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圈、厕所与民俗信仰:中国现代进程中的厕神活态
厕所民俗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呈现一个地区的经济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乃至文化价值取向。中国是文明古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获得了腾飞,迅速现代化,但中国的厕所长期以来却算不得“文明”。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调研中,开始注意到中国的厕所问题,2015年4月1日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全国旅游系统开始将“厕所革命”作为基础工程、文明工程、民生工程。2017年,习总书记就推进“厕所革命”做出重要指示,“厕所革命”取得显著成效,却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深入推动“厕所革命”向纵深发展,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还任重道远。[1]
一方面,相比经济的迅速腾飞,“厕所革命”进程相对缓慢。为什么文明古国的中国厕所发展如此“滞后”?习惯于传统生活方式的农村,大部分地区还是喜欢使用人厕和猪圈合一的“茅厕”(máo si),延续着“一个厕坑两匹砖,三尺土墙围四边”的贮藏式厕所。这种习惯以及与此相应的根深蒂固的厕所民俗和信仰,与中国源远流长的以农为本的经济生产方式息息相关。
另一方面,随着“厕所革命”的推进,传统厕所将一去不复返,从现代化、文明卫生的角度来说,当然是件值得欢庆的事。然而,这些即将被替代的传统厕所关联着怎样的民俗文化?这方面的文化研究严重滞后于厕所的经济、物质更新。在现代化、文明的进程中,我们有责任,并应该努力对传统优秀历史和文化进行“抢救性”记录和分析。
正是出于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笔者通过对汉源及周边具有代表性的民俗现象进行考察,感知中国传统厕所观念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体现,进而阐释其功能价值并揭示其存在的内在理据,以期对厕所问题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家之言,并对当下“厕所革命”论题及落实有所裨益。
选择汉源作为调查地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①汉源的地理、地形、地质特征比较特殊,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与此相关的厕所民俗及信仰保存相对完整。②汉源的厕所形制基本上能代表20世纪中国农村的一般状貌。③汉源历来为多民族聚居地,其厕所发展也相当不平衡,厕所文化观念也存在多元化。所以汉源也能代表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过程中的厕所发展状貌和观念的融合。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对汉源农村厕所文化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地点主要为宜东镇、大堰乡、清溪镇、九襄镇、汉源县城、安乐乡、皇木镇、河南乡、坭美彝族乡、乌斯河镇等十余个乡镇。以上考察地点,就区域而言,既涉及汉源县城,如萝卜岗等地,又涉及与他县交壤地区,如乌斯河镇、坭美彝族乡、皇木镇、河南乡等地;就民族而言,调查地点包括汉族聚居地、彝族聚居地以及藏族聚居地;就行政区划而言,全县现辖12个镇9个乡,调查地点基本能覆盖汉源县大部分乡镇,调查结果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汉源农村厕所形制和民俗。

图7-1 考察地点
①宜东镇②大堰乡③清溪镇④九襄镇⑤汉源县城⑥安乐乡⑦皇木镇⑧河南乡⑨坭美彝族乡⑩乌斯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