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创世神格的原始阴性

1. 具创世神格的原始阴性

最初的猪崇拜,源于狩猎时代对凶猛野猪的敬畏。当自然崇拜与生殖崇拜结合后,它甚至被提高到创世神的地位。这种宗教感情存于集体无意识,不仅得以在文献中保存,更在信仰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庄子·大宗师》云:“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210]《玉篇》说:“狶……楚人呼猪声。”[211]又《庄子·知北游》云“监市履豨”,注云:“豨,大豕也。”[212]《庄子故言》引《方言》云:“猪……南楚谓之豨。”[213]《说文解字》云:“豕,读与豨同。”[214]另考战国屈原《楚辞·天问》,西汉扬雄《方言》,南朝何承天《纂文》,北宋陈彭年、丘雍等《广韵》,可知狶、豨为异体字。所以,狶韦氏就是大猪神。而“挈”(契)是剖判之意,狶韦氏可以说就是盘古的前身。

田野调查中尚保留着猪神的创世神格。比如彝族创世神话说,格兹天神的四个女儿造完地之后,阿夫又放下三对野猪、三对大象去拱地,这才有了高山、平坝、大海和河流。[215]印度婆罗门也有类似神话,说原始之水生成卵,从卵中生出梵天。他见大地被水淹没,于是就变成一头野猪潜入水中,用他的长牙把大地举出水面,从而创造了世界。[216]

在各民族创世神话中,“水”都是根本性元素。在有关猪的崇拜中,“水”也是根本性元素。猪神往往是水神。《周易·说卦传》云:“坎为豕。”注云:“坎主水渎,豕处污湿,故如豕也。”[217]《山海经·东山经》中“状如夸父而彘毛”[218]之神兽、“状如彘而人面”[219]之合窳,都是“见则天下大水”。

又,《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220]前面已说到,颛顼的父亲韩流是猪形,叶舒宪认为就是井水之神[221]。《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九引《符子》:“朔人有献大豕于燕相,令膳夫烹之。豕既死,见梦于燕相曰:‘造化劳我以豕形,食我以人秽。伏君之灵得化,今始得为鲁之津伯也。’”[222]津,渡口。这里的意思是猪死后变化为“鲁之津伯”,成为水神。

在神话中,水和月也是同位的。所以,猪神又常是月神。在早期苏美尔神话中,海神创造了天和地,天地结合生出空气神兼风神恩利尔(Enlil)。他将混为一体的天地区分开来,并以气化生出月亮,再从月亮化生出太阳。[223]由此可知,在神话中,阴性相对于阳性来讲,具有第一性,这即是溯源神话中所谓的“孤雌崇拜”。美国学者坎贝尔指出,安达曼岛居民的生产力水平尚处于石器时代,而他们的神话中,常常说到月神会变成猪。[224]猪的原始阴性特征又再一次得到了证实。

《东坡志林》中的“猪龙”是牝猪,俗称“猪母佛”[225];陶都宜兴的传说中,猪龙仍然是女性,称为“猪娘”[226];白族神话传说中,发起洪水、吞食人类的是“母猪龙”[227]。叶舒宪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进行考察,认为中国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以及古汉语中常常用唇音来说“猪”这个词,正反映了古代曾存在过一个雌性比雄性更重要的历史时期,这可视为母猪崇拜在语言化石中留下的痕迹。[228]实际上,无论此后猪神的性别为何,在本质上都是对“孤雌”崇拜的继承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