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显名和隐名

3. 显名和隐名

所谓“显名”,就是显现出来的比较明确的神名。所谓“隐名”,就是未显现出来的隐藏的神名。

本章的神名统计主要是显名,自不必说;也有极少部分隐名,如《玉田县志》载:“巫祝之事,妇女多信之,然亦不盛行。其他‘迎紫姑’、‘乞巧’、正月逢三若‘清明日’,皆不得举针黹。”[112]此处“皆不得举针黹”禁忌就隐含了“针姑”。《乐亭县志》载:“上元,童男女焚香,拜请紫姑。女辍针,俗云恐穿仙姑眼。”[113]同样,此处的仙姑、紫姑其实就是针姑。又如,在两广地区,中秋满月时敬拜月神时用到箕卜,这里显然也有“箕姑”“紫姑”在其中,但并未道出。四川地区流行用竹筷“立水柱”,虽未道出“筷子姑姑”“筷仙”之类神名,但实际上就是迎该神的仪轨体现。福建月姑信仰仪式中夹杂着用筐占卜等扶乩要素,也与紫姑信仰相关。川、贵地区劝茅、送茅、斩茅等仪轨中所隐含的信仰就是茅娘信仰,而有时候茅娘与厕姑、如愿、紫姑、七姑又是等同的,因此这些信仰中虽未道出厕姑、如愿、紫姑、七姑等名,实已道出。

又如河南的“散花”习俗,虽未指出神名,但实际上已暗含了如愿。前面已说,如愿信仰源自原始粪肥崇拜。这类神灵女儿化之后,也始终关联着“穷-富”“福-祸”“生-死”“吉神-瘟鬼”之类正负双重神格。因此,如愿既是女财神,又是穷媳妇;既是福神,又是瘟鬼。河南的“散花”,又名“打灰堆”。《沘源县之灯节》记载,正月十四到十六这三日“各家用芊草束缚成把,插纸花于其上,分散各粪堆旁,名曰散花”[114]。“散花”继承自南朝的“捶粪”“请如愿”习俗,后来发展为鞭春牛、鞭春之类习俗后,神格就逐渐偏移了。民间的鞭春牛习俗,一般被认为祭祀的是春神、芒神,早已忘却了其最初与粪肥崇拜、如愿崇拜的关联。但无论是习俗的形式还是内容,都隐约透露出二者的关系。如刘德龙主编的《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山西木板年画”题词芒神(春神、春牛)云:“不吃人间草和料,专吃散灾小鬼头。”[115]这里的芒神又类似方相氏、钟馗、赵公明这样的“驱瘟神”“瘟神”了。河南《沘源县之灯节》记载正月十四到十六这三日,在“散花”同时“各家……又以秫秸数根,将一端劈成篾子,每篾尖端,仍扎一短节秫秸,插于户外檐旁,谓之挞鬼棒”[116]。“散花”和“挞鬼”,时间相同,形式相类,内涵相关。

又《良乡杨志》记载:“(正旦)候阴晴,观日色,以占年岁丰歉。……迎喜神、贵神。”[117]这里面也有扫晴娘、紫姑、圈神的影子。《三河陈志》记载:“(正月)自一日至十日,以阴晴卜六畜人谷菜果之丰耗。”[118]这里也有扫晴娘和紫姑的影子。当然,也可以换个角度说,看阴晴、卜丰耗,并非是某一特定神灵之神格,而是农业社会普遍的民间信仰,在不少神灵信仰中都掺杂了这种思想。这也是厕神信仰大多依赖岁时民俗得以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民间在迎神或者其他巫术活动中,使用了某种道具,但并不能简单据此说里面就有此种道具所凭依的神灵。像筷子、碗、淘箩头、木勺、扫帚,这些惯常的家务劳动工具或日常器具,都是民间信仰仪式经常凭借的物什。哪些有“隐名”,哪些没有,要注意分辨。如《长沙新年俗记诗》说:“不道水瓢亦有神,闺中迎接信弥真。姑姑解得儿童意,喜把糕团分赠人。”注云:“闺中妇女,每于新年迎接瓢姑姑神。取厨中水瓢一只,上缚一竹筷,两人以手托之,口中祝词毕,瓢上竹筷即能写字,家人可卜休咎。如小孩索糕饼时,瓢能转动竹筷,与案上供品赠之。”[119]这里不仅有瓢姑姑神,还隐含着筷子姑姑。再来看浙江《海宁风俗记·婚嫁》的记载,冰人将“庚帖送来时,乾宅以米淘箩一只,红筷一把,上覆红巾,供天井中,设香案一,冰人即将庚帖安放箩中,不顾而去”[120]。这里的“米淘箩”“红筷”就不能视为米淘箩姑娘和筷子姑姑。又如,“天津小儿跳墙之风俗”讲到孩子12岁跳墙还俗时,要用到簸箕一只、毛帚一把。小儿持簸箕及毛帚,拂拭香案,洒扫地面。当旁观人喊到“赶和尚”时,小儿就向后撒旧铜钱,并撒腿直奔家中。这里簸箕和毛帚表示扮演者“扫除”、告别过去的意思,并无簸箕神或者扫帚神在其中。[121]总之,要注意区分哪些是厕神的显圣物,哪些包含着“隐名”,而哪些只是通用的巫术道具而已。


[1]“大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城市化的精英阶层,包括具有反思性的哲学家、神学家、牧师、教师和议员等“知识分子”;而“小传统文化”的代表则是缺乏反思性的广大农民社群。见〔美〕罗伯特·芮德菲尔德著:《农民社会与文化——人类学对文明的一种诠释》,王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95页。

[2]李亦园:《宗教与神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页。

[3]王作新:《中国古代文化语词类谭》,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1—82页。

[5]《金枝》(上册),第26页。

[6]《中国民间信仰》,第8页。

[7]《中国民间信仰》,第7页。

[8]《韩非子集解》,第109页。

[9]〔法〕马塞尔·莫斯、昂利·于贝尔著:《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杨渝东、梁永佳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页。

[10]《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第373页。

[11]《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第366页。

[12]《金枝》(上册),第437—438页。

[13]《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第368页。

[14]《范石湖集》,第326页。

[15]〔宋〕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979页。

[16]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页。

[17]《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第148页。

[18]《广东神源初探》,第257—258页。

[19]《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第64页。

[20]《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第117页。

[21]《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第164页。

[22]《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第373页。

[23]《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第347页。

[24]《巫术的一般理论 献祭的性质与功能》,第59页。

[25]《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第346页。

[26]《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第180页。

[27]《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第750页。

[28]赵修霈:《宋代紫姑的女仙化及才女化》,《汉学研究集刊》2008年第7期。于丹:《论中国民间信仰中的文艺神祇》,《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29]神名分类,详见本章第二节之《神名的命名原则与分类》。

[30]〔宋〕范成大:《吴郡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52页。

[31]《黄石民俗学论集》,第309页。

[32]《黄石民俗学论集》,第309页。

[33]《梦溪笔谈》,第140页。

[34]《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第157页。

[35]《论语注疏》,第2467页。

[36]《异苑》,第45页。

[37]《剑南诗稿校注》,第2979页。

[38]〔明〕刘侗、〔明〕于奕正撰,孙小力校注:《帝京景物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39]《中国民间信仰》,第8页。

[40]詹鄞鑫:《心智的误区——巫术与中国巫术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41]〔英〕马凌诺斯基著:《文化论》,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75页。

[42]《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序言第2页。

[43]《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第8页。

[44]《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第416页。

[45]《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第11页。

[46]《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第11页。

[47]《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第3页。

[48]《梦溪笔谈》,第140页。

[49]《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第11页。

[50]《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第10页。

[51]《异苑》,第44—45页。

[52]《荆楚岁时记》,第6页。

[53]《苏轼全集校注》(文集卷一二),第1297页。

[54]《剑南诗稿校注》,第2979页。

[55]《帝京景物略》,第101页。

[56]《中国民间信仰》,第11页。

[57]〔英〕马林诺夫斯基著:《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6页。

[58]刘晓明:《中国符咒文化大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页。

[59]《太平御览》,第112页。

[60]《说文解字注》,第201页。

[61]《大广益会玉篇》,第3页。

[62]〔唐〕陆德明著,张一弓点校:《经典释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544页。

[63]〔明〕梅膺祚撰,〔清〕吴任臣编纂:《字汇字汇补》,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327页。

[64]〔宋〕司马光等编:《类篇》,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页。

[65]《集韵》,第1269—1270页。

[66]《尔雅》,第18页。

[67]《说文解字注》,第53页。

[68]《中国符咒文化大观》,第531页。

[69]魏凤莲:《狄奥尼索斯崇拜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33页。

[70]《金枝》(上册),第519—520页。

[71]〔英〕维特根斯坦著:《维特根斯坦论伦理学与哲学》,江怡译,张敦敏校,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

[72]《维特根斯坦论伦理学与哲学》,第20页。

[73]《维特根斯坦论伦理学与哲学》,第11页。

[74]郑志明:《社区文化的宇宙图式与神圣空间》,《鹅湖月刊》2001年第312期。

[75]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一)》(线装影印修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76]李若晖:《老子集注汇考(第一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版,第770页。

[77]牟宗三:《才性与玄理》,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第138页。

[78]已有学者围绕“紫姑”统计过中国厕神的种类。虽不完整,但颇有启发,从中可以看出紫姑俗名、异名之纷繁复杂。参阅娄子匡,《紫姑的姓名》,中国民俗学会编《民俗学集镌》,第275—278页;黄石,《再论紫姑神话——并答娄子匡先生》,见《黄石民俗学论集》,第312—321页;林继富,《紫姑信仰流变研究》,《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79]《中华竹枝词全编》,第711页。

[80]《天中记》(上册),第135页。

[81]〔汉〕刘歆等撰,〔晋〕葛洪辑抄,王根林校点:《西京杂记(外五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

[82]《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下),第839页。

[83]《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下),第861页。

[84]《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下),第819页。

[85]《东亚的厕所》,第230页。

[86]〔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四《诺皋记上》、〔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清〕姚东升《释神》等都记载了能催生的二产鬼叫语忘、敬遗,但在民间信仰中未见,置于此供比较。

[87]〔清〕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一册),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91页。〔日〕片冈岩著:《台湾风俗志》,陈金田、冯作民合译,大立出版社1981年版,第433页。

[88]《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36页。

[89]《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第5页。

[90]《山海经校注》,第128页。

[91]《山海经校注》,第163页。

[92]“旧说野狐名紫狐,夜击尾火出,将为怪,必戴髑髅拜北斗。髑髅不坠,则化为人矣。”〔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点:《酉阳杂俎》,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88页。

[93]《天台方言研究》,第270页;郭肖华、林江珠等著:《闽台民间节庆传统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04页。

[94]《齐东野语》,第101页。

[95]《梦溪笔谈》,第140页。

[96]《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第263页。

[97]《释神校注》,第184页。

[98]见本章第三节之《显名和隐名》。

[99]王国仙:《白族“青姑娘祭”与内地“请紫姑”习俗的异同》,《民族艺术研究》1993年第4期。

[100]巫瑞书:《“迎紫姑”风俗的流变及其文化思考》,《民俗研究》1997年第2期。

[101]黄永年主编:《古代文献研究集林》(第三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9页。

[102]《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第71页。

[103]《苏轼全集校注》(文集卷一二),第1297页。

[104]王国平主编:《西湖文献集成》,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278页。

[105]《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502页。

[106]《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中),第651—652页。

[107]《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第126—127页。

[108]《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第127页。

[109]《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第230页。

[110]《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第283页。

[111]《中华风俗历》,第49页。

[112]《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243页。

[113]《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258页。

[114]《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第126页。

[115]《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第55页。

[116]《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第126页。

[117]《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第5页。

[118]《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第5页。

[119]《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第330页。

[120]《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第234页。

[121]《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第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