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司”概念及问题的提出

1.“东司”概念及问题的提出

“东司”是禅林厕所的称谓,虽源自中国,但相关记载在中国文献中却极少,反而在日本文献中保存得更多,这也反映出中国禅宗文化对日本的深刻影响。在日语中,禅宗表示“厕所”的词汇更多,除了“东司”(とうす)以外,还有“西净”(“セイチン”)、“雪隐”(せついん、せっちん)、“后架”(こうか)、“闲所”(かんじょ)等称谓。

在禅宗文化中,厕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七堂伽蓝之一。原始佛教将修行斋戒的场所称之为“Sangharama”,意谓“静园”,中国音译为“僧伽蓝”,简称“伽蓝”。慧苑《华严音义》记载:“僧伽蓝,具云‘僧伽罗摩’。言僧者,众也;伽罗摩者,园也。或云众所乐往(住)处也。”[38]七堂伽蓝分别为:“法堂、佛殿、山门、厨库、僧堂、浴室、西净。”[39]西净,就是禅林之厕。

而禅林之厕又被称作“东司”。如曹洞宗道元禅师在其著名的《正法眼藏》中,便称禅林之厕为“东司”,并专门辟有第五十四章“洗净”一章。此章引用了安世高所译《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和宗赜《禅苑清规》,对大小便的威仪方式和剪指甲、削发等洁净意义和重要性都做了论述。例如,入厕后,要用左手关上门,站着对厕槽作三个弹指;不能语笑、暴躁、高声吟咏;不能涕唾狼藉或在壁面上涂鸦等。[40]这些规定体现了道元禅师的思想精髓:所谓的威仪即佛法的日常修行本身。

在七堂伽蓝中,僧堂、浴室、西净为禁语之所,不许语笑,故又总称“三默堂”[41]。可见,不同于世俗厕所,寺院厕所是僧人修行之地,为“众所乐往处”,故向来备受重视。同时,禅宗把厕所作为七堂伽蓝之一,说明禅宗不仅重视看经读经和祈祷仪式,还重视日常生活。

目前中日文献对“东司”一词来源的记载比较淆乱,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种认识:“东净说”“郭登说”“除秽明王说”“洛阳官署说”“东厮说”以及“东施说”。这些说法,均缺乏相关论证。不仅如此,有的出典不明,有的明显存在着谬误,有的是孤证,还有的一书中杂糅多种说法而不加辨别和抉择。又可能因为有厕所忌讳的问题,所以学界也比较回避,迄今为止,还无学人对“东司”一词进行专门研究,遂导致“东司”的语源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解决。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和研究,以期对有关“东司”语源的各种说法进行整理、辨析和检讨。此论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探讨佛教厕神,更具有语言学、宗教学方面的意义,而且还关系到禅宗文化交流和所涉文献的年代问题,从而具有文献学价值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