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民俗”与“厕所革命”
汉源的历史渊源、地缘特征、民族构成、经济形态等决定了它能成为我们今天讨论中国传统厕所形制和厕所民俗信仰的代表。一方面,汉源“茅厕”这样的人厕和猪圈合一形制,很具有代表性,它在中国不仅普遍,而且历史非常悠久。另一方面,汉源高圈、地圈、吊脚楼这样的形制,又是以汉源为代表的部分南方丘陵、山地所独有的。总之,汉源地区还在相当程度上保留着中国传统的贮藏式厕所形制,并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化特点。

图7-8 乌斯河镇村民常友成家中高圈
①蓄养鸡、兔等小家禽,也可以堆放柴草杂物。②猪圈(高圈)③厕坑(无盖)④储粪池⑤原木柱,现在更多为泥墙、砖墙。⑥堆放杂物。以前一般为彝家成年未嫁女子居住,不过住人时图中养小家禽与堆放杂物的空间往往会合并,且下多为地圈。⑦瓦草房顶
基于此,汉源地区的厕所民俗和信仰也有着较大程度保留。比如,当地茅厕和猪圈的建造、治理以及相关事宜,特别讲究时间和方位。又如,当地人特别惧怕犯煞,并因此形成了一套行为语言禁忌。在日常生活中,甚至还保留着一些口诀、敕令或咒语,来规避某些事情的发生或者攘除某些不吉利的现象。再如,当地的“立水柱”巫术及相关迷信心理,完全就是厕神紫姑民俗信仰和扶乩活动的翻版。
厕所形制以及与此相应的根深蒂固的厕所民俗信仰,与中国源远流长的以农为本的经济生产方式息息相关。通过考察汉源农村畜圈、厕所形制,挖掘其背后的社会功能和民俗信仰,就能明白它之所以延续千年的原因,也能理解世世代代农民的期待。
如今,新农村建设和“改厕改圈”“厕所革命”落实后,大多数农民都用上了现代化马桶,但同时很多还是需要“茅厕”。因此,汉源农民经济较好的人家,往往有两三个厕所,而“茅厕”必不可少。这些厕所形制的变迁和共存,本身就能反映出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再加上汉源农村的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务农者多,当地以农为本的经济生产方式势必还会延续较长时间,“茅厕”也就还有一定生命力。
值得注意的是,厕所革命的落实应以尊重当地厕所民俗为前提,认清其存在的现实依据,不能盲目鄙弃,更不能一刀切,否则只会导致民族文化的断裂和阵痛。与小农经济相应的厕所民俗信仰不仅是“茅厕”时代的精神标本,更是广大劳动人民宗教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厕所革命”势在必行——尤其是随着十九大的召开,这一力度大大增强——“厕所民俗”就必将转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一去不复返,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视之,又是极其珍贵的。作为学者,应该在“厕所革命”的同时,努力对这些民俗进行“抢救性”记录和分析。让中国在厕所现代化进程中,也要补齐“厕所民俗”研究这块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