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神表现为恐怖猪怪

4. 厕神表现为恐怖猪怪

对恐怖厕神的记载并不少见。如《白泽图》说厕精依倚,若人叫不出他的真名就会死[256];东汉桓谭《新论》说博士弟子谭生居东寺,遭遇厕神作祟,连夜做噩梦并致病;晋干宝《搜神记》卷九说庾亮登厕见到厕神异常恐怖,相貌如方相,两眼通红,全体发光,从土里冒出来,主疾病和死亡。[257]晋戴祚《甄异记·庾亮》亦记此事。《太平广记》引《幽明录》说阮德如如厕,看见厕鬼相貌异常恐怖,“长丈余,色黑而眼大”。[258]同书又记河南圣卿之母如厕,遇到一位名叫“肃霜之神”的厕鬼,“头长数尺”,“张目正赤,吐舌柱地”[259],且善于变化,使人怖几死。南朝梁任昉在《述异记·道人法力》中说厕鬼“状如昆仑,两目尽黄,裸身无衣”[260]。唐李复言《续玄怪录》说厕神郭登相貌恐怖“人见即死,见人即病”[261]。这些记载虽然说到厕神相貌和神力恐怖,但似乎还并没有着重其与猪怪的联系。到《太平广记》所引唐代牛肃传奇小说集《纪闻》中,在继承前人对厕神恐怖相貌的描绘上,又特别突出其与猪怪的结合。

厕之空间形成后,厕神表现为猪神当然是基于人厕和猪圈(厕)合一形制。《太平广记》“刁缅”条、“王无有”条、“王升”条,都记载了厕所里出现恐怖猪怪的故事。厕神就是恐怖猪怪。

宣城太守刁缅,本以武进。初为玉门军使,有厕神形见外厩,形如大猪,遍体皆有眼,出入溷中,游行院内。缅时不在,官吏兵卒见者千余人。如是数日。缅归,祭以祈福,厕神乃灭。缅旬日迁伊州刺史,又改左卫率右骁卫将军左羽林将军,遂贵矣。(出《纪闻》)[262]

楚丘主簿王无有,新娶,妻美而妒。无有疾,将如厕,而难独行,欲与侍婢俱,妻不可。无有至厕,于垣穴中,见人背坐,色黑且壮。无有以为役夫,不之怪也。顷之,此人回顾,深目巨鼻,虎口乌爪。谓无有曰:“盍与子鞋?”无有惊,未及应,怪自穴引手,直取其鞋,口咀之。鞋中血见,如食肉状,遂尽之。无有恐,先告其妻,且尤之曰:“仆有疾如厕,虽一婢相送,君适固拒。果遇妖怪,奈何?”妇犹不信,乃同观之。无有坐厕,怪又见,夺余一鞋咀之。妻恐,扶无有还。他日,无有至后院,怪又见,语无有曰:“吾归汝鞋。”因投其傍,鞋并无伤。无有请巫解奏,鬼复谓巫:“王主簿禄尽,余百日寿。不速归,死于此。”无有遂归乡,如期而卒。(出《纪闻》)[263]

吴郡陆望,寄居河内。表弟王升,与望居相近。晨谒望,行至庄南故村人杨侃宅篱间,忽见物(物字原阙,据明钞本、陈校本补。)两手据厕,大耳深目,虎鼻猪牙,面色紫而斒斓,直视于升,惧而走。见望言之,望曰:“吾闻见厕神无不立死,汝其勉之。”升意大恶,及还即死。(出《纪闻》)[264]

就外在形象而言,“刁缅”条“有厕神形见外厩,形如大猪,遍体皆有眼,出入溷中”,厕神的形象像猪,而且出现在外厩,在溷中出入,这里厕神、猪神、粪神三者合一。“王无有”条“见人背坐,色黑且壮……深目巨鼻,虎口乌爪”,厕神又或具人形,但“深目巨鼻,虎口乌爪”与“王升”条的“大耳深目,虎鼻猪牙”如出一辙,而“王升”条的“面色紫而斒斓”实际上就是“刁缅”条的“遍体皆有眼”的变相表达。因此,将三条材料相互比照来看,所描述的应该是同一个厕神,其形象无一例外都是恐怖的。

就行为动作而言,“刁缅”条厕神只是“形见外厩”“出入溷中”,只是显现,并无别的作为。“王无有”条厕神的“背坐”“回顾”有意突出了恐怖意味,进而通过说话、引手取鞋、投鞋等动作表现怪异和恐怖。厕神出现了三次,并一再突出其恐怖,连巫师都束手无策,最后厕神预言“王主簿禄尽,余百日寿。不速归,死于此”。“王升”条,厕神“据厕”“直视”,也不仅仅是显现,而是有故意恐吓显示其恐怖的意味,故最后王升“及还即死”。

就神格来说,“刁缅”条中,厕神只是显现,而无别的作为,“缅归,祭以祈福,厕神乃灭。缅旬日迁伊州刺史,又改左卫率右骁卫将军左羽林将军,遂贵矣”。厕神可以应人“祈福”而给人带来“贵”。但接下来的两条材料中,厕神有意施展其恐怖形象,直接导致或催化了人的死亡。

上面已说,三条材料中的厕神是同一个,均出自《纪闻》。《纪闻》是唐代牛肃所撰的传奇小说集。牛肃约生于武后时﹐卒于代宗朝。据称此书乃因所记皆牛肃本人所闻,为“纪实”之作,故名之《纪闻》。文中说“吾闻见厕神无不立死”,可知唐代以来对于猪怪类厕神的看法,基本是以恐怖神、催命鬼、勾魂冥神视之,与此时逐渐被“仙化”“洁化”的厕神紫姑大相径庭。

汉代在谶纬学说的推波助澜下,喜谈各种“豕祸”,魏晋更加魔化。晋干宝《搜神记》卷六记载齐襄公在贝丘狩猎,看见一猪,随从说这是公子彭生。齐襄公怒而射之,结果猪像人一样站立起来号叫,齐襄公吓得从车上摔下来,伤了脚,失了鞋。刘向认为这是豕祸。[265]《晋书·五行志》专门设有“豕祸”条,记载怀帝永嘉年间“寿春城内有豕生两头而不活”,有人占卜说:“豕,北方畜……勿生专利之谋,将自致倾覆也。”元帝建武元年,又有“豕生八足,此听不聪之罚,又所任邪也”,所以后来有刘隗之变。成帝咸和六年六月,“钱唐人家猳(豭)豕产两子,而皆人面,如胡人状,其身犹豕”,所以后来产生危险和祸乱。孝武帝太元十年四月,“京都有豚一头二脊八足”,并且这样的妖异不止一次,最后终于导致宰相不理朝政,国家纲纪混乱,最后覆灭。[266]《新唐书》卷三六也记载了“贞观十七年六月,司农寺豕生子,一首八足,自颈分为二。贞元四年二月,京师民家有豕生子,两首四足。……是岁,宣州大雨震电,有物堕地如猪,手足各两指,执赤班蛇食之。……元和八年四月,长安西市有豕生子,三耳八足,自尾分为二。……咸通七年,徐州萧县民家豕出圂舞,又牡豕多将邻里群豕而行,复自相噬啮。乾符六年,越州山阴民家有豕入室内,坏器用,衔桉缶置于水次。广明元年,绛州稷山县民家豕生如人状,无眉目耳发。占为邑有乱”[267]。此类记载不胜枚举。

厕神之所以表现为恐怖猪怪,一方面是因为人厕和猪圈(厕)合一的厕所形制从汉以来得到了普及,厕所空间同时又是猪圈空间。另一方面,源于人类早期对猪(野猪、家猪)的崇拜和集体记忆,且常常经验为大母神负面恐怖神格。


[1]〔宋〕李昉等编,孙雍长、熊毓兰校点:《太平御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69页。

[2]〔晋〕张华:《博物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页。

[3]劳伯敏:《河姆渡干栏式建筑遗迹初探》,《南方文物》1995年第1期。

[4]〔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1页。

[5]〔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998页。

[6]《韩非子集解》,第442页。

[7]〔清〕葛震撰,〔清〕曹荃注,马君毅整理,赵望秦审定:《史记四言史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5年版,第22页。

[8]其时代大约在距今7000年以前的仰韶前文化时期,这一说法正好与上面河姆渡遗址的发现相吻合。

[9]〔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49页。

[10]〔唐〕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154页。

[11]〔唐〕樊绰著,向达校注:《蛮书校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99页。

[12]《通典》,第5048页。

[13]〔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747页。

[14]《太平寰宇记》,第3120页。

[15]〔宋〕范成大原著,胡起望、覃光广校注:《桂海虞衡志辑佚校注》,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220页。

[16]〔明〕田汝成:《炎徼纪闻》,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2页。

[17]唐善纯:《有巢氏与干栏式建筑》(2010),收入其新作《语言学视野里的古代中国》,待版,采录于网页。

[18]《说文解字注》,第337页。

[19]《周易正义》,第355页。

[20]《史记四言史征》,第22页。

[21]《礼记集解》,第588页。

[22]《说文解字注》,第446页。

[23]宋文编著:《中国传统建筑图鉴》,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24]曾骐编著:《新石器时代考古教程》,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68页。

[25]《雪隐寻踪:厕所的历史经济风俗》,第7页。

[26]《环境 人类 亲和》,第145—146页。

[27]蒋志丹、王鲁民:《“屋漏”考释》,《南方建筑》2012年第1期。

[28]《新石器时代考古教程》,第268页。

[29]杨鸿勋:《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3—44页。

[30]《后汉书》,第2812页。

[31]《山海经校注》,第421页。

[32]《春秋左传注》,第1308页。

[33]孙进己:《东北亚研究——东北民族史研究》(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85—405页。

[34]《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第47页。

[35]《国语》,第142页。

[36]《周易正义》,第29页。

[37]《周易正义》,第30页。

[38]〔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175页。

[39]〔明〕杨慎编,刘琳、王晓波点校,《全蜀艺文志》(中册),线装书局2003年版,第930页。

[40]梁勇、耿建军:《江苏铜山县李屯西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95年第3期。

[41]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广州出土汉代陶屋 附陶仓、陶井、陶灶》,文物出版社1958年版,第1页。

[42]索全星:《河南焦作白庄6号东汉墓》,《考古》1995年第5期。

[43]苏希圣、李瑞鹏:《安徽寿县出土的两件汉代绿釉陶模型》,《文物》1990年第1期。

[44]李文信:《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

[45]闪修山、刘玉生:《南阳县赵寨砖瓦厂汉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82年第1期。

[46]骆崇礼、骆明:《淮阳于庄汉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3年第1期。

[47]黄秀纯:《北京顺义临河村东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77年第6期。

[48]《广州出土汉代陶屋 附陶仓、陶井、陶灶》,第1—2页。

[49]《礼记集解》,第686页。

[50]《周易正义》,第355页。

[51]〔汉〕刘熙:《释名》,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82页。

[52]《说文解字注》,第573页。

[53]《说文解字注》,第573页。

[54]“劳事”,郑玄注云:“劳亵之事。”《周礼正义》,第417—422页。

[55]〔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黄侃经文句读:《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90页。

[56]《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第268页。

[57]〔宋〕丁度:《集韵》,中国书店1983年版,第1257页。

[58]《汉书》,第3059页。

[59]《汉书》,第1054页。

[60]〔汉〕刘向集录,〔南宋〕姚宏、鲍彪等注:《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674页。

[61]流沙河:《书鱼知小》,现代出版社2012年版,第119—120页。

[62]《山海经校注》,第25页。

[63]《说文解字注》,第456页。

[64]《台湾山胞各族传统神话故事与传说文献编纂研究》,第151页。

[65]《台湾山胞各族传统神话故事与传说文献编纂研究》,第333页。

[66]“害”应为“肉”字。见周秉高:《全先秦两汉诗》(先秦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55页。

[67]《吴越春秋》,第196—197页。

[68]徐中舒认为,所从之兽,除了“豕”外,还有兔、鹿等。《甲骨文字典》,第159页。

[69]《说文解字注》,第74页。

[70]《说文解字注》,第455页。

[71]《说文解字注》,第278页。

[72]《汉书》,第2308页。

[73]王俊编著:《中国古代养殖》,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年版,第55页。

[74]张仲葛、朱先煌主编:《中国畜牧史料集》,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78页。

[75]《甲骨文字典》,第697—698页。

[76]《说文解字注》,第278页。

[77]《汉书》,第1436页。

[78]《大广益会玉篇》,第131页。

[79]《礼记集解》,第947页。

[80]《说文解字注》,第278页。

[81]《说文解字注》,第278页。

[82]《释名》,第84页。

[83]〔汉〕史游撰,〔唐〕颜师古注,〔宋〕王应麟补注,〔清〕钱保塘补音:《急就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6页。

[84]《释名》,第84页。

[85]《广雅疏证》,第383页。

[86]《说文解字注》,第337页。

[87]《说文解字注》,第337页。

[88]《殷虚卜辞综述》,第471页。

[89]郑慧生:《释“家”》,《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90]《甲骨文字典》,第799页。

[91]《甲骨文字典》,第799页。

[92]“莒县陵阳河和诸城前寨大汶口文化陶器上发现的四个字,就其结构与甲骨文的‘家’字一样。”唐兰:《再论大汶口文化的社会性质和大汶口陶器文字》,《光明日报》1978年2月23日。

[93]徐显之:《山海经探源》,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第14页。

[94]马昌仪:《论猪的文化品格——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猪》,《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

[95]〔美〕W·爱伯哈德著:《中国文化象征词典》,陈建宪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62页。

[96]罗琨、张永山:《家字溯源》,《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1期。

[97]《礼记集解》,第1410页。

[98]《大戴礼记》,第95页。

[99]李孝定编述:《甲骨文字集释》(第二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第313页。

[100]罗琨、张永山:《家字溯源》,《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1期。

[101]〔明〕王三聘辑:《古今事物考》,上海书店1987年版,第134页。

[102]〔清〕孙诒让著,孙以楷点校:《墨子间诂》,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1页。

[103]《周礼正义》,第417—420页。

[104]《战国策》,第674页。

[105]《说文解字注》,第444页。

[106]〔南朝梁〕萧统著,〔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19页。

[107]《甲骨文字典》,第800页。

[108]《释名》,第84页。

[109]吕微:《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110]《说文解字注》,第720页。

[111]《汉书》,第2757页。

[112]《论衡注释》,第127页。

[113]〔唐〕房玄龄等:《晋书》(第八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76页。

[114]《南史》,第1421页。

[115]〔清〕吴楚材、〔清〕吴调侯编选,葛兆光、戴燕注解:《古文观止》,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11页。

[116]《东亚的厕所》,第85页。

[117]《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第43—44页。

[118]蒋志丹、王鲁民:《“屋漏”考释》,《南方建筑》2012年第1期。

[119]《尔雅》,第40页。

[120]《礼记集解》,第20页。

[121]《尔雅》,第40页。

[122]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姜亮夫全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123]《宋本毛诗诂训传》,第85—86页。

[124]《说文解字注》,第448页。

[125]人们最先认识的方位,应是本于太阳周日视运动而确定的东方和西方。然后再产生了南和北。在神话观念上,东和南常常同位,而西和北常常同位。

[12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城西汉梁国王陵与寝园》,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91—92页。

[127]秦都咸阳考古工作站:《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文物》1976年第11期。

[128]《礼记集解》,第35页。

[129]《论衡注释》,第1323—1324页。

[130]〔东汉〕应劭著,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62页。

[131]骆崇礼、骆明:《淮阳于庄汉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3年第1期。

[132]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序言。

[133]董沛文主编:《金丹阐秘》,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年版,第755页。

[134]《甲骨文字典》,第698页。

[135]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23页。

[136]《秦简日书集释》,第237页。

[137]《秦简日书集释》,第122页。

[138]《论衡注释》,第1335页。

[139]《汉书》,第2757页。

[140]〔南朝梁〕萧绎撰,许逸民校笺:《金楼子校笺》,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71、675页。

[141]韩金英:《图解住宅禁忌》,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第168页。

[142]《图解住宅禁忌》,第166页。

[143]《东亚的厕所》,第206、246页。

[14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编:《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考古学专刊),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第48页。

[145]〔宋〕周密撰,黄益元校点:《齐东野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01页。

[146]《东亚的厕所》,第213页。

[147]靳凤林:《窥视生死线——中国死亡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7页。

[148]据诺依曼《大母神:原型分析》,坟墓、水道、土坑、厕所等都具有“大母神”品格,是“大母神”吞噬功能的体现。

[149]《太平御览》,第112页。

[150]周西波:《〈白泽图〉研究》,项楚主编:《中国俗文化研究》(第一辑),巴蜀书社2003年版,第166页。

[151]〔唐〕牛僧孺、〔唐〕李复言撰,田松青校点:《玄怪录 续玄怪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92—93页。

[152]《玄怪录 续玄怪录》,第92—93页。

[153]〔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910页。

[154]《搜神记》,第45页。

[155]〔唐〕戴孚:《广异记·裴徽》,王汝涛编校《全唐小说》(第一卷),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464页。

[156]王汝涛、徐敏鸿、赵炯译注:《唐代志怪小说选译》,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32页。

[157]《亥日人君》,第214页。

[158]《说文解字注》,第433页。

[159]《说文解字注》,第455页。

[160]《太平广记》,第2907页。

[161]《聊斋志异》,第1559—1560页。

[162]《五杂组》,第305页。

[163]〔日〕村山智顺:《释奠·祈雨·安宅》,《朝鲜的鬼神》,朝鲜总督府1938年版,第272页。

[164]〔日〕饭岛吉晴:《灶神与厕神——异界与人世之境》,讲谈社2007年版,第144页。

[165]《释名》,第84页。

[166]《广雅疏证》,第850页。

[167]《大广益会玉篇》,第104页。

[168]《急就篇》,第236页。

[169]《史记》,第2753页。

[170]《汉书》,第2318页。

[171]《庄子集释》,第799页。

[172]《广雅疏证》,第850页。

[173]《说文解字注》,第444页。

[174]《释名》,第84页。

[175]《广州出土汉代陶屋 附陶仓、陶井、陶灶》,第1—2页。

[176]李建民:《旅行者的史学——中国医学史的旅行》,允晨文化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176页。

[177]〔唐〕梁丘子注:《黄庭经集释》,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第83页。

[178]〔宋〕张君房编:《云笈七签》,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版,第344页。

[179]《医钞类编》,第2000页。

[180]《医钞类编》,第2001页。

[181]《旅行者的史学——中国医学史的旅行》,第233页。

[182]〔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第433页。

[183]〔唐〕孙思邈著,高文柱、沈澍农校注:《备急千金要方》,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50页。

[184]〔宋〕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第259页。

[185]〔宋〕杨士瀛著,盛维忠等校注:《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160页。

[186]〔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766页。

[187]《医钞类编》,第2004页。

[188]〔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自由出版社1988年版,第492—493页。

[189]《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与道教文化》,第209页。

[190]胡梧挺,《鬼神、疾病与环境:唐代厕神传说的另类解读》,《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7期。

[191]崔宜明、陈泽环主编:《东方哲学》(第八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版,第66页。

[192]〔奥〕舒兹著,《舒兹论文集:社会现实的问题》,卢岚兰译,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235—256页。

[193]《东方哲学》(第八辑),第66页。

[194]徐龙梅:《古代南京的女性信仰》,《江苏地方志》2010年第2期。

[195]《国语》,第259—260页。

[196]〔清〕陈寿祺撰,曹建墩校点:《五经异义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68页。

[197]《宋本毛诗诂训传》,第40—41页。

[198]〔唐〕魏徵等撰:《隋书》,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819页。

[199]陈建宪:《神祇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9页。

[200]《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下),第1393页。

[201]《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下),第1403页。

[202]《东亚的厕所》,第248—249页。

[203]《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下),第1426、1629页。

[204]《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下),第1478页。

[205]《古事记》,第130页。

[206]转引自《东亚的厕所》,第207页。

[207]《东亚的厕所》,第206页。

[208]《东亚的厕所》,第194—245页。

[209]〔日〕饭岛吉晴:《乌枢沙摩明王与厕神》,《佛教民俗学大系8:俗信与民俗》,名著出版1992年版。

[210]《庄子集释》,第252页。

[211]《大广益会玉篇》,第111页。

[212]《庄子集释》,第745页。

[213]朱季海:《庄子故言》,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8页。

[214]《说文解字注》,第454页。

[215]《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编审委员会:《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第676页。

[216]〔法〕G.-H.吕凯等著:《世界神话百科全书》,徐汝舟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500页。

[217]《周易正义》,第388页。

[218]《山海经校注》,第103页。

[219]《山海经校注》,第115页。

[220]《山海经校注》,第442页。

[221]《亥日人君》,第124—125页。

[222]《太平广记》,第3575页。

[223]〔美〕埃里克·沃格林:《以色列与启示——秩序与历史 卷一》,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66—67页。

[224]〔美〕约瑟夫·坎贝尔:《神之面具——原始神话学》,转引自《亥日人君》,第94页。

[225]〔宋〕苏轼:《东坡志林》,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10页。

[226]袁珂编著:《中国民族神话词典》,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32页。

[227]赵橹:《论白族龙文化》,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20—221页。

[228]《亥日人君》,第95—96页;王元鹿:《猪与古代文化》,《中文自学指导》1995年第2期。

[229]《说文解字注》,第455页。

[230]《国语》,第381页。

[231]〔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76页。

[232]《说文解字注》,第752页。

[233]〔清〕钱绎撰集,李发舜、黄建中点校:《方言笺疏》,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18页。

[234]《淮南子集释》,第242页。

[235]《释名》,第5页。

[236]〔明〕杨慎撰:《艺林伐山》,出自〔清〕李调元辑《函海》,宏业书局1968年版,第9748—9749页。

[237]方铁主编:《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一)》,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42页。

[238]《台湾山胞各族传统神话故事与传说文献编纂研究》,第194页。

[239]〔英〕安德鲁·兰:《神话、仪式和宗教》(第一卷),转引自《亥日人君》,第62—63页。

[240]〔英〕J.G.弗雷泽著:《金枝》(下册),汪培基、徐育新、张泽石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680页。

[241]《金枝》(下册),第679页。

[242]〔英〕安德鲁·兰:《神话、仪式和宗教》(第二卷),转引自《亥日人君》,第62—63页。

[243]〔古希腊〕荷马著:《奥德修纪》,杨宪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27页。

[244]《周易正义》,第388页。

[245]《说文解字注》,第456页。

[246]《甲骨文字典》,第1050页。

[247]李新魁、林伦伦:《潮汕方言词考释》,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3页。

[248]〔唐〕刘禹锡:《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47页。

[249]《潮汕方言词考释》,第53页。

[250]〔美〕马文·哈里斯著:《母牛·猪·战争·妖巫——人类文化之谜》,王艺、李红雨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1页。

[251]亚洲归主协会、中国圣经出版社编:《当代圣经》,香港中国圣经出版社1979年版,第192页。

[252]《金枝》(下册),第712页。

[253]《金枝》(下册),第750—751页。

[254]《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第12页。

[255]《金枝》(下册),第751—752页。

[256]《太平御览》,第112页。

[257]《搜神记》,第120页。

[258]《太平御览》,第90页。

[259]《太平广记》,第2320页。

[260]《太平广记》,第2595页。

[261]《玄怪录 续玄怪录》,第92—93页。

[262]《太平广记》,第2648页。

[263]《太平广记》,第2648页。

[264]《太平广记》,第2649页。

[265]《搜神记》,第70页。

[266]《晋书》,第882页。

[267]〔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40—9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