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愿神话及其原型考

2. 如愿神话及其原型考

中国粪神最著名的代表是如愿。她最早见载于晋干宝《搜神记》。在这里,她已经变成受损害受侮辱的弱女子形象,与南朝厕神紫姑、唐朝厕神戚姑的故事在结构上类似。其主要神格为使人富裕的“财神”,这一点长期以来比较稳定。

① 如愿故事三则

晋干宝《搜神记》卷四“青洪君附如愿”条,最早记载了如愿的故事:

庐陵欧明,从贾客,道经彭泽湖。每以舟中所有,多少投湖中,云:“以为礼。”积数年。后复过,忽见湖中有大道,上多风尘。有数吏,乘车马来候明,云:“是青洪君使要。”须臾达,见有府舍,门下吏卒,明甚怖。吏曰:“无可怖。青洪君感君前后有礼,故要君,必有重遗君者。君勿取,独求如愿耳。”明既见青洪君,乃求如愿。使逐明去。如愿者,青洪君婢也。明将归,所愿辄得,数年,大富。[165]

彭泽湖,在今江西。这里厕神如愿生活在湖中,与水肥亦有关。青洪君,是粪便的意象。如愿是作为“酬报”的礼物送给庐陵欧明的。她的本领是能使人“数年大富”,为财神无疑。继《搜神记》之后,南朝宋佚名氏《录异传》也记载了如愿使人富贵的故事。

昔庐陵邑子欧明者,从客过道经彭泽湖,辄以船中所有多少(已上八字《类林》作“每以珍宝”)投湖中,云以为礼。积数年,后过,见湖中有大道,道上多风尘,有数吏单衣乘车马来候,云是青洪君使要。明知是神,然不敢不往。须臾,遥见有府舍门下吏卒,明(以上十二字据《类林》引补)甚怖问吏,恐不得还。吏曰:“无可怖!青洪君以君前后有礼,故要君,必有重送,君皆勿收,独求如愿尔!”去,果以缯帛送,明辞之。乃求如愿。(《类林》作“‘必有厚遗,然勿取,但求如愿耳。’明既见青洪君,君问所须,明曰:‘欲求如愿。’”)神大怪明知之,意甚惜,不得已,呼如愿使随去。如愿者,青洪君婢也,常使之取物。明将如愿归,所欲辄得之,数年大富。意渐骄盈,不复爱如愿。岁朝,鸡一鸣,呼如愿,如愿不起。明大怒,欲捶之。如愿乃走。明逐之于粪上。粪上有昨日故岁扫除聚薪,如愿乃于此得去。明不知,谓逃往积粪中,乃以杖捶使出。久无出者,乃知不能。因曰:“汝但使我富,不复捶汝。”今世人岁朝鸡鸣时,转往捶粪,云使人富。[166]

这里有一些新变化:一是渲染了“求如愿”的情节和场景。如吏极力推荐欧明选择如愿;欧明对所赠之缯帛极力推辞,只求如愿;而青洪君完全没料到欧明会求如愿,青洪君的反应和不舍,更加突出如愿作为财神的重要性。二是增加了如愿被虐待的情节。三是顺承上面的逻辑,增加了如愿遁逃于粪的情节,明确了如愿是粪神的神格。四是当时民间已经形成“捶粪”习俗,表明这一故事由来已久。从神话的产生到习俗的形成,应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所以,如愿故事,应早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就存在。

再来看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二《滦阳续录四》的记载:

门人吴钟侨尝作《如愿小传》,寓言滑稽,以文为戏也。后作蜀中一令,值金川之役,以监运火药殁于路,诗文皆散佚,惟此篇偶得于故纸中,附录于此。其词曰:如愿者,水府之女神,昔彭泽清洪君以赠庐陵欧明者是也,以事事能给人之求,故有是名。水府在在皆有之,其遇与不遇,则系人之禄命耳。有四人同访道,涉历江海,遇龙神召之曰:鉴汝等精进,今各赐如愿一。即有四女子随行,其一人求无不获,意极适,不数月病且死。女子曰:今世之所享,皆前生之所积;君夙生所积,今数月销尽矣,请归报命。是人果不起。又一人求无不获,意犹未已,至冬月求鲜荔巨如瓜者。女子曰:溪壑可盈,是不可餍,非神道所能给。亦辞去。又一人所求,有获有不获,以咎女子。女子曰:神道之力亦有差等,吾有能致不能致也。然日中必昃,月盈必亏。有所不足,正君之福,不见彼先逝者乎?是人惕然,女子遂随之不去。又一人虽得如愿,未尝有求。如愿时为自致之,亦蹙然不自安。女子曰:君道高矣,君福厚矣,天地鉴之,鬼神佑之。无求之获,十倍有求,可无待乎我,我惟阴左右之而已矣。他日相遇,各道其事,或喜或怅,曰:惜哉,逝者之不闻也。此钟侨弄笔。狡狯之文,偶一为之,以资惩劝,亦无所不可。如累牍连篇,动成卷帙,则非著书之体矣。[167]

据纪昀所说,这是他的门人吴钟侨所作。纪昀将其视为游戏文字。故事显然融合了佛教的劝善、因果内容,是一篇警策小寓言,已属于文人创作的“衍生态神话”。但其中所涉及的如愿故事显然是与之前南朝的故事一脉相承的。据各地地方志记载,也可知明清以来直至当代,一直流传着如愿故事和相关习俗。这里如愿的身份已由之前的青洪君女婢,变成水府女神。且还不止一个,只要是水府都有如愿,是否遇到,就看各人禄命了。如愿职司人之禄命,显然就是个女财神。得之则富,失之则穷。总之,如愿能使人致富的“财神”神格从晋代干宝《搜神记》到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四》,实在并未发生什么变化。

② 如愿原型初探

在《搜神记》中,如愿是彭泽湖湖神青洪君的婢女。青洪君本就是粪的意象。早期储粪,就是挖一大坑。神话中粪池、湖、井常常同位。且在彭泽湖地区,早已利用水肥灌溉稻田。因此将粪神说成居住在湖中是很自然的。如愿本是帮助青洪君“取物”的婢女,后又作为酬谢的礼物被送给欧明,并助他“数年大富”。如愿活脱脱就是个“财神”。这一神格是从何处获得的?检阅文本,可知是从“粪”中而来的。她不仅是粪神青洪君婢女,生活在“粪”的世界里;最后也遁逃于粪,回到了“粪”的世界。

由早在南朝《录异传》之前就存在着“捶粪”求富的习俗,可知如愿故事渊源甚早。之前,我们在甲骨卜辞中就发现商人有在土粪堆旁占卜的现象,或许正是这种“捶粪”习俗的前身。

“粪”字本义为“屎”,名词引申为一切污秽物(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污秽);动词引申为清扫、施肥。关于“粪”字,笔者在本章第一节已详细讨论过,这里再看看与如愿故事有关的另一个字“扫”。

扫,即埽,同粪字。《说文》“土”部有0字。0,扫除也,从土,弁声,读若粪,为0字之初文。[168]《少仪》曰:“汜埽曰埽,埽席前曰拚。”拚又同00即粪。《曲礼》曰:“凡为长者粪之礼。”粪即扫。许慎在解释“埽”的时候,已将“埽”和“粪”互训[169]。前面已说到,粪的本义是“屎”,作为动词表示打扫粪便、施肥,即拚和0,这正是埽(扫)之本义,后来才泛指一般打扫。再看,埽(扫),从土从帚。妇(婦),从女持帚,洒扫也[170]。从神话学来看,偏旁“土”(沃土、粪壤)、“女”(女性、母亲神、地母)实际上同位,那么“埽(扫)”即“妇(婦)”。既然女人是原始农业的发明者和主要操持者,那么“扫”和“妇”所关联的当然就是最早清理粪便来施粪肥的人。

原始农业开始后,粪肥崇拜就始终交织着生殖女神崇拜和地母崇拜。如愿信仰正可上溯至此。因此,如愿在本质上就是“粪”的人格化神,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粪妇”或“粪扫之妇”,她当然也是“生产之妇”“种植之妇”。

不过,随着私有制的发展,人们对财富的追求凸显,便出现“粪-金”“猪神-富贵”“厕神-富贵”等观念。这些观念反映了人们在小农经济中的致富途径。再加上一些新的社会关系的变化(如在性别关系上,女子成为男人附庸、财物),如愿遂由原来的“粪妇”(粪扫之妇、生产之妇、种植之妇)而摇身变为“财神”。这不仅是如愿的命运,也是一些厕神的命运。

南朝宋刘敬叔在《异苑》中记载,厕神后帝能给人带来官位、富贵:

陶侃曾如厕,见数十人悉持大印,有一人朱衣平上帻,自称后帝。云:“以君长者,故来相报,三载勿言,富贵至极。”侃便起,旋失所在,有大印作公字当其秽处。《杂五行书》曰:厕神曰后帝。[171]

又,《南史》卷三十七记载南朝宋沈庆之曾梦见“引卤簿入厕中”:

初,庆之尝梦引卤簿入厕中。庆之甚恶入厕之鄙。时有善占梦者为解之,曰:“君必大富贵,然未在旦夕。”问其故,答云:“卤簿固是富贵,容厕中所谓后帝也。知君富贵不在今主。”及中兴之功,自五校至是而登三事。[172]

占梦者认为这是后帝要让他富贵的征兆,后来果然应验。

“粪-金”观念与“厕神-富贵”观念是一样的。元代陶宗仪《说郛》引唐代李复言《续幽怪录》“台州民”条故事正反映了“粪-金”观念。北宋陈綦在《葆光录》卷三中亦记其事,今录于此:

台州有民姓王,常祭厕神。一日至其所,见着黄女子。民问:“何许人?”答云:“非人,厕神也。感君敬我,今来相报。”乃曰:“君闻蝼蚁言否?”民谢之:“非惟鄙人,自古不闻此说。”遂怀中取小合子,以指点少膏,如口脂,涂民右耳下。戒之曰:“或见蚁子,侧耳聆之,必有所得。”良久而灭。民明日一见柱础下群蚁纷纭,忆其言,乃听之,果闻相语云:“移穴去暖处。”傍有问之:“何故?”云:“其下有宝,甚寒,住不安。”民伺蚁出讫,寻之,获白金十铤,即此后不更闻矣。[173]

清代褚人获的《坚瓠集》也记载了此事,唯个别词句有改动。这个着黄女子厕神,实际上就是“大便”的人格化神。与如愿是青洪君送给欧明的馈赠之礼类似,着黄女子也是感人敬重,故来相报。涂了“膏”(大便意象)的耳朵,便能有神通听见蚂蚁说话,并借此获得白金十铤。在这里,“粪”(大便)无疑就是财富的象征。此外,《夷坚志》中还记载,有人在厕神的帮助下找到了失窃之物。《夷坚甲志》卷十九“秽迹金刚”条记载:“乃发粪下,见一砖臬兀不平,举之,银在其下。”[174]粪秽乃是藏匿脏银之处,与上述《葆光录》记载异曲同工。

“粪-金”观念在今日民间仍非常盛行。如今天台湾地区人们还认为,梦见跌落厕所会发大财[175];脚踏各种粪会有福气,是发财之兆。[176]日本神话民俗也差不多,比如说厕神和黄金神是兄弟;梦到要大便,就会赚钱;做关于屎尿的梦,会有好事发生。日本学者饭岛吉晴还收录过一个日本故事,说在日本的甄岛上住着一对老夫妻。一个盲人在他们家里留宿,结果半夜掉进厕所里。夫妻俩把盲人拉起来,烧热水洗干净,可是他的身体却慢慢融化了。第二天一早,盲人身体残余的部分全都变成了金子。[177]