具体的时代、名姓、籍贯、经历。作者多欲坐实其事,或崇增其事。神格也随之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既有继承原生态厕神神格的部分,也有新滋生的部分,且更侧重后者,具有相当的时代特点。比如,魏晋以来,厕神职司蚕桑丰歉、预占众事吉凶;唐宋以来,厕神职司科举仕途、闺中琐事等;如今民间已失去神话故事的厕所禁忌、风俗、趣谈等。
③ 失去神圣性的衍生态厕神。此类厕神或已无民间信仰根基,或被文人书写改造为文学形象,失去了神圣性,甚至徒留“称谓”而已。如文人士大夫笔下充当“言志工具”的紫姑、《封神演义》中的反面角色三霄和赵公明、抒发亲情的日本歌曲《厕神》等,莫不如此。信仰内核尽失,徒具文艺审美性而已。
不过,与西方人的分析思维不同,中国人的思维本身就是“神话思维”“直觉思维”。神话原始意象会以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的方式而永存,并不会因为时间的长久而消逝。因此,“原生态神话”不会因为原始社会的逝去而消失。这是我们在研究中国厕神时必须注意的。更何况,“中国文化传统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其完全的和弥漫性的神话特质。不仅遍布城乡各地的无数孔庙和财神庙,无言地见证了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巨大造神能量,就连被西学东渐以来的现代学者视为‘中国哲学’‘中国历史’和‘中国科学’的许多根本内容,也离不开神话的观照”[67]。这种巨大造神能量的永动力无疑是人类对神话本身的需求;其产物无疑是“原生态神话”在新时期的躁动和显现。
最后还需要补充的是,就神话学的眼光视之,古今中外各种形态的神话在内核上并无二致,因为神话最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共同性而非差异性,而神话表面的语言却是相对虚假的。诚如学者所指出的那样:
任何一种文化的变异,都往往存在着多重文化时空层叠整合的现象。当一个地区的文化由于长时期的发展变异的积累,出现新文化现象的时候,旧文化现象的许多主要部分并不是以消亡和破产为基本特征,而是经过选择、转换与重新解释以后,依然被一层一层地重叠和整合在新文化结构之中。这种新旧并存,并不在于力量的消长方面,新的暂时还不能消灭旧的,需要在时间的发展中来逐渐完成新旧替代的过程,而是从一开始就实现了新旧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理解、协调、包容、让步。也就说,原先的文化并没有死亡,而依然是一种有生命的东西。[68]
套用上面的话来说,当神话发展到“衍生态神话”,“原生态神话”也并没有完全丧失,只是被裹上了层层后世的附加物而变得失去了它的本来面貌尤其是神圣性而已,我们称之为“异化”。
[1]罗迪:《从“马桶”现象管窥日本文化》,《南风窗》2016年第16期。
[2]《中国民间诸神》,第148—152页。
[3]《上海民间信仰研究》,第223—229页。
[4]《亥日人君》,第232—237页。
[5]刘志文:《中国民间信神俗》,广东旅游出版社1991年版,第46—50页。
[6]《桑文化原论》,第158—175页。
[7]《唐宋民间信仰》,第131—142页。
[8]《广东神源初探》,第257—258页。
[9]邢莉主编:《中国女性民俗文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4页。
[10]《雪隐寻踪——厕所的历史经济风俗》,第315—333页。
[11]许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12页。
[12]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77—84页。
[13]李淑梅、程树群编:《神州纵览》,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4—225页。
[14]冯肃伟、章益国、张东苏编著:《厕所文化漫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68—272页。
[16]黄石著,高洪兴编:《黄石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311页。
[17]中国民俗学会编:《民俗学集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75—278页。
[18]龚维英:《厕神源流衍变探索》,《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第3期。
[19]龚维英:《简狄姐妹是两人还是三人?——“玄鸟生商”神话中的一个问题》,《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1期。
[20]潘承玉:《浊秽厕神与窈窕女仙——紫姑神话文化意蕴发微》,《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21]柏松:《紫姑传说中的巫术意义》,《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2]徐海燕:《紫姑信仰的形成及其传承流变中的文化思考》,《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3]王乐全、赵龙:《“迎紫姑”风俗兴衰原因初探》,《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24]林继富:《紫姑信仰流变研究》,《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25]崔小敬、许外芳:《“紫姑”信仰考》,《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2期。
[26]胡梧挺,《鬼神、疾病与环境:唐代厕神传说的另类解读》,《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7期。
[27]钱光胜:《唐代的郭登信仰考述》,《民俗研究》2014年第6期。
[28]王国仙:《白族“青姑娘祭”与内地“请紫姑”习俗的异同》,《民族艺术研究》1993年第4期。
[29]杨勇:《白族民间长诗〈青姑娘〉与内地〈请紫姑〉比较研究》,《华夏地理》2015年第5期。
[30]郭崇林:《满族歌谣〈笊篱姑姑〉的民俗文化认识价值》,《民族文学研究》1995年第4期。
[31]张德玉:《由〈笊篱姑姑舞〉看满族的占卜习俗》,《满族研究》2001年第3期。
[32]王丹:《残存在记忆中的信仰叙事——湖北长阳土家族请“七姑娘”习俗解读》,《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3]盖松亭:《莱阳搬姑姑习俗源流考》,《民俗研究》1991年第4期。
[34]刘慧萍:《语言讹传与仪式混同——闽台“关三姑”民俗及其传说的考察》,《台湾文学研究学报》2016年第23期。
[35]安家寰:《达斡尔族妇女请笊篱姑姑游戏的比较研究》,《民间文化》2000年第8期。
[36]林朝枝:《紫姑研究——厕神之起源及其流变》,静宜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37]杨陈:《紫姑信仰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年。
[38]〔宋〕孔平仲:《孔氏谈苑》,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页。
[39]〔宋〕沈括:《梦溪笔谈》,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0页。
[40]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通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01页。
[41]萧兵:《古代小说与神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6页。
[42]《古代小说与神话》,第26—27页。
[43]陈建宪:《试论神话的定义与形态》,《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陈建宪:《神话在当代的四种形态》,《高师函授学刊》1995年第1期。陈建宪,《神话解读:母题分析方法探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44]向柏松:《中国创世神话形态演变论析》,《文艺研究》2014年第6期;又见其《中国原生态创世神话类型分析》,《文化遗产》2013年第1期。
[45]秦家华:《论神话的原始形态和发展形态》,《民族文学研究》1985年第2期。
[46]陈建宪:《试论神话的定义与形态》,《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47]姜彬主编:《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70页。
[48]《中国上古神话通论》,第601页。
[49]《古代小说与神话》,第26页。
[50]陈建宪:《论神话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51]张晓舒:《迎紫姑习俗起源新论》,《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52]陈廷亮:《土家族节日述论》,《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53]田祖海:《论紫姑神的原型与类型》,《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54]林朝枝:《紫姑研究——厕神之起源及其流变》,静宜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55]陈建宪:《试论神话的定义与形态》,《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56]向柏松:《中国创世神话形态演变论析》,《文艺研究》2014年第6期。
[57]《古代小说与神话》,第27页。
[58]《古代小说与神话》,第27页。
[59]《中国上古神话通论》,第601页。
[60]《古代小说与神话》,第27页。
[61]《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第70页。
[62]陈建宪:《试论神话的定义与形态》,《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63]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64]陈建宪:《试论神话的定义与形态》,《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65]向柏松:《中国创世神话形态演变论析》,《文艺研究》2014年第6期。
[66]故文中注云:“以上三姑,正是坑三姑娘之神,混元金斗即人间之净桶。凡人之生育,俱从此化生也。”〔明〕许仲琳:《封神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970页。
[67]叶舒宪:《神话:中国文化的原型编码》,收入叶舒宪、陈器文主编《宝岛诸神——台湾的神话历史古层》,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序言第2页。
[68]张琪亚:《民间祭祀娱神意义的变迁》,《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