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尿作用的发现:从“血祭沃土”到“屎田”
① 基于考古的假想
在广西桂林甑皮岩、河北徐水南庄头,都发现了距今9000多年的被驯化了的猪骨。考古学者据此推测:中国很可能是最早的家猪起源地之一。遍布全球的新石器农业形态“圆柱形锄文化”的发源地也很可能是中国。圈养家猪,必然会形成粪肥堆积。粪肥堆积又必然会促进植物生长。这一道理何时被发现,不得而知。
在距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遗址,不仅发现了“猎头”习俗痕迹,还发现了地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房屋分为上下两层。上面两米多,用于住人;下层一米左右,用于养猪、犬。虽然没有任何线索知道当时厕所的设计情况,但根据此后干栏式房屋厕所样式,以及河姆渡饲养牲畜、种植水稻的具体情况推测,厕所很可能要么是置于楼上,粪便经孔窍漏到畜圈里,要么是设置在一楼的畜圈中。或许这时已经有对粪肥作用的理性认识也未可知。
目前中国最早的厕所遗址是出现在西安半坡村(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的屋外土坑。[90]韩国全京秀认为,半坡遗址中一处圈栏的右下侧有较深的凹槽,看起来像是处理人类排泄物的厕所。因为半坡遗址中没有发现专门设置的供人排便、储存人排泄物的设施。[91]若这一说法成立,厕所与猪圈相结合的形制至少有6000多年的历史。这种厕所形制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发现了粪肥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如此,则说明距今6000多年的西安半坡,就已经开始使用粪肥来“美田”了。那么,前面所说的大约到距今4000多年的周弃时代,周人也的确很可能已经将人畜粪用于肥田了。
② “却走马以粪”
最初人们发现粪尿作用的契机应该是粪便堆积之处,植物就长得特别好,于是选择此处开垦为田。故《大戴礼记》记孔子语:“平原大薮,瞻其草之高丰茂者,必有怪鸟兽居之……其地必宜五谷。”[92]甲骨卜辞中,有不少将牧场开垦为农田的记载,即所谓“垦牧”。如乙三二一一有“”二字。“
”即垦[93]。“
”本来指牧羊,后来牧羊牧牛都用“牧”。“垦”也作“
”(
)或“
”(
)。“
”的本义表示“豕齿”,即野猪的牙齿。野猪的牙齿是“凶器”,被驯化后的家猪也善“拱”。早期农人也曾利用这点让猪来帮助拱土翻耕。当然,猪群出没之地,有猪粪遗落;猪群豢养之地,有粪肥堆积。地被养熟,庄稼就长得好。故不少学者直接将“垦”字释读为“粪”,不是没有道理。但这些都还是对粪肥的被动利用。当人们学会主动地用粪尿给大地施肥,就进入了“却走马以粪”时代。

图2-1 陕西米脂县官庄村出土的拾粪画像石
夏亨廉、林正同主编,中国农业博物馆编:《汉代农业画像砖石》,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版,第34—35页
《老子》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94]人们对此句的解释,历来争论不休。曾雄生曾在《中国农学史》中细加辨别,论据详实,今从其说。却,是动词,停止和后退的意思。所以“却走马以粪”的意思正是《淮南子·览冥训》高诱所注:“止马不以走,但以粪,粪田也。”[95]即将动物驱赶到田里,让它们直接给田地施肥。[96]这也是最原始的“耕作”,利用动物的翻拱、踩踏来完成。已有学者指出,陕西米脂、绥德以及山东滕县(今滕州)龙阳店出土的拾粪画像石[97],很有可能就是汉代对于《道德经》“却走马以粪”的图解。[98](见图2-1)
这种“却走马以粪”的方法延续到很晚。康熙《彭水县志》卷三《风俗》记载:“(十月)农事毕,放牛于山野。”光绪《黔江县志》卷五《风俗》记载:“十月,刈获毕,放畜于野。”[99]这种做法一举两得。一方面,留有残穗的田地,给牲畜提供了食物和放风场地;另一方面,牲畜的便粪和踩踏,又可肥田松土。这种“秋后放牧”曾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过。
③ 甲骨文中的“屎田”
甲骨卜辞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商代农业生产的过程:省田(选地)、粪田(施肥)、粪种(溲种)、裒田(垦荒)、胁田(翻耕)、墫田(作垄)、除草杀虫等田间管理,以及收割、脱粒、贮廪等工作。
前面已说甲骨文“粪”字来自“屎”,表示粪便,那么甲骨文中的“屎田”(田)就是“粪田”,即用人畜粪便来肥田之意,且出现了专门负责粪田的人。如记载:
① 庚辰卜,贞翌癸未屎西单田,受有年。十三月。(《合集》9572,《续存》上166)
② 贞令屎有田。(《合集》9576)
③ 屎有足乃垦田。(《合集》9480,《前》5、27、6)
④ 屎我,御史。(《珠》114)
⑤ ……丁屎有足,一月。(《合集》9577)
⑥ 贞勿令屎有田。(《合集》9579)
⑦ 甲子卜,,贞于翌乙丑屎
,乙丑允屎
不……(《合集》9570)
⑧ 戊□(卜),争,(贞)……令屎……(《合集》9585)
⑨ ……屎……雨……(《合集》9587反、《乙》8295)
①为卜人在闰十三月庚辰日这日占卜,问第三天后的癸未日给西单(商都西郊外地)的农田施肥,是否会有好的年成。后面注明十三月,这是闰月,这时商代是年终置闰。时间大约在冬末初春,这与中国现代春耕时节向地里运送肥料差不多。②是卜问使(人名)去有(地名)地粪田吗。[100]③表明了粪便对于农业生产的第一性。④命令御史在我(地名)地施肥[101]。⑤一月粪肥充足。⑥命令这时不要给有田施肥。⑦甲子贞人
占卜到底是否在第三天后的乙丑日给
田施肥。⑧虽残,但仍可看出是卜问某人施肥于某地。⑨此残辞大概是施肥与下雨关系的记录,说明殷人已注意到施肥的时机。此外,甲骨文中的“粪”字还表示“土粪堆”:
贞狩勿至于粪九月(人二六三)
辛巳卜在粪今日王逐离(掇二、三九九反)
□子王卜□出于粪(戬九、一六)
这里的粪是作为名词使用的[102],指“土粪堆”。土粪,是将人畜粪便、草木灰等与土壤混合而成的“粪”,是殷商时期的普遍肥料[103]。《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104],足见殷人对土粪的重视。又《氾胜之书》记载:“汤有旱灾,伊尹作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须良田也。”[105]也足可证明商汤时期人们已认识到粪田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