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汉源地区地缘特征
汉源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很早就受中央统辖。其地形、地质独特,以高山、低山、丘陵、河谷阶地为主,属川西南山地亚热带气候区,因地势山高谷深起伏较大,从河谷到低山、低山到中山,又有亚热带、温带、亚寒带之分。日照充足,光热资源多,物产相当丰富。但因其地理环境比较闭塞,在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仍占相当比例。
汉源的经济目前仍然以农业[2]为主,与此相应,家庭劳作模式主要还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男性外出务工或经商,女性在家照料老弱、饲养牲畜及耕地劳作。女性劳动是家庭经济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主要来源。女性在家主要以饲养家畜(如猪、牛、羊、马、兔等)和种植林副产品(如花椒、梨、苹果、黄果柑、红橘、樱桃、核桃等)为主。其中,养猪是汉源农村最主要的家庭副业。1949年后,政府将养猪事业作为发展当地农业生产的一项主要措施,并多次鼓励、奖励。[3]种植业方面,除了粮食种植外,汉源一年四季瓜果飘香。其中,花椒种植和黄果柑种植在20世纪后期被省政府纳入重点项目加以扶持。正因为农业和养猪业在当地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厕与猪圈合一的贮藏式厕所形制成为当地农民厕所的主要形式。
汉源20世纪50年代后相继出现了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和新型肥料。新型肥料主要有氮肥、氨水、磷肥、复合肥、碳酸氢铵、尿素、钾肥、微肥等。但是汉源的复杂地形决定了仍有部分地区无法使用现代化机械设备,而只能采用传统耕作方式和使用传统生产工具。这些地方,人畜粪也仍是最主要的农作物肥料[4]。老百姓坦言,家家果园菜地中都有蓄粪池(俗称“旱茅厕”)。贩卖的瓜果蔬菜才使用新型肥料和农药,自家吃的仍以农家肥浇灌。可见,人畜粪肥的存在仍有较大空间。
汉源境内历来为多民族聚居[5],除占总人口90%以上的汉族外,有彝、藏、回、满、苗、壮、羌、土家等17个少数民族。[6]民族融合和现代化是主要趋势,但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有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还保存有“堡(bǔ)子”等较为原始的组织形态,价值观念上也存在多元化的特点。西康旧俗认为,负水、耕地、种植、收获、打麦、捡柴、牧畜等耕织之事,均为妇职,而男职主要以撑门面、理外交为主。男子除赘婿奴仆等地位同于女子者,不肯操持妇职。[7]这种情况在汉源少数民族聚居地目前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此外,多种宗教与民俗信仰杂糅,如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与本地巫、傩文化水乳交融,而彝、藏等少数民族还有相当部分处于万物有灵阶段。[8]
汉源历史文化绵长悠久,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富林文化”[9]算起,到现在已有两万年历史了。但直到近现代,汉源一些民族和地区还有先民遗风,生活比较原始。在“厕所革命”时代,还常常出现无厕和随地大小便的情况。所以,汉源厕所民俗具有复杂性和多元化特点,现代与传统并存,区域发展又极不平衡。这种情况并非汉源独有,而是中国南方不少农村现代化之前的一般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